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_第1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_第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_第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_第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考纲要求1.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发展。课标提示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考点一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汉武帝政府家庭消费民间消费繁荣灌钢法白瓷南青北白五大名窑商朝唐朝“丝国”“瓷器大国”考点二官府时间集市贸易柜坊“交子”大都市场徽商和晋商市场交易坊“草市”直接“扬一益二”临安大都丝绸之路市舶使泉州朝贡与赏赐“倍偿其价”巧学妙用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图解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知识拓展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图示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名画证史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的时空界限打破,商品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知识拓展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考法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及影响【考题1】 (2016福建泉州检测)天宝二年(74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船会稽郡船南海郡船”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如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部门不断增加:在生产过程中;在某个行业演变带动下成立。(3)技术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4)经营方式不断变化: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5)分布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部门也从北方移到南方。(6)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考法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考题2】 (2017贵州贵阳模拟)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答案D 根据材料“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元年改由政府发行南宋命临安府印造会子”可知,最初纸币以富商信用为担保进行流通,后发展为政府印造,并允许市场流通的法定行为,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表明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存在,A项表述有误。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考法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史料一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史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史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1)史料一、二分别描述了汉代长安和宋代都城的城市经济布局。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出现的新现象。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提示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根据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可知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考法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史料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宋诗纪事卷96 史料通过陆游的诗歌饭罢戏作,描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以上诗歌史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提示特点一:商业活动严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繁荣。论证:市场摊点众多,商品丰富。(如:“南市沽浊醪”“浮蚁”“东门买彘骨”“蒸鸡”“鱼蟹”“犀浦芋”“新都菜”都有反映)特点二: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世俗娱乐活动众多。论证:有较完善的餐饮服务和歌舞娱乐活动。(如:“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三千客”“金钗十二行”“歌一曲”“茜袖”“红牙”都有反映)(本题为论证式开放性试题,学生在答题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解答本题分两步:一是提炼诗歌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二是依据史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从陆游的诗可以看出集市中摊点众多,商品丰富,从而论证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特点;从无名氏的诗可以看出宋代餐饮和歌舞活动的内容,从而总结出宋代商业的完善与发达。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规律及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来打破界限。交易内容: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1.(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反映了明末农村雇工待遇的提高,这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答案B4.(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这一限定词,D项错误。答案B5.(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A项正确。“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知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富商“不能偿所负”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B、C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项错误。答案A6.(2013课标全国,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