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知识的理解 1 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其中对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 学生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 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环节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2 第一节知识的传递和掌握 一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成果 它反映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 知识的传递知识的传递是人类借以交流 继承认识成果 使学习者获得间接经验的一种活动 3 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递活动 与物品传递一样 知识的传递也有传递者 接受者和被传递物 在教学情境中 教师 知识 学生是知识传递过程的三要素 知识的传递又不同于物品的传递 物品的传递是直接的传递 知识的传递是借助媒体进行的间接的传递 4 在物品的传递过程中 物品能完整无损地被接受者所拥有 而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 学生直接感触到的是知识媒体的物理刺激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能否与教师头脑中所要传递的知识相一致 会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5 第一节知识的传递和掌握 三 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掌握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对前人创造出的知识的占有 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在教学情境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6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 掌握知识可以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理解是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基础 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也是知识的应用的前提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最终目标 同时 知识的应用能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 第二节理解及其在知识掌握中的地位 一 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 它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 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 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简而言之 理解就是 懂 理解知识的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不是仅靠感知觉能够达到的 而是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 8 理解知识依赖于学生以往的知识结构 学生以往的知识越丰富 系统化的程度越高 符号越容易顺利地从已有知识结构中唤起相应的意义 理解新知识越准确 越容易 当然 理解知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事物的性质可能是多方面的 对有关的知识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 9 只要不是单靠感知觉达到的 都可以称作理解 但是 要达到对知识的全面 深入的理解 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入 逐渐完整的过程 史密斯 N B Smith 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水平的研究 提出了阅读理解的四种水平 10 第二节理解及其在知识掌握中的地位 1 字面的理解 2 解释水平的理解 3 批判性阅读 4 创造性阅读 11 第二节理解及其在知识掌握中的地位 二 理解在知识掌握中的地位 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如果缺乏理解只会造成对语言符号的死记硬背 同时 缺乏理解的知识难以保持和应用 因此 理解知识对掌握知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2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教材的直观和教材的概括两个环节来完成的 一 教材的直观 教材的直观是指在知识理解的过程中 有关教材的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 13 可以把教材的直观分为三类 一 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 实物直观包括实物观察 搜集标本 野外考察 参观 实验等等 通过实物直观 学生可以直接获得事物的感性印象 14 二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 模型 图片 幻灯 电影等等都是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或称模象 模象不是实物本身 而是将实物的一部分特征模拟出来用来代表实物的新的形象 它与实物既有相似的一面 也有差异 15 三 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各有优势 也各有缺陷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将它们配合使用 要使学生从直观中获得正确 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6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1 注意言语与直观相结合 2 注意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 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加强对直观对象的分析和综合 17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二 教材的概括教材的概括是指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 对感性知识进行加工从而获得理性知识的过程 对教材的概括有两种水平 感性的概括和理性的概括 18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感性的概括是在教材直观过程中自发进行的 其作用是分出事物的共同特征 它不一定能区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通过直观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 也会自然而然地对直观对象进行概括 但这种概括比较表浅 19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理性概括是在意识到经验不足时发生的自觉分析综合的结果 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质和内在联系 20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三 概念的获得和规则的学习在教学条件下 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对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则的理解 一 概念的获得1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 是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21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2 概念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类型 1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根据获得概念的途径不同 对概念作出的分类 日常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来 又叫做前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在学校学习中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获得的 22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2 难下定义概念和易下定义概念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斯 S H Hulse 等人根据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明显 是否易于用规则加以表述而作出的分类 23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3 初级概念和次级概念 这是奥苏伯尔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提出的分类 初级概念是指从概念的正反例中分析和概括出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概念 二级概念是指不经过对例证的观察分析 直接从规定其本质特征的定义中获得概念 24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4 具体概念和下定义概念 这是加涅提出的分类 具体概念是指能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中获得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对应的例证 下定义概念是指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形成的概念 这种概念不能直接从实物或现象中找到例证 它更多地是由其他一些概念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的 25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3 概念的功能概念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其功能 1 称谓功能 2 简化认识过程 3 系统化功能 4 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6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4 概念的获得 所谓获得概念就是理解一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 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方式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27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1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一般特征 2 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 以定义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28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 因此 以同化的方式获得概念需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 学生头脑中必须有相应的有关概念 以同化新概念 2 新概念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9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3 学习者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不难发现 概念形成典型地属于发现学习 概念同化典型地属于接受学习 30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二 规则的学习 规则是对概念与概念间关系的规定 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就是一类特殊的规则 因此 对定义性概念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规则的学习 此外 公式 定律等也是规则 学习规则也就是理解规则的含义 31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规则的获得与概念获得一样 可以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 规则发现学习是从例子到规则 规则接受学习是从规则到例子 32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研究表明 概念和规则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有利弊 一般而言 发现学习更适合低年级学生 用以学习具体概念和规则 并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33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发现学习费时多 但学会的知识能在与原来情境差异较大的新情境中很好地迁移 接受学习速度快 能将知识正确应用到例子中去 适合高年级学生 常用来学习较抽象 复杂的知识 34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三 检验概念和规则的理解水平的方法 对于下定义概念和规则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5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如果学生只能准确重述教材上的定义或表述 说明学生对它的理解达到了记忆水平 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或实例对概念和规则给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说明达到了理解水平 如果学生能将学到的概念和规则正确地应用到新情境中去 则说明学生达到了运用水平 36 第三节理解的过程 只有达到应用水平才是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能流畅地背诵条文 而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37 第四节影响知识理解的条件 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的条件有 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 二 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 研究者让四组大学生作为被试 学习心脏的解剖结构 四组被试都听心脏解剖知识的录音讲解 但他们接受到的辅助学习材料不同 38 第一组 一面听录音 一面看屏幕上录音提到的心脏的各个解剖部位的名词 第二组 边听录音边看屏幕上的心脏各部位的轮廓图 第三组 边听录音 边看屏幕上心脏各部位的带阴影的详图 第四组 边听录音 边看屏幕上心脏的实物照片 39 第四节影响知识理解的条件 结果表明 第二组被试学习效果最好 第四组最差 第三组位于二者之间 因为轮廓图突出了有关特征 而消除了无关特征 第四组中的实物照片包含了大量无关特征 而掩盖了有关特征 第一组被试学习效果也较差 因为他们没有形象材料帮助理解 40 测验成绩 组别 41 第四节影响知识理解的条件 三 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运用例证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证可以分为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所谓肯定例证 又称正例 是指一切包含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符合规则的内容的事物 否定例证 又称反例 则是指一切不包含概念的本质特征 不符合规则内容的事例 42 在知识的理解中 肯定例证传递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否定例证传递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举若干肯定例证 也要举否定例证 43 第四节影响知识理解的条件 四 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在直观过程中不断地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保留本质特征 可以认为变式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上的变化 运用变式的作用是突出本质特征 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更丰富 更典型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知识的理解 比较是从方法上促进知识的理解 44 第四节影响知识理解的条件 比较有不同的类型 按比较对象可以分成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按比较方式不同 可以将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分成顺序对比和交错对比 顺序对比就是先大量列举某一类事物及其特征 然后大量列举另一类事物及其特征 进行比较 交错对比是指将不同类事物及其特征交错呈现 研究证明 交错对比比顺序对比更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和分化 45 五 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知识系统化是指沟通知识各部分乃至各学科间的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微专题106讲92.圆锥曲线第二定义与应用
- 四川2018高考历史冲刺一百天课外练题(45)及解析
- 新解读《GB-T 35807-2018硫化橡胶 热扩散系数的测定 闪光法》
- 现场工艺面试题目及答案
- 网络部面试题目及答案
- 秋实小学数学试卷
- 水城幼师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世运面试题目及答案详解
- 年级下册语文数学试卷
- 评价一份数学试卷
- 餐厅股份合同协议书
-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
- 酒店宠物协议书
- 2025年大学物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道闸工程维修合同协议
- 聘请合唱团老师合同协议
- 2025年公共行政管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 非创伤性软组织疼痛急诊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一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经典案例分享课件
- 小学生作业书写规范要求
- 消防系统改造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