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赏析.doc_第1页
《枫桥》赏析.doc_第2页
《枫桥》赏析.doc_第3页
《枫桥》赏析.doc_第4页
《枫桥》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枫桥夜泊四个教学片段的讨论下面是一位颇受一些青年教师追捧的全国知名教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诗的四个教学片段。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10年第8期 刊登了一位教师赏析这四个教学片段的文章。本人拜读了这篇介绍、描述这四个教学片段加赏析的文章,感到有许多值得讨论和商榷的问题。如果哪位教师感兴趣, 不妨读一读这四个片段,并进行点评,把你读后的感受、认识、观点说一说。为了不受文章中赏析者的影响,我把点评的部分删去了,并已经写好了我与执教者和赏 析者商榷的文章,待合适的时间,将我与之商榷的文章发表出来。相信我们在讨论、商榷中对语文教学、古诗教学会有一些深刻的感悟。原文: 感觉 感受 感悟 感言特级教师xxx老师执教枫桥夜泊一课,教者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用语文的方式挥洒着经典魅力,抒发着文化的情怀。一、说说感觉片段1“说出你的感觉”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了。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去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愁。师:好!把这个字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生:神秘。因为他先说“霜满天”,后又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很神秘。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给你一种感觉叫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生:我的感觉是“幻”。因为诗中说“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并没有看到寒山寺,只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上传来。这种情景就是幻,若有若无的“幻”。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生:我的感觉是凄凉。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把“凄凉”写下来。生:我的感觉是“朦胧”,我是从前两句感觉到的。从“月落乌啼”和“江风渔火”可以感觉到非常的朦胧。师:好的,把“朦胧”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那么,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你的是愁,是凄凉,是朦胧,是神秘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一想,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自学)二、谈谈感受片段2“想象一下画面”师: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生: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师:看到了月落,把这个词语画下来。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看着月亮缓缓地往西边下沉,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 生:水边的枫树。 师: 看到了江枫,标出这个词语。江枫,你看到了吗?(生回答看到了)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 看。(教师充满感情地独白)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 了吗?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枫树的画面,谁来?(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那是 生:一片火红。 师: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话筒指向另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 生: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师: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的感觉,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生:愁。 师:愁,这就是诗人。(话筒指向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风:瑟瑟作响。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 生:嗯。 师:你的情绪是 生:低沉的。 师:低沉,又一个诗人。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三、表表感悟 片段3“猜猜看” 师:当乌雅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夜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把“钟声”一词画下来。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到,这三个字是 生:(齐声)霜满天。 师:画下来。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有的学生点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因为按照生活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生:地上。 师: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儿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 生:(齐声)疑侯地上霜。 师: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霜只能满地。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呢? 生: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感觉到天上朦朦胧胧好像有霜一样。 师: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生:(异口同声)心思。 师: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冷不冷? 生:( 异口同声)冷。 师:前面冷的,后面 声:(齐声)冷的。 师:左面冷的,右面 生:(齐声)也冷的。 师:天地间包围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声)冷。 师:冷的是只是他的身吗? (生摇头) 师:更是他的心,猜猜看,这张继为什么会感觉冷呢?为什么会愁?为什么会又愁又冷? 生:可能是因为张继当时怀才不遇。 师:怀才不遇啊?不得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他冷,他愁。继续猜。 生:还有可能是当时政治上腐败,他努力了却没有办法改变,感到心灰意冷。 师:面对政治的腐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冷、他愁。 生:可能是当官的时候他被诬陷了。 师:做官,他想做一个好官,做一个清官,却被人排挤,被人诬陷,所以他冷,他愁,是吗? (生点头) 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张继,夜泊枫桥的张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心冷、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霜气满天的寒意、冷意和愁境。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就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四、写写感言 片段4“你就是钟声,你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师: 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钟声响起)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 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请注意,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 在愁眠的张继耳边,你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屏幕显示: 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师:好,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其实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瞬间,你突然有一种感觉,你真有话对张继说。其实那不是钟声,那是你想对张继说的心声。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仿佛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你听到我这美妙的钟声,也许可以将那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师:这真是知冷知热的钟声,谢谢你,我的钟声。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睡吧,睡吧,好好睡吧。 师:这真是善解人意的钟声。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你怀才不遇,可千万别泄气啊。 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师:放下吧!放下你的愁。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然而,此时此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温暖的钟声,在这激励的钟声,在这唤醒的钟声中,随着钟声一起消失的,一定还有张继那份愁眠。一位区语文教研员的评析:说实话,本人对这位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课例学习、研究甚少,也从来没到现场感受过其课堂教学的魅力,只是阅读了感觉 感受 感悟 感言这篇对于该教师在执教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后,有些想法,想与大家交流。几个片段确实让我感受到了该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但也有自己一点粗浅的思考,写出来,请江老师指导。一、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四个教学片段过于强化人文性,而淡化了工具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讲话中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对照四个片段,“说说感觉”“谈谈感受” “表 表感悟”“写写感言”,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教学活动,教师更侧重于对古诗情感的体会;仔细阅读每个环节,我们看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谈感受,而 真正的语言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太弱了(虽然有“想象画面”“这钟声仿佛在说”的练习,但感觉训练的目的意图不清)。整堂课,缺少把握词句表情达意作 用及其应用的目标,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目标(尤其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非常重要),即这些教学片段存在“教学目标缺位”现象,因此学生的 所得就少。二、从课堂效果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三、从广大教师的评价看,有些“赞誉”值得反思和商讨一首看似简单的古诗,被x老师讲的如诗如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研究的非常透彻。”当然,这样的老师课堂上妙语连珠、轻松驾驭;这样的课堂热闹而华丽,难怪广大教师会 “崇拜” 会 “模仿”,如有的会崇拜地评价“教者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是不是有点过了?)有的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模仿名师的一言一行,(包括“反复读,一直 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了”怎样才叫“读清爽”?)但是在“这样”的背后,冷静思考,是不是这样的教学也存在着语文教学本质性东西被淡化或扭曲的现象。我 想:再有名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我们都要先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可能会有很多不当之处,但我很想在与江老师及广大教师的讨论、学习中进步和成长!(2010年9月20日) 沛菡的评析:曾经非常欣赏这位老师的文化底蕴,个人才华,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研究所投入的无限热情。然而最近,在反复品读小学语文教学第八期所刊登的赏析枫桥夜泊的四个教学片段的过程中,却将一连串的疑问留给了自己,久久挥之不去。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小 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 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已经显而易见。这位老师此次执教的是一篇古诗的教学。我在想,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内容、内涵,作 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是否应该感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是否应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从而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古诗,增加积 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对照这位老师执教的片段看,教学目标是否有些单一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上体现是否有些重了呢? 这样的教学严格的讲应该叫做“美文欣赏”课,它不能承载语文课程所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呀!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吗?课 标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一段表述中,我们似乎能够清楚的看到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翁,所应该 呈现的跃跃欲试,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而,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仅以“片段一说说感觉”为例。在这个片段中,我用心数了数, 师生活动共计12次,其中教师活动7次,学生活动5次。老师提问用字一共299个,学生回答用字却仅为149个。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教师的活动是否 过度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是否被严重挤压了。再次品读,我们不禁又要问,学生的理解,感悟,思考,难道应该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提问,追问中进行吗?引导学生 思考的策略也仅仅是想画面,谈感受吗?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少了些?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少了些呢?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在师生对话的过 程中,教师的教学语文是否应该严谨规范?这位老师给学生发出的要求是将这首诗“读清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