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章态度改变与继续社会化 2009 2 1 第13章态度改变与继续社会化 态度改变的含义16 2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16 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6 4态度防卫与保护16 5态度改变的方法 2 态度的改变AttitudeChange243 态度的形成是指人对某些事物从不曾有态度到出现某种态度 而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 一是一致性的改变 congruentchange 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即量变 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 incongruentchange 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 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 即质变通常所谓的态度改变更多的是指后者 即方向性的改变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的态度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依赖于哪些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态度改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3 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Thetheoriesofattitude 论语有关论述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 355 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25 373 认知复杂度决策后的认知失调 Brehm 1956 的实验自我知觉理论356认知反应理论357双加工模型357Hovland等的劝说情境模式Yaleattitudechangeapproach354 4 论语有关论述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5 Brehm 1956 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讨决策后是否会去调整失调感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 自变量 高 低失调 被试 女大学生实验程序实验结果 6 实验程序 第一步 向被试展示八种商品第二步 要求被试评价想拥有每种商品的意向第三步 主试拿出两种商品让被试选择其中一种 被试在这一步接受自变量的处理在高失调条件下 呈现的是两种都很想要的商品在低失调条件下 呈现一种很想要另一种较少想要的商品第四步 让被试重新对八种商品的拥有意向进行评估 以此作为因变量 7 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 在第二次评价时 高失调组的女生强烈倾向于拔高对自己所选商品的评价 降低对未选商品的评价低失调组的女生则并没有拔高对自己所选商品的评价倾向这种结果表明 高失调组改变自己的评价并不单是因为自己现在是商品的主人 她们做出的决定才是关键因素 8 说服advice 基本含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说服是如何引起我们的态度发生改变的 哪些因素 外部和内部的 会影响说服的效果 态度改变的过程 或机制 是怎样的 劝说情境模式 Hovland Janis 1959 要研究的是 谁对谁说了什么 而后有什么结果 的问题因为Hovland Janis等研究者都是工作在Yale大学 所以这种说服沟通的研究方法称做Yale态度改变方法 theYaleAttitudeChangeapproach 9 劝说情境模式的基本含义 Hovland认为 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一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着一些不同于此的看法 或态度 发生差异造成的 这种差异会产生压力 引起内心冲突 或称不协调 不平衡 不一致 为缩少这种差异 减少压力 人具有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恢复心理协调的能力 1 接受外来影响 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2 采取各种办法去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 以维持原有的态度 10 抵制外部影响的办法 1 贬损信源 sourcederogration 2 歪曲信息 messagedistortion 3 掩盖拒绝 hlanketrcjectlon 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文饰或美化自己的真正看法或态度来拒绝外部的劝说或影响另一种方式是不理睬 不回答对方的意见 也很少说 不 而是毫无道理地拒绝对方的一切论据 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见解 这后一种现象极为普遍 但其机制迄今未研究清楚 11 Modelofthepersuasionprodcess TheexternalstimuliThetargetInterveningprocessTheresponse CommunicatorCredibilityLikability CommunicationDiscrepancyFeararousal One twoargument Novelty repetition Situation Reinforcement Forewarning Distraction CommitmentInoculation personality MessagelearningTransferofaffectConsistency mechanisms counterarguing Attitudechange SourcederogationMessagedistortionBlanketrejection 12 Hovland等的劝说情境模式 外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 传达者专长性可靠性喜爱性 沟通差异性恐惧唤起 情境 强化作用 预先警告 分心 信奉预防注射 人格 信息学习感情转移相符机制反驳 态度学习 信息贬损信息曲解掩盖拒绝 13 三类外部刺激 theexternalstimuli 1 传达者 communicator 或称信息源 sourceofinformation 2 沟通本身 communicationitself3 情境 situation 14 1 传达者 communicator 或称信息源 sourceofinformation 即持有不同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以改变态度的人或群体 如劝说者 广告商 宣传机构等 一个劝说者被人们所依赖的程度即可信性同一劝说的信息内容由几个具有不同可信的人来发出 则高可信性者比低可信性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其本身包括有一些变量 如专长性 expertness Kelman Hovland等的睡眠者效应可靠性 trustworthiness 喜爱性 likeability 和参照群体信息来源贬损可当作边缘线索的沟通者 15 2 沟通本身 communicationitself 指传达者的信息内容及传达方式的合理性 这里包括有许多变量 如信息源和目标靶原立场观点的差异度 discrepancy 是否唤起恐惧 feararousal 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 one sidevs two sidearguments 新颖性 novelty 等等 16 3 情境 situation Bp对沟通和参与活动者有附带影响的周围环境 如有无强化作用 reinforcement 预先警告 forewarning 分心 distraction 等 17 目标靶 target 即传达者要通过说服使其接受沟通信并企望其改变态度的人或听众 人是具有反作用于信息的能动者他本身具有许多因素或变量影响着信息的接受 因此同一种劝说信息可以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些因素如对原有态度的信奉 commitment 程度 对劝说是否有防御能力即有无经过预防注射 inoculation 以及人格 personality 中的种种变量如自尊心 智力等 18 中介过程 三 中介过程 interveningprocesses 指目标靶在外部劝说刺激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的态度变化过程的心理机制 它包括 1 信息学习 messagelearning 2 感情迁移 transferofaffect 3 相符机制 consistencymechanism 4 反驳 counterarguing 19 四 结果 outcomes 有以下两种 一是态度改变 二是抵制压力保持原态度不变 主要方法有 1 贬损信源 sourcederogration 2 歪曲信息 messagedistortion 3 掩盖拒绝 hlanketrcjectlon 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文饰或美化自己的真正看法或态度来拒绝外部的劝说或影响另一种方式是不理睬 不回答对方的意见 也很少说 不 而是毫无道理地拒绝对方的一切论据 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见解 这后一种现象极为普遍 但其机制迄今未研究清楚 20 可信性 credibility 一个劝说者被人们所依赖的程度即可信性 它对劝说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同一劝说的信息内容由几个具有不同可信的人来发出 则高可信性者比低可信性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关于可信性的研究通常包括 专长性 expertness 可靠性 trustworthiness 可信性的持续性研究219 21 Aronson等关于专长性 expertness 的研究362 研究目的 探讨传达者 信息来源 的可信性和沟通的差异是否是人们态度改变的决定因素研究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 另一位对该诗作评价者的学术地位一组被试被告知那位评价者是位著名诗人另组被试被告知那位评价者是某州立师范院校的学生因变量 被试 大学生 第二次评价态度改变的程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22 实验过程 第1步 请被试对一段现代诗先进行评价第2步 让被试知道另外一位评价者对该诗的评价结果第3步 要求被试在读过那位评价者的评价结果后 对该诗再进行一次评价 23 实验结果217 24 可靠性 trustworthiness 的研究362 可靠性是指劝说者是否公正和客观 一个传达者即使是专家 权威 一旦人们发现他发表某种见解的动机是基于私利 或常有偏袒性甚至属于偏见 即不可靠 那么其影响力就会下降 甚至比不上一个普通人发表与自身利益相违的见解所起的作用 E Walster K Aronsony和D Abrahams 1966 作过一项 增加低信誉传达者的说服性 的巧妙设计研究 25 E Walster等的研究章 218 研究目的 探索可靠性不同的人所说的同样的话对态度的影响 研究方法 2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研究过程 第一步 让被试听一份有关内容的呼吁第二步 谈自已对该呼吁的态度 支持还是反对 实验结果 26 2X2完全随机实验研究设计 自变量一 呼吁内容 含两个水平 水平1 加强法制和扩大警察和法庭权力以严管罪犯 的呼吁水平2 反对警察和法庭权力过大 以保护被告权利 的呼吁自变量二 呼吁人的角色性质 含两个水平水平1 该呼吁内容是检察官斯蒂芬斯的建议水平2 该呼吁内容是被判刑的贩毒商纳波里塔纳的申求这样被试分别听到两种角色发表两种不同意见 于是他们就被分成4组 1 从严 来源于检察官 组 2 从严 来源于罪犯 组3 从宽 来源于检察官 组 4 从宽 来源于罪犯 组 27 实验结果 1 2 3 4 28 喜爱性 一个传达者是否受到听众或他人的喜欢 对于能否引起目标靶态度改变有较大关系 人是否为人所喜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对喜爱性 likeability 是否对他人的态度改变有影响的研究主要有 吸引力 attractiveness 尊重的得失 相似性 29 Kelman Hovland等的睡眠者效应 研究目的 探索可信性不同的人所说的同样的话对态度影响后的时间效应 研究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研究过程 第一步 让被试读一篇文章第二步 谈自已对文章内容的态度第三步 三周后 再次谈自已对文章内容的态度实验结果 30 吸引力 31 Aronson等 1965 关于 尊重的得失 的研究章 221289295 研究目的 探求 尊重的得失 是否会影响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别人的态度研究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方法研究过程 让被试与另外一人 实验助手 一起参加一个实验在实验后休息时 让被试听到与他一起参加实验的人与主持研究者的谈话问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与他一起实验的人实验结果与解释根据结果所作的推论 32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方法 自变量 实验助手与主持研究者的谈话性质 含四个水平 实验助手对被试自始至终持肯定态度实验助手对被试自始至终持否定态度实验助手对被试先否定 后肯定实验助手对被试先肯定 后否定因变量 被试对实验同伴的评价 33 实验结果与解释章 295 实验过程的第三步是问所有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 从 10到 10量表上作答 结果发现 喜欢程度的平均分为 肯定组否定组否定 肯定组肯定 否定组6 422 527 670 87研究者认为 前两组的情况说明人际吸引中的 相互性原则 interactiveprinciple 即你肯定别人 别人也喜欢你 你否定别人 别人也不喜欢你 对于第三组的情况 研究者认为开始的否定评价引起被试的忧虑 自我怀疑 增强了获得肯定评价的需要 而后评价者表现越来越积极时 这种评价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34 根据结果所作的推论 弗里德曼 J LFreedman 1978 则认为 如果一个人一下子就表示肯定和喜欢任何人 则会引起对这个人诚意或辨别力的怀疑 但人们对一开始持批评态度的人 虽感到不舒适 但反而认为是很有判断力和靠得住的人 因此 对它后来的肯定觉得更有分量 于是也更喜欢这个人 上述现象的解释也称 得失理论 gain losstheory 35 相似性 36 沟通 差异性 discrepancy 363 差异是指传达者发出的态度信息 见解 和目标靶原有的态度 见解 在程度上的差异 Bochner等对上述差异是否会对人们的态度改变有影响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37 Bochner等的实验研究159 研究目的 探讨上述差异是否会对人们的态度改变有影响作用实验方法 2X9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被试 取认为人们每天通常需要8小时睡眠时间的人实验材料 一段关于普通人每夜需要睡眠几小时的信息实验过程 让被试听 或阅读 准备好的一段信息让被试说出他对普通人每夜应睡多少小时合适的观点实验结果对结果的解释同化 对比 P159 160 38 2X9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自变量一 信息源性质 含两个水平水平1 信息是由一位曾获诺贝尔奖金者的观点 高可信性 水平2 信息是由一位基督教青年会的人的观点 低可信性 自变量二 观点中所认为应睡眠多少小时的数量 从0小时到8小时共九个水平 因变量 被试对睡眠需要多少小时的反应 39 实验结果 40 对结果的解释1 由实验结果可知 传达者的可信性越大 其发生最大态度改变量的差异度水平也越高 由低可信度的基督徒青年会指导者所发出的信息引起被试态度改变的最大改变量 8 6 48 1 52小时 是在提倡睡3小时 差异度为5 的场合 而由高可信性的获奖者所发出的信息引起被试态度改变的最大改变量 8 6 2小时 是在提倡睡1小时 差异度为7 的场合 41 对结果的解释2 因此 可信度的水平不会改变差异度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基本倒U的关系 但它能改变态度变化极限发生的差异点的位置 高可信源引起态度改变极限的差异点在适中偏高的位置上 低可信性信源引起态度改变极限的差异点在适中偏低的位置上 抵制传达者越是困难 态度发生最大改变量 极限 的差异度也越大 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越困难 发生最大改变量 极限 的差异度就越低 可见 要想引起人们态度的改变 考虑目标靶原态度的状况或水平 并依据自身的条件 如可信性等 适当控制给出信息的差异度 是很必要的 42 沟通 恐惧唤起 Dabbs等 1966 363 实验目的 探讨恐惧唤起是否有助于态度甚至行为的改变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被试 某大学的大学生被试实验过程 对被试说明患破伤风病的严重性 致命性和易感染性 并告诉听众进行预防注射极为有效 让被试回答预防注射的重要性如何 和他们是否想做注射 并在附近的大学保健医院在此后一月内登记有多少学生去做了预防注射 实验结果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 43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 恐惧唤起的程度 含二个水平 水平1 高恐惧 把破伤风病描绘成非常逼真 病状也看得很清楚 并使每件事都被制作成为一种尽可能吓人的情境水平2 低恐惧 所唤起的是中等程度的恐惧控制组 所唤起的恐惧甚少因变量 1 被试对预防注射重要性的评价2 被试是否愿意去做预防注射的行为反应 44 实验结果 45 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 Janis等 1953 的实验结果使他们提出相反的看法 他们认为 在改变态度的劝说中 唤起恐惧是重要的 但低度恐惧或甚至不带恐惧的说服比高度恐惧的说服有更大的影响 Rogers等 1976 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认为恐惧唤起是否能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 取决于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三因素是 1 事件的有害性 2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 处理响应的有效性 46 One twoargument229 47 Novelty repetition229 48 情境 强化作用 49 情境 预先警告 50 情境 分心 51 目标靶 信奉commitment230 一个人对某事所已持有的信念与态度 若承担了义务就成为难以放弃立场的全部力量 即信奉 信奉 即已承担义务的态度 有更大的抗变性 它比没有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受外部劝说影响而改变 相反 一种态度如未有承诺或达到信奉的程度 则更易于受劝说而被改变 信奉的强度受制于两种因素 一是公开表态 即公开化 二是在上述态度基础上采取了行动 Deutsch等人的实验 52 Deutsch等人的实验章 230 实验目的 探讨不同的承诺条件是否会对人的态度改变有影响作用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 1 让被试对有关刺激物进行一次最初的判断反应 即形成一种看法 2 在听了许多别的人 假被试 的意见后 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验结果对结果的解释与推论 53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 承诺程度 含四个水平1 无承诺组 被试在看到刺激之后 不用把自己的最初看法作公开的或私下的说明2 弱私下承诺组 要求被试将自己的看法写在一块魔术板上 这种魔术板是一种儿童玩具 在石板上覆盖一张玻璃纸可写字 绘画 揭开玻璃纸后 字画均会消失不留任何痕迹 允许被试待听到他人反应后再发表自己的判断3 强私下承诺组 要求被试将自己最初的看法写在一张纸上 他们知道这张纸不会收上去 也不用签名4 公开承诺组 要求被试将自己的最初看法写在一张纸上 签上名 而且知道它会收交上去因变量 被试的从众反应行为 54 实验结果 承诺减少从众 55 对结果的解释与推论 结果发现 那些事先未公布自己最初判断 即无承诺 的被试有更多的从众率 占24 即改变了最初看法 弱承诺的被试 虽然明知道自己写在魔术本上的最初看法已消失 并无人知晓 但由于轻微的表达行动 也仍然比无承诺组减少了从众率 16 3 即有较多人不改变最初看法 强私下承诺的被试 仅在纸上留有自己最初判断的痕迹 其从众率则大大减少达到了无法再减的水平 也就是说 后两组由于有过强的或公开的承诺 其看法成为信奉而难于改变或很少改变 可见 态度能否改变与持有者对此事的信奉程度密切相关 56 目标靶 预防注射 inoculation 预防注射的含义McGuire等人的实验随后的研究结果 57 预防注射的含义 一个人若从无与病菌接触并作斗争的经历 一旦遇到病毒入侵就缺乏免疫力以致病倒或身亡 为了增强防病能力 人们通常都会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补充营养品 开展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是采取打预防针来注射疫苗 以增强其抗病力 劝说的效能也如病毒的进攻 它取决于目标靶自身的防御能力 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与看法若从未接触过相反的意见并有与之交锋的经验 就易于被人说服而发生改变 相反 人要使自己的正确看法不被说服 从而不改变态度 就应有更多论点的支援 或通过与相反观点的论争去增强抗变力 58 McGuire等人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 先期信念防御各类型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 帮助被试形成某种信念接受某种处理测查被试原有态度的改变程度实验结果对结果的解释 59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 是否接受相反观点的轻度攻击 含两个水平 接受更多与原信念相同的论点的支持对其原有看法难予轻度攻击 促使他驳倒这种保护自己的立场 即接受预防注射 控制组被试不接受任何处理因变量 与原有看法相比 被试实验后态度的改变量 60 实验结果 61 对结果的解释 预防注射为什么能对抗御劝说起这样大的作用 弗里德曼 J L Freedman 1985 认为 驳倒轻微的攻击 个人会运用并进而实施其所有的防御措施 如准备论点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构思相反论点去反对对立的看法 贬抑对立论点的可能来源 等等 这种锻炼就会象打预防针一样 使人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防御机制 并增强战胜相反论点的信心与抗变能力 62 随后的研究结果 后来的研究者 如休德菲尔德和博里 P Suedfeld R A Borrie 1978 的系列实验结果还表明 论点支持和防御范例的综合在减少态度改变方面比单纯提供支持性信息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但至少可以按照俗话说 预防注射导致对劝说的抵制 63 目标靶 人格 64 认知一致相符理论 中心思想 人们努力追求认知结构的相符一致如果一个人的几个信念或价值观彼此不相符 不一致 则力求使它们达到相符一致 如果一个人遇到与其原有认知不一致的新认知 则他会努力去减少这种不一致性 海德的平衡理论 1958 355T M 纽科姆 1968 奥斯古德等的一致性理论 1955 65 F 海德 1958 的平衡理论355 基本观点三种评价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第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另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评价两种平衡状态认知平衡状态 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认知不平衡状态 改变方式评价注 Heider的朴素心理学 即归因理论 138 66 基本观点 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自己与另一个人的态度与他们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心中的相符一致 该理论通常用一个人 另一个人和一个态度对象来说明其观点当出现不平衡状态时 人们倾向于把它改变为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 不平衡状态会产生一种压力使人改变态度 以达到平衡状态 67 两种平衡状态 假定有某甲 某乙 某件事如果某甲喜欢某乙 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一致的 或者某甲不喜欢某乙 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不一致的 这时出现认知平衡状态 反之 如果某甲喜欢某乙 他们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 或者某甲不喜欢某乙 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是一致的 这时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 68 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 P P P P X X X X O O O O P P P P X X X X O O O O 69 改变方式 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改变 平衡理论提出最少用力原则 去预测改变的方向 如某甲喜欢某乙 但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 某甲赞成 某乙反对 这是一种不平衡状态 改变的方法有几种 某甲可以设想他实际上不喜欢某乙 或者他实际上反对某件事 或者曲解现实 认为某乙实际上不反对 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达到平衡 这样选择依赖于容易程度 即最少用力原则 70 评价 1 平衡理论用极简单的术语来说明认知一致性的概念 并为态度的概念化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2 其不足之处在于 在几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 而无强度指标 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状态时何以会对某一方 如X 而不是另一方 O 采取改变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 这里很可能存在着强度原则 即从薄弱处着手去解决问题 人际关系和态度的形成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 绝不会只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两个人对一件事持有不同意见可能发生不快或影响关系 但也可能不觉得不平衡 更不会影响到双方友谊 71 T M Newcomb的A B X模式 T M 纽科姆于1968年对这个理论作了补充 他把A和B作为两个人 X为一件事或另一个人 认为A和B会因对X的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 也会因两人对X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 其紧张度取决于 为解除紧张 A和B会采取某种方法去改变态度以达到心理平衡 72 其紧张度取决于 A喜欢B的程度 越喜欢则不一致时就会越紧张 不喜欢对方时的不一致状态称为 无平衡 而非 不平衡 我们不会非常在乎是否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或不一致 我们只要结束这个关系就可以了 X对A或B的重要性 越重要 不一致时就会越紧张A B因X而交往频率越高 不一致时就会越紧张A和B对X的态度差异越大 不一致时就会越紧张A或B的自信程度越高 不一致时就会越紧张 73 一致性理论 由C E 奥斯古德和P H 坦南包姆于1955年提出 当信息源提供对某件事的看法时是否引起态度改变问题 相符理论涉及3个变量 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 个人对信息源所评论的事件的态度 信息源就该事所作论断的性质 例如 如果我们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赞同的看法 则他的论断将符合我们的参照点 如果我们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不赞同的看法 或者我们不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赞同的看法 那么他的论断将不符合我们的参照点 体验到不符合的人就会改变其对信息源或者信息源所评价的事的态度 74 认知不协调理论 这是由L 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点 以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 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是20世纪50 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基本内容例1例2失调理论的局限性 75 认知失调的含义 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 所谓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 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费斯廷格认为 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 并产生不愉快体验 他将其定义为失调感 失调指心理上的不舒适 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 76 三种心理状态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 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 包括观念 信仰 价值观 态度等许多方面 同时 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 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 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 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以下3种可能性 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 77 改变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 为了保持一致 态度将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 为了缓解失调 必须用协调的因素代替失调的因素 费斯廷格提出 人在减弱或消除失调感的过程中 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 费斯廷格认为 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4种 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 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 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 收集新的认知因素重新调整原来的认知系统 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上述方法可能造成行为变化 也可能只限于认知水平上 78 例1 例如 一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 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章后 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 因为 我平日吸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岗岩矿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光电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军训入学教育活动成果
- 口腔修复病人的护理
- 餐饮管理层培训的课程
- 青少年眼健康知识
- 超声内镜穿刺技术解析
- 幼儿小班健康活动《我爱洗澡》教案设计
- 铁矿地下开采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
- 食用油罐车运输安全问题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分析
- 英语四线三格Word版
- 2023年浙江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RB/T 089-2022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设计总包管理
- 2023年泰顺县特殊教育岗位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34652-2017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敞开式岩石隧道掘进机
- GB/T 21872-2008铸造自硬呋喃树脂用磺酸固化剂
- 先进制造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王隆太 第1章
-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 2023年柳州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唐山市开平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