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阅读指导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二、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抓概念,明论题“悲剧”是本文的论述对象,也是重要概念。文章既表述了“悲剧”的内涵,也明确了悲剧与现实悲剧的区别与联系。抓过渡句,明思路“然而”一转,“不仅而且”一句过渡,标志着行文由阐释悲剧的“冲突”与“毁灭”,转入对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原因的阐释。抓中心句,明要点段首提出观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同时阐明了现实悲剧与文学艺术的不同。抓典例,明作用抓典型事例,进一步明确现实的悲剧不能直接成为审美对象。抓中心句,明要点段首点明文学艺术成为悲剧审美对象形式的原因: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抓关键句,明观点“当然”表明作者另有话说。“当然”一词引领的内容,可概括为,作者认为:悲剧事件与观众(读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观众才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进而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抓尾句,明观点结尾段明确了自己对悲剧的基本评价和态度。作者认为人们喜欢欣赏悲剧,在于悲剧不仅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整体感知】本文阐释了概念内涵、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表现了悲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D)(3分)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解析(1)审清题意 (2)解题步骤根据对象“原文所论悲剧”锁定与之相关的区域;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3)答案解析联系【读抓信息】:文中论述的悲剧在第三段限定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且在第四段更有“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表述,而D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并非原文所论悲剧。属于范围不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3分)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解析:C项中“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和“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的说法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C项曲解文意,表意与原文不符。属于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解析【读抓信息】:B项中对“以悲为美”的理解错误,存在因果混乱或分析片面的问题。“以悲为美”,应指欣赏“悲剧”所表现的“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和“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两方面。人们喜欢悲剧的原因,既应有悲剧的“冲突与毁灭”,又应有悲剧的“抗争与拼搏”。一、了解命题设误的8大陷阱 (二)选项设误的8大陷阱命题人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思“悄悄”作了改变,给考生布下一个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认识这一命题规律,还需掌握以下八种设误类型及其对策。类型设误解读选项特征应对策略1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选项往往是丢掉原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或者不顾前后语境断章取义,或者利用某些概念的多义性进行误导,从而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述。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2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3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4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5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选项句中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6混淆时态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然、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7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注意:(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8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思维建模论述类文本题文比对的2种解法 一、认识设置选项的转述方式,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选择题的选项内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其转述方式大体上有三种形式:角度1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句进行重新表述,即换一种说法的转述方式。转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因果倒置、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换等。【对策】 判断语句关键词是否改变;判断成分搭配或句间关系是否改变。角度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对策】 判断选项本身内容是否符合原文语意;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问题角度),即选项中的材料是否能证明文中的观点或结论。角度3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是指将原文具体的表述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高度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将其重新组织成相对短小的句子。【对策】 判断主体或论述角度是否一致;判断词语关系与原文是否一致;判断关键词是否转换;判断是否符合原文语意或作者意图。 即学即练请比较下列题目中的选项和原文内容,说说选项采用了何种转述方式,并作比对分析。1.(2015新课标全国卷)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选项表述】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原文表述】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源自第3段)【转述方式】同义变式转述【比对分析】原文的主体是“宋代社会”,整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选项变换了主体,变成“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但仍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以此项符合原文意思。 2.(2014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选项表述】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原文表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源自第1段)【转述方式】具体式转述【比对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具体式转述。原文表达的是一个抽象的概括性的观点,选项是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出现的。原文就“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 3.(2014天津卷)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表述】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原文表述】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源自第3段)【转述方式】概括式转述【比对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式转述。原文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子,选项将其中的重点信息概括总结,提炼成了一个短小的单句。要判断选项正确与否,就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根据原文中“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可知,选项的前半句“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是正确的;根据“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可知,选项的后半句也是正确的。所以,这个选项表述正确。 二、运用三重比对法,化复杂为简单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即学即练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5浙江卷第9题A项)作为比内部言语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原文:只有在考查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答案比对结果:()理由:相关信息出现在第1段末句和第2段首句,这两个句子中都出现了代词“这”,推断两个“这”字的指代内容可知“这个更内在的层面”指的是“思维本身”,而不是“言语思维”。选项属于偷换概念。2.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文: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等。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即学即练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句子的关系,判断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3.(2015浙江卷第9题C项)选项: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原文:每种思维都创作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思维的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答案比对结果:()理由:选项的前一个分句出自第3段的开头,后一个分句出自第2段的中间,即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此处属于强加因果。4.(2014湖北卷第6题D项)选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文: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答案比对结果:()理由:从原文看,“两大柱石”与“最后根据”两层意思之间用了“然而”,是转折关系。选项强加因果。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即学即练用“比对依据和结论”法,判断下列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5.(2015广东卷第13题D项)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选项: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原文: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强调社会结构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在继承前一个社会的某些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的新东西。按这一说法,我们今天的社会基本结构只是继承了唐代的某些要素,而不能说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结论不成立。6.(2014辽宁卷第3题B项)选项: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原文: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作者的观点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是“道家”而非选项的“中国哲学”;举“庄子”的论据也是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作者的另一观点是“接近”,而非“属于”。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20分钟分值:18分)一、(2016辽宁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商周时期,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族群。人们用华夏族与蛮、夷、戎、狄来区分他们。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实现了灭夏的大业。实际上,早在商族始祖契的时候,就已经与戎狄女子通婚,史记殷本纪上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商纣王屡次与外族女子婚配。商纣王曾以“西伯昌、九侯、鄂侯”担任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九侯就是鬼侯,为蛮狄之人。鬼侯为了讨好商纣王,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他,然而这位女士“不喜淫”,商纣王非常生气,就把她杀害了。汉晋学者皇甫谧在其著作帝王世纪中也记载了此事。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遵祖宗之法,各方贤能之士都前往投靠。看到这点,商朝另外一位方国首领崇侯虎甚是紧张,担心周族强大后会危及自己的方国利益,就对商纣王说姬昌将不利于商朝的统治。商纣王果然听信谗言,把西伯囚禁了起来,关押在羑里。周族人十分担忧,千方百计营救,大臣闳夭多方搜求美女奇珍,终于得到“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通过商朝宠臣费仲进献给商纣王。商纣王看到后非常高兴,就把西伯释放了。可以想见,周族进献的有莘氏美女,应与商纣王结成了婚姻。 商王之子也与异族女子通婚。商王武丁时期有这样一条甲骨卜辞,内容为“己亥卜,王:子白羌毓,不其白”。这条卜辞是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白皮肤羌族女子将要生育,所生之子的皮肤是否为白色。在西周君王和他们的祖先中,有多人与夷狄女子结婚。诗经鲁颂宫上记载,周族始祖后稷是姜嫄所生,而“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所以姜嫄是羌族女子。另外,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太姜、周武王娶的邑姜也都是羌族女子。西周时期的申国,姜姓,在典籍中屡次被称为“申戎”“姜氏之戎”。西周末年,周幽王新娶了褒姒,甚是宠爱,并生子伯服;周幽王立他为太子,还驱逐王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宜臼逃亡到母亲的娘家申国,周幽王向申国索要,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攻打周国,并杀死周幽王。这里周幽王的王后申后就娶自戎狄的申国。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公元前777年,秦襄公“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为戎族的君王。所以,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戎族的君王。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华夏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异族通婚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个体,如契、后稷、晋文公、赵盾等,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同时,为后来历史时期和亲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提供了切实的历史借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3分)A.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采取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的方式,赢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B.商王武丁时期有一条甲骨卜辞,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羌女生的孩子皮肤是否为白色,说明商王武丁的儿子与羌族女子缔结了异族婚姻。C.据史书记载,秦襄公曾“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便是戎族的君王,说明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结成异族婚姻。D.西周末年,周幽王与来自申国的女子申后结为异族婚姻,并和她生下了儿子伯服。解析D项,生下伯服的是褒姒而非来自申国的女子申后。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3分)A.在今天的中国境内,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族就已经与蛮、夷、戎、狄等很多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并且华夏族与这些异族之间还有婚姻相通。B.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是太姜,姬昌遵祖宗之法娶的也是羌族女子。C.作为蛮狄之人的鬼侯,曾经担任商纣王时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之一,他曾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商纣王,想通过缔结婚姻来讨好商纣王。D.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加强了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这些异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华夏族的内涵。解析B项,“姬昌遵祖宗之法娶的也是羌族女子”于文无据,且文中的“姬昌遵祖宗之法”指的不是“娶羌族女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作为有娀氏之女,商族始祖殷契的母亲简狄和帝喾之间缔结了异族婚姻,简狄还被帝喾封为了次妃。B.商纣王时,方国首领崇侯虎担心以姬昌为首领的周族强大起来,危及自己方国的利益,就向商纣王进谗言,导致姬昌被囚禁在羑里。C.周幽王宠爱褒姒,并立其所生子为太子,直接导致王后所生的太子出逃申国,后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杀死了周幽王。D.契、后稷、晋文公、赵盾等,这些都是异族通婚诞生出的卓越的人物,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解析C项,“直接导致王后所生的太子出逃”错,“直接导致”王后所生的太子出逃的是周幽王的“驱逐”,而非王后所生的太子主动“出逃”。二、(2016哈师大附中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颜色的阶级性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是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2025届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近期活动保证金合同
- 广西贵港港南区六校联考2025届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购房意向保证金合同
- 苗木种植技术合同
- 食堂供货商审核协议
- 运营收入分成协议
-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鲁屯中学2025届数学七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居民活动创新支持协议
- 退休危机管理顾问协议
- (二模)保定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足浴店员工涉黄合同协议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应用文写作-介绍智能校园图书馆的英文发言稿+讲义-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三)英语试题
- 2025-2030中国叶黄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创新工程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等跨校共建
- MOOC 跨文化交际入门-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小科学家《生物》模拟试卷A(附答案)
- 交通运输水运工程造价定额中心
- 鹊桥仙(公开课课件)(苍柏书屋)
- 大班绘本《变色龙卡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