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doc_第1页
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doc_第2页
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 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郑逸梅先生写了一辈子零七八碎,但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大师。 早年,他是以“补白大王”称雄于世的,笔下尽是文人墨客的奇闻逸事,总是只言片语,颇为传神。 他的补白有时是两句沈尹默、褚保权夫妇书法相类似,郁达夫、王映霞亦然。 也有时仅仅是一句傅雷喜阅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就这么三言两语,却简练含蓄,妙趣横生。 早期他还曾用文言写作,更是惜墨如金。 我喜欢读他的文字远胜于读其他当代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 纸帐铜瓶是他篇幅稍长的一些文章的选本,以随笔为多,有怀人的,也有忆旧的,更多的是谈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 在南社成员中,郑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先生是最为长寿的一个,生于前清光绪年间,死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有过记者的经历,谈起往事然驾轻就熟,最有发言权。 与其说他是个笔墨人,倒不如说他是一座档案馆更为形象。 如果要问百衲本二十四史为什么独缺薛史?四角号码检字法是如何发明的?中华书局怎么创建的?找别人,未必说得清,找他,了如指掌,说得有来道去。 在我看来,郑老先生是最渊博的作家中最有趣的一个,书卷中暗藏冷幽默,嬉笑怒骂也不动声色,只举一两个小例子摆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去看,从不轻下结论。 纸帐铜瓶中,写柳亚子,写汪东,写包天笑,那样热情洋溢的文字于他并不多见,也就尤为珍贵。 老人家一生著述无数,起码在一千多万字以上,勤奋可见一斑。 这本书之所有起名叫纸帐铜瓶,是因为郑老先生常常自署“纸帐铜瓶室主”,所谓纸帐铜瓶室据郑老先生自己说不过十平方米一间小屋,堆满了书籍杂物,几无插足之地。 文革,书籍全部被掠,装载七辆车子而去,没有片纸留存就是在这间小屋里,陈设仅是一榻一案一椅,穿中式罩衫套棉袄的老人家,竟为我们写就了一部近现代另类文学史。 可惜这样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琴棋书画,识花鸟鱼虫,明人生大道理的学人,越来越少,而且可以肯定地说,他死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读他,所收藏的书,却不到他著述的一半,以前他的书在港台很有市场,我们这儿,是近三五年才陆续得见,却仍然不如余秋雨畅销,世事就是如此,一个靠二三手资料操持笔墨的人,往往比一个亲临其境的人写得更富有感染力,因为他可以渲染,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