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山东刘秀珍【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自主学习】考点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西方_的影响。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2)表现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旗袍、学生装等。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_问题;政府还提倡“_工程。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工程”。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考点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到“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1909年,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电台。(2)电话1875年,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万国公报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_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3)建国后:有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_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建国初,工农生活如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1958年,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3互联网(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_,发展迅猛。(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_。(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重难突破】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变化时间历史背景变化表现第一次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四次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迁移应用】1“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迁移应用】2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D武昌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4)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迁移应用】3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4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 B C D.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迁移应用】5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6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09年为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为有身段的女人。导致这种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化传入B社会政治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五、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特点(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3影响(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迁移应用】7“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8铁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其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B中国封建思想的阻碍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单独设计施工【典例剖析】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剖析】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B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剖析】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答案】A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剖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 众的功能。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是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之报馆。当时的上海报刊业比较发达,报纸的销售量很大。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称:“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答案】D4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 B C D【剖析】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依然存在。表述错误。【答案】B5如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改变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剖析】建国初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这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需要票证的原因。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产量稳步增加,人们的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因此选D。 【答案】D【巩固演练】1“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2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 人们思想的解放A B C D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 C D4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盛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5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6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 受近代工业的影响 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 “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 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A B C D7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 B C D9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10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1阅读下列材料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高考真题】1(2010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2(2010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平房租赁合同协议
- 合同履行担保协议书范本
- 5000卡电煤合同范本
- 合同延期交房免责协议书
- 临沂小餐饮加盟合同范本
- app推广授权合同范本
- 合伙买地建厂房合同协议
- 个人银行账户借用协议书
- 保险理赔结案协议书模板
- 加气混凝土劳务合同范本
- 病人欠费催缴通知单
- GB/T 8627-2007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
- GB/T 3280-2015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 GB/T 20833.4-2021旋转电机绕组绝缘第4部分: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测量
- GB 19510.14-2009灯的控制装置第14部分: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
- GA 576-2018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 中职语文-病句修改专题复习【公开课】课件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指南课件
-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含答案)
- DB21T 3515-2021 灌注式复合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监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