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填空题 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在典论_中提出了文以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宜理,铭诔尚实,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 ,是以各以所长,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在文赋中提出了 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而绮靡,赋_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 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风格与作家的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是其内容, 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 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10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_,二曰_ ,三曰_。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 11钟嵘诗品说:故诗有三义焉,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_,润之以_,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位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是曹魏时的 _、晋代的_、南朝的_和_。 二、 名词解释 1 (曹丕的)文以气主说 2 (陆机的)诗远缘情而绮靡说 3 (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4 (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5 (钟嵘的)直寻说 6 (钟嵘的)滋味说 三、 单项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论出自( )。 A文心雕龙 B诗品序 C文赋 D典论论文 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古代文论家是( )。 A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3提出诗远缘情而绮靡的诗论观点的古代文论家是( )。 A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文论家分别是( )。 A曹丕和陆机 B陆机和曹丕 C陆机和刘勰 D陆机和钟嵘 5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 A风格问题 B构思问题 C想象问题 D真实问题 6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 )。 A风骨篇中 B体性篇中 C神思篇中 D原道篇中 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是( )。 A庄子 B陆机 C老子 D钟嵘 8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烦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这段诗论出自( )。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钟嵘的诗品序 C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 D陆机的文赋 四、 翻译题(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略,可以自选一段试译) 五、 问答题 1简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2钟嵘自然英旨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3请简单评述钟嵘的三义说的内容和他对如何运用三义的解释。 4谈谈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风貌与作者个性以及学养之间的关系? 5谈谈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4)隋唐五代文论自测题 一、填空题 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对六朝,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两点尖锐的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 都绝”,二是“汉魏 ,晋宋莫传”。 2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 ”和 “ ”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3“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则重视“取境”的诗论出自唐代诗论家 的论诗著作 。 4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之论,又在送孟东野序中,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论。 5“文章合 而著,歌诗合 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 6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与元九书的作者分别是 和 。 7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司空图的两篇诗论文章是 和 。 8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的“四外”是指 “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二、名词解释 1(陈子昂的)“兴寄”说 2(陈子昂的)“风骨”说 3(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4(白居易的)“美刺”观 5(司空图的)“韵味”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瑕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这段著名的诗论出自( )。 A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B皎然诗式 C韩愈送孟东野序 D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书 2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B皎然 C韩愈 D司空图 3主张文章应该“为时”、“为事”而作,应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文论家是( )。 A白居易 B司空图 C韩愈 D陈子昂 4提出“不平则鸣”论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A白居易 B司空图 C韩愈 D陈子昂 5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A白居易 B司空图 C韩愈 D陈子昂 四、问答题 1结合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分析他倡导的“风骨”内涵。 2什么是陈子昂的“兴寄”?结合文学史的实际,谈谈他对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批评。 3如何理解皎然“两重义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 4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谈谈他的诗论观点的长处与缺憾。 5如何理解司空图的“诗与境偕”的诗论观? 6什么是司空图的“四外”说?如何理解他的“四外”说的诗论观?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清代文论) 填空题 1.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 ,水浒传是因文 .前者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对现成的史料的组织和处理上,后者则要求作者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 2.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有关戏曲的部分有 部和 部. 3.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 ,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 和中心 . 4.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诗学理论家,诗学著作颇丰,其中诗话体的诗学著作是 . 5.王夫之认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其二是 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 ,在抒情过程中让人见到形象. 6.教材认为:清代的诗学理论家 的 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7.叶燮把创作分成 即创作客体与 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8.叶燮又把创作客体分成理, , 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成才,胆, , 四个要素. 9.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说,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 . 10.王士禛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 ,尽得 . 11.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诗论家沈德潜的诗话体诗学著作是 ,他提出了所谓 说,要求诗歌应该讲究艺术表现方式及表现技巧,应该有音调美 12.袁枚的论诗著作主要是诗话体的 ,其诗学观点主要是提倡 说,以与沈德潜的 说相抗,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名词解释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王夫之的)现量说 (王士禛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袁枚的)性灵说 单项选择题 1.把水浒传和史记进行比较,并且从纯文艺的角度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A.李贽 B.金圣叹 C.王夫之 D.姚鼐 2.李渔提出的立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 A.主题思想 B.主要间架结构 C.主要内容 D.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3.提出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种比较通达的诗歌欣赏理论,强调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古代文论家是( ). A.王夫之 B.袁枚 C.李贽 D.金圣叹 4.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并认为在主体的四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才 B.胆 C.识 D.力 5.带经堂诗话的作者是清代诗论家( ). A.张宗柟 B.沈德潜 C.王士禛 D.叶燮 6.下列诗学著作中不是沈德潜的作品的是( ). A.古诗源 B.古诗评选 C.唐诗别裁集 D.说诗晬语 翻译题(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略,可以自选一段试译) 问答题 1.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 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2.试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中小说人物塑造的论述. 3.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4.李渔主张对古今题材的处理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有什么缺陷 5.李渔对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有什么认识 王夫之对兴观群怨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试述对叶燮的才,胆,识,力与理,事,情理论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次作业答案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的答案,请参阅由中央电大责任教师提供的回答问题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几个问题(点击链接进入)第8小题. 一,填空题:(第1至4题可免做) 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和中国古代的 思想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二是在和中国古代的 理论交互影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2,教材指出:中国古代 思想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3,从儒,佛,道三家来说, 家和 家在文学思想上是比较接近的,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两家和 家的差别则比较大. 4,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 心 ,二是源于 道 . 5,论语为政篇说:子曰: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论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庄子书中提出了 虚静 , 物化 的艺术创作论. 8,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 毛公 ,为河间博士. 10,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 的原则.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见论衡选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1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 阳刚 之美和 阴柔 之美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廉洁,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家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古文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的心声,讽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明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其核心是( A ) A,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B,以形似为主而形神兼备 C,形神兼重而不能偏颇 D,舍形取神,得神忘形 2,教材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确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的是( D ) A,儒家和法家 B,道家和佛家 C,儒家和墨家 D,儒,佛,道三家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韶乐的评价是( B ) A,尽美矣,未尽善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矣,亦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D ) A,言意并重的传统 B,形神并重的传统 C,神在形外的传统 D,意在言外的传统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 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四,翻译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译文:诗,是人表现志向的所在.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文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五,问答题: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解答: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葇,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肯定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第2楼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次作业答案一,填空题:(第1至4题可免做) 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和中国古代的 思想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二是在和中国古代的 理论交互影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2,教材指出:中国古代 思想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3,从儒,佛,道三家来说, 家和 家在文学思想上是比较接近的,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两家和 家的差别则比较大. 4,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 心 ,二是源于 道 . 5,论语为政篇说:子曰: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论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庄子书中提出了 虚静 , 物化 的艺术创作论. 8,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 毛公 ,为河间博士. 10,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 的原则.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见论衡选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1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 阳刚 之美和 阴柔 之美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廉洁,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家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古文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的心声,讽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明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其核心是( A ) A,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B,以形似为主而形神兼备 C,形神兼重而不能偏颇 D,舍形取神,得神忘形 2,教材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确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的是( D ) A,儒家和法家 B,道家和佛家 C,儒家和墨家 D,儒,佛,道三家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韶乐的评价是( B ) A,尽美矣,未尽善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矣,亦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D ) A,言意并重的传统 B,形神并重的传统 C,神在形外的传统 D,意在言外的传统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 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四,翻译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译文:诗,是人表现志向的所在.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文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五,问答题: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解答: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葇,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肯定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第3楼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 才能 与 文体 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于: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 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 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 厚道 篇中.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的 才性 之间的关系.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话出自 钟嵘 的 诗品序 . 8,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与东方左思虬修竹篇序 ;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与元九书 . 9,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 气盛 言宜之论. 11,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 白居易 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二,名词解释: 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是诗歌的特征,艺术风格.这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2,(钟嵘的)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之至也.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3,(白居易的)美刺观:即裨补时缺,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揭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主要是强调刺即讽谕的一面,而不主张歌功颂德.明确主张讽谕诗要写得激动,直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 4,(司空图的)韵味说: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提出的这种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气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出自( B ) A,文赋 B,典论论文 C,文心雕龙 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D ) A,真实问题 B,构思问题 C,风格问题 D,想象问题 3,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这段文字出自( A ) A,钟嵘诗品序 B,陆机文赋 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D,曹丕典论论文 4,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 D )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 C,雄辩的文章气势 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5,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里的境是指( B )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 B,作品的情境交融的意境 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D,作品中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翻译题: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 译文: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式: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润色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歌中的最高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的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只用赋的手法,弊病在用意肤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五,问答题: 1,解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解答:首先标出神思,将思维的这一特点引入艺术理论,并设立篇目对之进行专门论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这篇文章是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刘勰进一步论述了艺术想象的特征,并将它的重要性提到了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地位: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有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咏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枢机之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失,则神有遁心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这里,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间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讲的是超越任何时间的差距;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讲的是超越任何空间的差距. 刘勰更进一步论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它们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与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手篇成,半折心始.这不仅仅是作家的才能所限,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对房永恒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每一位文学家或文学理论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神思篇中提出的言意问题,是全书创作中的纲. 2,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寄兴的内涵和影响. 解答:陈子昂登上诗坛后,大力倡导革新,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修竹篇序就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修竹篇序对六朝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二点尖锐的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厚的情志寄托;二是汉魏风骨,宋晋莫传,即丧失了汉魏诗歌那种以充实的内容为底蕴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这可以说是准确地击中了齐梁文坛的要害.同时,从另一角度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文中借评论东方虬咏物桐诗而提出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他本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此为宗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应该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积极进取,怀才不遇的慷慨悲愤,苍凉浑芒,遒劲有力,前两句仿佛写眼前之境,却气冲霄汉,令人思之恢宏.后两句转而为苍凉,而悲郁之中带有不息的热情.既有他反映现实,言语质朴的风骨,也有他纵观古今,无法实现理想的兴寄.要说这首登幽州台歌代表了什么 那该是有志之士积极用世的热情与怀才不遇的千古感叹. 第4楼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 欧阳修 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 诗穷而后工 .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 自然本质 ,讲求创作的 自然天成 ,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的一篇著名词论著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 别是一字 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一著名的论诗观点出自宋人 严羽 所作的 涅盘无名论 .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 入神 .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 论诗三十首 绝句,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祯,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 诗家直说 .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徐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 雄浑 ,韵贵 隽永 .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 入化 也.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 童心 ,亦即是真心.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 性灵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不仅是明后代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 文学批评 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说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操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性. 2,(张炎的)清空说: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出丰富联想. 3,(谢榛的)情景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同样的景物,各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洽,而两者的融洽取决于情景适会. 4,(公安派的)性灵说: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特真则贵,文亦如此. 三,单项选择题: 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 B )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想象 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 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 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是提出了所谓的( B ) A,点石成金法 B,词别是一家说 C,脱胎换骨法 D,温柔敦厚说 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 D ) 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 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 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清新自然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 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铅华落尽,直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 4,谢榛的情景说是主张( A ) A,情景交融,主客体之间达到完全的融合统一 B,情为主,景为附庸,二者不能融合混淆,模糊不清 C,诗的主题思想应以情景衬托显现 D,先情后景,以情觅景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袁宗道 B,李 贽 C,袁宏道 D,袁中道 四,翻译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无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言) 译文: 五,问答题: 1,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解答:严羽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所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的.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