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肠道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 医药交流PPT 均在肠道中发现 并可通过粪便排出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2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1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1 3型 2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A组 1 22 24型B组 1 6型3 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 埃可病毒 entericcytopathogenichumanorphanvirus ECHO 1 9 11 27 29 33型4 新肠道病毒 68 69 70 71型实际上共有67个血清型 3 肠道病毒的特点 球形 24 30nm 20面立体对称 无包膜 核酸为 ssRNA 7 4kb 为感染性核酸 衣壳有VP1 VP4四种蛋白 VP1 VP3分布在表面 VP4与内部RNA结合 耐酸 pH3 5 耐乙醚 粪 口感染 在胞浆增殖 有明显CPE 引起多种疾病 主要症状不在肠道 麻痹性疾病 无菌性脑膜炎 心肌炎 腹泻 皮疹 手足口病等 4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中和试验可分 85 3个血清型 5 一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球形 直径27nm 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无包膜 病毒基因组 ssRNA 有VPg帽子和polyA尾 5 端有VPg帽子与病毒合成和基因组装配有关 3 端有polyA 尾加强病毒的感染性 6 病毒编码的蛋白质 1 病毒结构蛋白 VP1 VP4 病毒衣壳表面 VP1 VP3VP1与病毒吸附有关 VP1 VP3上有中和抗原位点 病毒衣壳内部 VP4与病毒脱壳有关 2 病毒非结构蛋白 Vpg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酶 中和试验可分 85 3个血清型 7 抵抗力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在胃肠道能耐受胃酸 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 在体外能耐乙醚 去垢剂等脂溶剂 对热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1 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2 传播途径 粪 口途径为主3 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 有病毒血症 8 致病机制 病毒 经口 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 第二次病毒血症 10 1 2 侵犯中枢神经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隐性感染90 95 无症状或轻微 粪便排毒 顿挫型 5 10 呼吸道 胃肠及全身症状 发热 不适 非麻痹型 无菌性脑膜炎 发热 头痛 颈项强直 疼痛等 麻痹型 肢体麻痹 个别死亡 暂时型永久型 0 1 9 10 免疫性 脊灰病毒感染后可建立牢固型特异免疫 以体液免疫为主 在肠道局部产生sIgA 阻止病毒入血 血液中出现中和性IgG IgM抗体 阻止病毒进入神经系统 中和抗体可长时间维持 终生 11 双份血清 ELISA IFA 补体试验 中和试验 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检查 细胞培养 PCR法 三 微生物学检查 12 一 主动免疫 疫苗 1 灭活疫苗 Salk IPV 1 3型V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 三价 2 减毒活疫苗 Sabin OPV 三个型别V在特定条件下筛选出来的减毒变异株 IPV和OPV均为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二 被动免疫 注射丙球 可防止发病 减轻症状 四 防治原则 13 项目活疫苗 OPV 死疫苗 IPV 接种方法口服糖丸肌肉注射抗体产生血清抗体 分泌抗体血清抗体细胞免疫有无间接免疫能通过接种者粪便无排毒免疫更多人群稳定性差 不易保存易保存付作用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无脊髓灰质炎免疫效果更好好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14 OPV OralPoliovirusVaccine儿童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15 我国计划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续3次口服OPV 每次间隔一个月 4岁时加强一次 为防止VAPP的发生 建议最初两次免疫使用IPV 16 54周年 1957 今天 顾方舟教授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研究和生产情况 17 疫苗使用的效果 18 第二节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1948年 Dalldorf美国纽约州Coxsackie镇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的患儿粪便中用乳鼠接种的方法分离发现 19 粪 口途径传播 可侵犯多个组织器官 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引起类脊髓灰质炎 病毒性心肌炎 无菌性脑膜炎 流行性肌痛 手足口病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 A组 1 24型 23 根据对乳鼠致病性分为B组 1 6型 20 手足口病 21 埃可病毒 ECHOV 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当时对该病毒与疾病有何关系尚不了解 故被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 entericcytopathogenichumanorphanvirus ECHOV 简称之为埃可病毒 ECHOV 埃可病毒ECHOVirus 22 对乳鼠不致病 只能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对人的致病性类似柯萨奇病毒 较重要的有无菌性脑膜炎 类脊髓灰质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还有些型别引起出疹性发热病 呼吸道感染及婴儿腹泻等 一岁以下婴儿由ECHOV和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 在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已引起重视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 23 新肠道病毒 1969年以来 陆续分离出一些抗原性不同于已有病毒的肠道病毒新型 原有的以组织培养和乳鼠中增殖的分类方法难以继续应用 197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 从肠道病毒68型开始 所有新发现的肠道病毒都以数字序号表示 统称为 新型 肠道病毒 型 到目前为止 新型肠道病毒已有5个型别 分别是68 72型 其中72型即为甲型肝炎病毒 68型与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有关 69型尚未发现与致病的关系 70型和71型临床比较常见 24 多数生物学及理化特性与其他肠道病毒相似不具有嗜肠道性 不易在粪便中分离可通过污染的毛巾 手及游泳池水等传播 传染性强 常发生暴发流行 普遍易感 成人多见 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早期1 3d取病人眼分泌物 接种人源培养细胞或猴肾细胞病毒分离率可达90 以上 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或RT PCR 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病毒核酸可进行快速检测 肠道病毒70型 25 病毒存在于眼结膜接触传播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俗称 红眼病 本病起病急 潜伏其为1d 病程8 10d 主要侵犯眼结膜 引起结膜下出血 愈后良好 该病毒还具有一定的嗜神经性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出现腰骶脊神经根炎 引起下肢麻痹 26 27 小RNA病毒可在原代细胞中增殖 但敏感性差 能引起乳鼠病变 耐热 耐酸 可抵抗70 的乙醇 高温和紫外线照射很快可将其灭活 感染多发于夏 秋 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或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一般3 5d 人是其目前已知的惟一宿主 肠道病毒71型 28 以上病毒的形态结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及免疫过程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 粪口途径传播 进入机体后可侵犯多种组织和细胞 临床表现多样化 感染后多数情况下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有时也可导致被感染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疾病 主要包括手足口病 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 疱疹性咽峡炎以及类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29 相同的疾病 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 特有的疾病 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眼病 型糖尿 B4 30 思考题 1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 肠道病毒主要包括哪几种 可引起哪些疾病 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有哪些特点 31 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人类大多数胃肠炎由病毒引起 常见的种类有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科 SRSV和经典的人类杯状病毒 HuCV 腺病毒科 肠道腺病毒40 41 42星状病毒科 星状病毒 32 一 生物学性状1 形态及基因组 球形 直径60 80nm 20面立方体对称 双层衣壳 无包膜 内衣壳呈放射状排列 呈车轮状 故名轮状病毒 第一节轮状病毒 33 34 1 结构蛋白 VP1 VP3位于核心 VP4和VP7位于外衣壳 VP7为糖蛋白 是中和抗原 决定病毒血清型 VP4为病毒的血凝集 亦为重要的中和抗原 2 非结构蛋白 为病毒酶或调节蛋白 在复制中起主要作用 2 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核酸为双链RNA 约18550bp 分为11个基因片段组成 每个片段含一个开放读码框架 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 VP1 4 VP6 7 和5个非结构蛋白 NSP1 5 35 36 3 分型 根据VP6的抗原性 轮状病毒分为7组 A G A组还可分4个亚组 14个血清型 A B C组 可引起人 动物腹泻 最常见A组D G组 仅引起动物腹泻4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耐酸 耐碱 55 30min可被灭活 室温下相对稳定 在粪便中可存活数天到数周 经胰酶作用后 感染性增强 37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轮状病毒主要是经粪 口传播 其次为呼吸道 A组 最常见的是引起6个月 2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占病毒性胃肠炎的80 以上 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因之一 B组 年长儿童和成人中产生暴发流行C组 类似A组 但发病率低 38 A组轮状病毒 引起6个月 2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 常称为秋季腹泻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 发热 水样腹泻 伴呕吐 一般为自限性 重者脱水和酸中毒 导致婴儿死亡 39 40 B组轮状病毒引起成人腹泻 可产生爆发流行 至今仅在我国有过报道 免疫性 型特异性抗体 IgM IgG SIgA 肠道SIgA最为重要 41 检测病毒颗粒 电镜或免疫电镜 检测病毒抗原 ELISA法 检测病毒RNA 11个片段特殊电泳图形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非常用诊断方法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 防治原则 口服减毒活疫苗 临床试用 对症治疗为主 42 肠道腺病毒 entericadenovirus EAd 40 41 42三型是引起婴儿病毒性腹泻的第2位病原体 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 夏季多见主要经粪 口传播 四季均可发病 第二节肠道腺病毒 43 1 种类 人杯状病毒 HuCV 诺如病毒 SRSV 和沙波病毒 典型 杯状病毒 2 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