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押题2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押题2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押题2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押题2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押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奥苏伯尔认为,()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方式。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机械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答案: B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2.灵感现象是()的结果。A.直觉思维B.综合思维C.聚合思维D.分析思维答案: A解析: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的特点。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3.下列行为中,属于学习的是()A.望梅生津B.蜘蛛织网C.草履虫的趋利避害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行为答案: D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4.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赫尔巴特答案: A解析: 略。5.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A.抽象概念B.关系判断C.归纳推理D.演绎推理答案: D解析: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将迁移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D.近迁移和远迁移答案: C解析: 略。7.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答案: C解析: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8.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答案: B解析: 略。9.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A.学习压力B.学习兴趣C.学习期待D.学习知识答案: C解析: 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10.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A.训练单元小B.反馈快速准确C.有老教师规范指导D.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答案: A解析: 略。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 D解析: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爱之深,责之切”体现了()的德育原则。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B.知行统一C.导向性D.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答案: A解析: 题干体现了“爱”与“责”相结合,也即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1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A.导生制B.设计教学法C.特朗普制D.道尔顿制答案: B解析: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14.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A.劳动B.模仿C.学习D.本能答案: B解析: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15.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是()A.动作表象B.图像表象C.符号表象D.情感表象答案: D解析: 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字的解释是()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B.达其辞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D.开其意答案: C解析: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17.“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A.劝学B.说文解字C.论语D.学记答案: B解析: 略。18.课程资源的核心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教学过程答案: C解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19.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A.比纳西蒙智力量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答案: A解析: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20.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空想答案: B解析: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B.发展学生的能力C.提高学生的成绩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答案: A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辨析题(每题8分)22.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答案: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1)这句话是不正确的。(2)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固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分组教学比班级授课制优越。解析: 23. 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答案: 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中,内涵代表概念能够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代表的是概念所能囊括的所有个体或样例。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拥有的外延也就越丰富。解析: 24.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体育是“五育”的基础。答案: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体育是“五育”的基础。(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解析: 25. 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答案: 讲授法可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着记忆器的作用。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如果教师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注知识,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注入式的;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种讲授就是启发式的。因此,讲授法既可以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26.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答案: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解析: 27.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答案: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解析: 28. 简述智育的任务。答案: 简述智育的任务。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任务有:(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解析: 29. 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答案: 筒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地向一个标准趋近。(2)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3)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做对照,而与习惯做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了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30. 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三,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他很慚愧,他哥安慰他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8分)对教师的启示是什么?(10分)答案: (1)朱勃“早慧”和马援“大器晚成”说明了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早晚差异,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2)这则材料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教学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另外,本材料也说明了教师期望的重要性。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要对其失去信心,而是要多加鼓励,让儿童了解到他是有能力和希望成为好学生的。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循循善诱下,学生是有可能变好的。如果对暂时学习不好的学生加以打击,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解析: 31.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请运用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答案: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