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 理 试 题 卷 2013.1 地理试题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读下图,回答13题。太 阳地 球 阳M1.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2.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A.1级B.2级C.3级D.4级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没有坚硬的地表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体积和质量很小A. B. C.D. 下图是假设北京为北极点(其余地球自转情况不变)后的半球投影图。据图回答45题。4.图中,北京的角速度是A.约15/小时B.约30/小时C.约45/小时D.0/小时5.图中,甲地的线速度约是A.约1670千米/小时B.约835千米/小时C.约1440千米/小时D.约1170千米/小时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拔动地球仪模拟地理运动(但不移动地球仪)。读图回答67题。甲6.该实验演示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的更替B.四季的更替C.运动物体的偏移D.极夜的范围变化7.图示中,此时甲地的太阳高度和地方时分别是A.0,4时B.0,6时C.60,4时D.60,6时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89题。8.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9.花岗岩、砂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B.沉积岩、岩浆岩C.岩浆岩、变质岩D.岩浆岩、沉积岩下面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分析完成1012题。10.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11.2代表的地壳物质是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12.如果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b代表的是A.上升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读图,完成1315题。 1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A.B.C.D.14.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地堑、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A. B. C. D.15.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大理岩B.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C.火山是由岩浆逐渐冷却堆积而成的D.岩浆岩不能转化为其他岩石,只能转化为岩浆读下图,回答1617题。16.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17.该地貌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与化学作用的无关C.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岩浆岩地区读右图,完成1819题。1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19.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时大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的现象。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集资料制作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霜期表”。据此回答2021题。纬度23.5N30N40N45N霜期时长5天15天55天105天20.材料中不同地区霜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作物品种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21.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天气严寒B.地面辐射强C.微风D.大气逆辐射强2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2324题。23.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24.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A.形成原因B.形成源地C.移动路径D.移动快慢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空白部分表示风带,读图完成2526题。a25.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6.图中字母a所示地区在该季节的气候特征是A.低温少雨B.高温多雨C.低温多雨D. 高温少雨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透明玻璃瓶和温度计的实验完成2728题。27.图中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25B.12C.10D.828.青藏高原气温低主要是吸收哪部分辐射少所导致的A.B.C.D.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2930题。29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降水季节分布均匀B最冷月气温大于18C气温年较差小D夏季降水丰富30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第II卷 综合题 (共40分)3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和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移动幅度为 。(3)2013年春节(2月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正向 运动。【原创】32.读下面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_,该处成为山谷的原因是_,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地壳的_运动造成的(2)图中乙处成为三角洲主要是流水的_作用的结果。如果该地处在北半球则三角洲容易在_岸形成。【原创】33.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其中A是太阳辐射,B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C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E地面反射,F地面辐射)(1)图中字母I是_。从数量上看,AD的是_作用的影响。 (2)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_(填两个字母)增大的结果,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更_(大或者小)。34.下图为“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_, 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2)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风,我国的天气以_为主要特征。(3)D地7月盛行风形成原因是_。班次 姓名 顺序号 考号 密 封 线 在在在在是在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 理 答 卷 2013.1第II卷 综合题 (共40分)31.(10分)(1) (2分) (2分)(2) (2分)(3) (2分) (2分)32.(10分)(1) (2分) (2分) (2分)(2) (2分) (2分)33.(10分)(1) (2分) (2分)(2) (4分) (2分)。34.(10分)(1) (2分) (2分)(2) (2分) (2分)(3)(2分)2013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本部) 地理参考答案 2013.1123456789101112131415BBADBAACDDABDCB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CADBDBACADBCAC31. (1)(2分) 2326(2分)(2)4652(2分)(3)南(2分)北(2分)32. (1)B(2分)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2分)水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潍坊滨海疫情管理办法
- 网络药物安全管理办法
- 网络信息生态管理办法
- 环保咨询提成管理办法
- 出行安全培训演讲课件
- 2025年中医学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题库(附含答案)
- 出租屋培训课件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关于二手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打架斗殴安全教育
- 档案数字化工作实施方案
- 短视频在互联网媒体与在线游戏行业的应用研究
-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2023版
- 购置体育器材申请书模板
- 已充氧的医用氧气瓶产品供应链分析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数字人课程设计培训
- GB/T 44669-2024残疾人服务机构服务规范
-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验证报告
- 多年生牧草加气地下滴灌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