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细胞参数检查PPT课件.ppt_第1页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PPT课件.ppt_第2页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PPT课件.ppt_第3页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PPT课件.ppt_第4页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查 临床检验教研室李新岳 1 重点 掌握白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的原理 方法 评价 临床意义难点 细胞形态学 2 血液一般检查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红细胞参数检查包括白细胞参数检查血小板参数检查 其中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测定 Hb 白细胞计数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等四项应用最多 旧称为血常规 3 血液一般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手工法 用显微镜单项计数 血液分析仪法 多项计数 4 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结果报告单 5 WBC白细胞计数LYM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淋巴细胞百分比MID 中间细胞绝对值MID中间细胞百分比GRAN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A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BC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测定 HCT血细胞比容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LT血小板计数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CT血小板比容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检测指标 21项 白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 6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一 白细胞计数 显微镜法原理 用稀醋酸溶液 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 混匀充入计数池 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 经过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 7 有二个计数池 每个计数池有9个大方格 每个大方格长 宽均是1mm 加特制盖片后高度为0 1mm 故1个大方格体积为0 1mm3 计数板的结构 8 9 计算 WBC L 10 20 1064 四大格白细胞总数 109 20 四大格白细胞总数 4 算出每大格内平均白细胞数 0 1 l 10 换算为1 l的容积 20 稀释倍数 106 换算成每升血中浓度 10 结果报告 WBC 109 L 1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计数法 为血液分析仪校准的基本方法 严格规范下 简单易行 不需昂贵仪器 但影响因素多 微量吸管 计数板 细胞分布范围 人为因素等 重复性差 2 血液分析仪法 快速 标准化 精确性高 适合大规模人群检查 但某些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12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质量控制 一 计数误差1 技术误差 是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1 器材 清洁 干燥 校准 2 标本要求 采血迅速 避免凝血 深度适宜 不能过度挤压 稀释度要准 3 盖片放置方式 推式加盖玻片法 更能保证充液体积高度为0 1mm 13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4 充池要求 5 细胞分布较均匀 若每大格间细胞数相差 8个时 应重新充池计数 二次重复计数结果相差不 10 质量控制 一 计数误差1 技术误差 1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6 对压线细胞的计数原则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质量控制 15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7 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周围血出现有核红细胞时 可使白细胞数偏高 应进行校正 质量控制 WBC L 真值 X 100 Y 100 X 校正前白细胞数Y 分类100个白细胞时 遇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16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在每次计数时 不可避免产生的误差 包括 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固有误差计数室误差 17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1 计数域误差 由于每次充池后 细胞在计数池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叫计数域误差 一 白细胞计数 18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1 计数域误差 细胞在计数室内随机分布符合Poisson分布 其细胞计数的标准差 s 为 s m m为重复计数均值 细胞计数域的变异系数 CV 为 CV s m 100 m m 100 1 m 100 意义 CV可以通过计数细胞增多而变小 19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1 计数域误差 当白细胞15 0 10 L可适当增加稀释倍数 2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1 计数域误差 2 吸管 计数室误差 由于不精密所致 可通过计数次数越多 即使用吸管 计数室次数越多误差将减少 2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固有误差 1 计数域误差 2 吸管 计数室误差 3 固有误差总变异系数的数学公式 1002 4 62 4 72CV nbncnp nb所数细胞总数nc计数板使用次数np吸管使用次数 22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3 生理状况的影响 运动 劳动 冷热水浴 酷热 严寒可出现一过性增高 一日内可差1倍 吸烟者平均比不吸烟者高30 所以 最好是定时检查 一 白细胞计数 质量控制 一 计数误差 23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质量考核与评价 显微镜计数法 尚无完善考核评价1 经验控制 1 与红细胞数相对比较 周围血红细胞 白细胞 500 600 1 一 白细胞计数 质量控制 一 计数误差 2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质量考核与评价 显微镜计数法 1 经验控制 2 将白细胞计数结果与血涂片中白细胞分布情况对照 WBC 109 L 血片中WBC数 HP4 72 47 94 610 136 1013 1810 20 25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质量控制 2 两差比值评价法 即同一标本或同一病人在短时间内两次计数细胞数之差和两次细胞计数的标准差之比 r 为两差比值 r X1 X2 两次镜下细胞数计分 质量得分 100 两差比值 20 1 20 1 为失分系数评价 同变异百分数评价法 90分为A级 优 80 89分为B级 良 70 79分为C级 中 60 69分为D级 及格 60分为E级 不级格 26 3 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采用多个标本 每个标本均作双份计数 用每个标本的双份计数之差计算标准差 再求变异系数及质量得分 本法适合于个人技术考核和室间质控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7 参考值 WBC 成人 4 0 10 0 109 L新生儿 15 20 109 L6月 2岁 11 12 109 LGRAN 50 70 GRAN 2 0 7 2 109 L 绝对值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一 白细胞计数 28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白细胞是与红细胞相对而得名 是一种无色有核细胞 呈球形 直径7 25 m 原理 将血液制成血涂片 用瑞氏染液染色 根据各种白细胞形态特征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即可求出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或百分率 二 白细胞分类计 29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一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 N 70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 B 单核细胞 M 淋巴细胞 L 30 白细胞分三类五种 3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粒细胞特点 1 这类细胞均含有特殊颗粒 故名粒细胞 2 由于这些颗粒对染料亲和力不同 可分为中性 嗜酸性 嗜碱性三种颗粒 根椐细胞内所含特殊颗粒而对粒细胞命名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3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3 粒细胞因其成熟阶段不同 核形可分杆状和分叶核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粒细胞特点 32 杆状核 st 为不完全成熟细胞 数量 5 核凹陷超过假设圆直径的3 4 核径最狭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 3 呈马蹄形 S V W U形等 33 分叶核 核径最狭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 3 3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p58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35 1 中性粒细胞 N 36 2 嗜酸性粒细胞 E 37 3 嗜碱性粒细胞 B 38 三种粒细胞的鉴别 鉴别要点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 颗粒数量大量大量量少 大小及均匀细小 均匀粗大 均匀粗大 大小不等分布排列均匀 弥散均匀 紧密不均匀 排列稀疏颗粒形状尘土状球状折光不规则块状掩盖核不不可掩盖核 致核形不清化学性质中性物质碱性物质酸性物质瑞氏染色粉红或桔红或深紫红或颜色淡紫红浅咖啡色紫黑色 39 4 淋巴细胞 L 40 5 单核细胞 M 41 2 4 7 5 6 3 1 42 五种白细胞的比较 细胞直径核 浆核形染色质胞浆 N10 15中杆状 分叶粗造不均颗粒量多 细小均匀 染粉红色 散在分布E13 15小多分2叶粗造粗大 均匀 紧密排列 呈眼镜状有立体感 桔红色 10 12大分叶不清粗造少量粗大 大小不均 紫黑色 常盖于核上 6 15大圆形 肾形粗造成块透明淡蓝色 无颗粒或少量大小不等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15 25中肾形 马碲疏松半透明淡蓝色 淡灰 形 有折叠网状有较多细小尘土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散在分布 43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三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1 异常中性粒细胞形态 p59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见于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 中毒 大面积烧伤 恶性肿瘤等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44 中毒颗粒 45 中毒颗粒 46 47 毒性指数 计数100 200个中性粒细胞 同时记录有中毒颗粒的细胞 有中毒颗粒的细胞数毒性指数 所数中性粒细胞总数 毒性指数 1为极度 示病情严重 0 75为重度 0 50为中度 0 25为轻度 48 大小不均 49 空泡变性 50 杜勒体 51 核棘突 52 鼓槌状小体 53 退化细胞 54 55 Auer小体 56 57 皮杰核畸形 中性粒细胞核呈肾形 染色质浓缩 深染 不分叶 58 59 60 61 核固缩 核呈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物 核碎裂 核碎裂数块 62 1 异型淋巴细胞 由于某种原因如病毒感染或变应原的刺激 使淋巴细胞增生 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 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多为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系增生亢进 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 正常 2 病毒感染 肝炎 风疹等 2 但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常 10 为其诊断指标之一 2 淋巴细胞变异 p6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63 按其形态可分为三型 型 空泡型 浆细胞型 型 不规则型 单核细胞型 型 不成熟型 幼稚型 未成熟细胞型 浆细胞型 幼稚型 单核细胞型 64 型 型异淋 65 2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即在淋巴细胞主核旁边另有一个游离的小核 见于 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 或其他理化因子 抗癌药物等对细胞造成损伤时 常作为致畸 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66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四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的方法p461 血片检查的内容 1 对周围血进行形态观察 2 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求出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3 有无异常细胞 高雪氏细胞 恶性网状细胞 4 周围血中有无寄生虫 原虫 黑热病小体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67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分类的操作过程 实验指导 34推片染色低倍镜观察 选择细胞分布均匀 染色好的部位转油镜下计数100 200个白细胞 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四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的方法1 血片检查的内容 68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分类的操作过程 血片各部位细胞分布情况 头体部 以淋巴细胞较多尾部和两侧 以中性粒 单核细胞较多 片尾部 异常大的细胞较多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四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的方法1 血片检查的内容 69 某白细胞的数量 计数白细胞总量 100 绝对数 109 L WBC 某种白细胞分类计数比值 2 部位的选择 一般选择片头至片尾的2 3区域计数较好 即体尾交界处 按一定方式 有规律的移动视野 依次 随机 迂回 不重复视野 7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法 是经典的白细胞分类法 能够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并可发现血细胞形态 结构 染色 分布是否有异常 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但其耗时 且影响因素较多 精确性及重复性较差 不适于大量健康人群的筛检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7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方法学评价 2 血液分析仪 三分类 是以较低廉的成本筛检正常人群的白细胞 但是不能准确提供异常白细胞分类结果 五分类 由于综合应用了电阻抗 光学 细胞化学 荧光分析等技术 能准确地把白细胞分为嗜中性 嗜酸 嗜碱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72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质量控制 1 计数误差 1 涂片制备和染色 2 观察部位细胞在涂片中分布不匀 胞体大的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尾部 胞体小的细胞分布在片头 如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所以分类的最佳部位是体尾交界处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73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3 计数范围和移动规律 4 计数白细胞的数量被计数的细胞占总计数细胞的比例越大 所计数细胞的总数越多 误差就越小即增加计数细胞 扩大计数范围 可缩小误差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1 计数误差 1 涂片制备和染色 2 观察部位 7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4 计数白细胞的数量被计数的细胞占总计数细胞的比例越大 所计数细胞的总数越多 误差就越小即增加计数细胞 扩大计数范围 可缩小误差 当病人白细胞极少 一张片 100个WBC 可数50个细胞 再算出百分数 同时应注明计数细胞数 或数2张片子 并注明 质量控制 1 计数误差 75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5 注意事项 观察全片 低倍镜 油镜 异常和幼稚细胞的记录 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 应分类 并包括在分类计数的100白细胞中 百分率中 发现有核红细胞 应报告分类100个白细胞所见有核红细胞数X 100 不含于分类的100白细胞中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76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注意其他血细胞形态 如遇到不能确认的细胞 应另列入分类不明一项 如实报告 并保留血片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5 注意事项 观察全片 低倍镜 油镜 异常和幼稚细胞的记录 77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2 质量考核与评价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在于熟练操作技术 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 尽量减少误差 常用重复计数后计算的S或CV来表示总之 计数细胞的总数越多 误差就越小 即增加计数细胞 扩大计数范围 可缩小误差 78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绝对值中性杆状核Nst1 5 0 04 0 05中性分叶核Nsg50 70 2 00 7 00嗜酸粒细胞E0 5 5 0 02 0 50嗜碱粒细胞B0 1 0 0 10淋巴细胞L20 40 0 80 4 00单核细胞M3 8 0 12 0 80 79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 所以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同的意义 但二者增减不绝对一致 要具体分析 8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意义时 必须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各类型白细胞绝对值 白细胞计数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 8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原始粒细胞晚幼粒早幼粒细胞分裂池杆状核成熟池中幼粒细胞分叶核细胞骨髓贮存池进入外周血的粒细胞50 50 在血循环中粘附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壁上循环池粒细胞边缘池粒细胞它们之间可迅速地进行交换 以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 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82 生理变化 1 年龄的变化 WBC 新生儿期 15 20 109 L 个别30 109 L 3 4天降至10 109 L3个月后逐降至成人水平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一 中性粒细胞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WBC GRAN GRAN 83 生理变化 1 年龄的变化 DC 初生期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 6 9天N下降至与淋巴大致相等 以后L增高 整个婴儿期L可达70 2 3岁后L逐下降 N上升 至4 5岁 二者相等 形成第二次交叉 至青春期 N与成人相同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84 生理变化 2 日间变化 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一倍左右 3 运动 疼痛和情绪影响 因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和骨髓释放增加 使WBC 以N为主 4 吸烟者平均高于非吸烟者3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85 生理变化 5 妊娠期 妊娠 5个月WBC可达15 109 L 以中性粒细胞增多 妊娠最后1个月WBC常波动于 12 17 109 L分娩时可达34 109 L分娩后2 5天内恢复正常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WBC GRAN GRAN 86 病理变化 1 增多 成人 10 109 L新生儿 20 109 L为白细胞增多2岁以内 12 109 LWBC 30 109 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WBC GRAN GRAN 87 急性中毒 急性化学药物中毒 代谢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 严重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病理变化 1 增多 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 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88 2 减少 WBC 4 109 L称为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 5 109 L 称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 0 5 109 L 为粒细胞缺乏症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89 2 减少 1 感染 某些病毒性感染 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 伤寒 副伤寒 某些原虫感染 疟疾 黑热病 2 血液系统疾病 3 理化损伤 4 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如脾亢 门脉性肝硬化 淋巴瘤等疾病 5 免疫性破坏增加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 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90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变化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 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p60 91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92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 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 超过5 时称核左移 93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 核左移伴WBC增多 表示机体反应性强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 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时 其次见于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 失血 类白血病反应等 白血病时也可引起核左移 为骨髓病理造血 不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94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核左移 退化性左移 核左移伴WBC减少或正常 表示机体反应低下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粒细胞成熟障碍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败血症 伤寒等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95 核左移白血病 96 97 98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核右移 外周血分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 称核右移 常伴WBC减少 表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 应用抗代谢药物等 在炎症恢复期 可出现一过性右移为正常现象 在病程中 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99 巨型变和分叶过多 100 二 嗜酸性粒细胞 E 见后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01 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指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0 1 109 L 辅助诊断超敏反应性疾病 如荨麻疹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 前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后者则正常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嗜碱性粒细胞也增多 此特点与急性白血病不同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p52 102 四 单核细胞 增多 指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 0 8 109 L 见于 血液病 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感染性疾病 如结核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疟疾 黑热病等 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103 生理变化 整个婴儿期 外周血淋巴细胞较高约占70 约4 5岁后淋巴细胞比值逐渐与成人接近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五 淋巴细胞 104 病理变化 1 增多 是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正常 成人 4 109 L 4岁以上小儿 7 2 109 L 4岁以下的婴幼儿 9 109 L 不包括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某些传染病 某些慢性感染 结核病恢复期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五 淋巴细胞 105 2 减少 是指周围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 主要为放射线损伤 免疫缺陷性疾病 应用糖皮质激素后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五 淋巴细胞 106 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原理 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 稀释液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 而嗜酸性粒细胞不被破坏 并使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而被识别 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 计数一定体积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即可算出每升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第二节白细胞参数检查 p55 107 器材 同白细胞计数 试剂 试剂特点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为低渗溶液 可使红 白细胞溶解破裂 含对嗜酸性细胞的保护剂 如乙醇 乙二醇 丙酮 而嗜酸性细胞对低渗抵抗大 故能保存 并使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而被识别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108 实验指导 361 伊红 丙酮稀释液 20g L伊红5ml使颗粒着鲜红色丙酮5ml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蒸馏水加至100ml本试剂新鲜效果好 最好一周配一次 2 溴甲酚紫稀释液 溴甲酚紫25mg 使嗜酸性颗粒着着深蓝色 蒸馏水加至50ml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109 操作 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 38ml 未梢血20ul 立即混匀 红细胞溶解后 混匀 充入双侧计数池内 2个 静置2 5分钟 计数 个计数池共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溴甲酚紫稀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着深蓝色 伊红 丙酮稀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着深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110 计算 E L 10大格E数 10 10 20 106 0 02 10大格E数 109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结果报告 E L 109 L 111 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法 重复性差 精确性不如血液分析仪 用血涂片分类由于分布不匀而有差异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比百分比更有意义 直接计数比间接计算准确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112 2 血液分析仪法 可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百分比 直方图和散点图 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高时 可报警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是目前嗜酸性粒细胞最有效的筛选方法 若仪器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 并有直方图和散点图异常 应用显微镜法作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方法学评价 113 2 血液加入稀释液后 要及时混匀 混匀过程中 不宜过分振摇 防嗜酸性粒细胞破碎 3 住院病人应统一采血时间 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质量控制 1 本实验应在1h内计数完毕 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亦将逐渐破碎 结果偏低 不易识别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114 4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 以免使结果偏高 中性颗粒着色浅 颗粒较小 5 含丙酮和乙醇嗜酸性细胞保护剂的因会挥发 应注意其浓度变化 如 破坏 可增大丙酮和乙醇嗜酸性细胞保护剂用量如 不破坏 可减少丙酮和乙醇嗜酸性细胞保护剂用量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6 溴甲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