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1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2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3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4页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二、能力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办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学生活动】预习,诵读。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三、范读、诵读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整体感知。四、思考、讨论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研讨方式可灵活多样,或问答式,或选择重点发言人,最好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见解,务使气氛活跃。在学生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1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此问涉及对文章针对性和全篇文意的理解,是整体阅读的重点)明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作者根据多年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奴性的国度,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它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使统治者的高压手段变本加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主题。总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另一说法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学者,不但在政治上反动,而且在文化方面还极力宣扬封建糟粕,妄图借此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又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反动的同盟,形成了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为了揭露复古主义反动思想的实质,文章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作了深刻剖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封建等级制度的鬼话,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劳动人民则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更替。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残害,同时,也就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反动用心。作者自然也将矛头指向了国民的愚昧和奴才传统。号召人们不要像复古主义者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而要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2全文可分几部分?简述理由。(此问涉及对全篇思路和结构的把握)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ll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第三部分(第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这样划分的理由是: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3怎样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与上下文有何关系?(此题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弄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条理性和严密性)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多,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万分喜欢”了。这句话是在前三段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第四段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4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此间触及全文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明确: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关联着的。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5作者说:”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从”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热心提倡复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现在”是什么样的时代)明确: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6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明确:”第三样时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的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也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人。五、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2根据课本练习二、三,揣摩课文的重点语句,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情与理。附:板书设计指明奴隶地位哀其不幸批判奴性思想怒其不争呼唤新的时代热切期盼第二课时一、咀嚼鉴赏从全文的整体出发,在理清脉络、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欣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1扣题解读,领悟以小见大。这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历史,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的画皮。鲁迅在他的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丁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精义。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作”显微镜”,他在做”杂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鲁迅的意思是,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震惊,便有了艺术的力量。这就是”以小见大”。“直写事实,以小见大”,这一特点表现在本文中,是写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一般人谁会将钞票折价兑成现银之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呢?鲁迅就有这本事。开头谈钞票之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是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时候,我们起初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不能为。4诵读感悟,鉴赏情理交融鲁迅杂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杂文中,作者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彻底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人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这篇文章的披情人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叙述描写交融一起,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议论带抒情,第8-9段是叙述带议论,四种表现方法中,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似盐溶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了。特别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走出循环怪圈,几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之中。二是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潮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出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议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分明感觉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激烈跳动。千方百计将钞票换成现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的结论。文章结尾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3欣赏语言,把握感情基调。鲁迅作品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他的杂文更有个性化特色。一般杂文,以说理抒情为主,语言要好,实在不容易。鲁迅杂文以个性化著称,双关、反语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幽默、讽刺、嘲笑。而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造成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这就使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这篇文章的语言力度还表现在用字用词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它们准确形象,人木三分,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4抓住关键,把握文章主旨。全文由现实写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从逐层深人中,前后推论说了三个关键语句。”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三个关键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由此可知,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往往就抓住了总括文章主题思想的钥匙。二、布置作业1阅读下面两组文字,说说画线部分的异同。A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B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划线部分都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但第一句是从百姓所处地位而言,第二句是从统治者残酷统治和压榨百姓而言。A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B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第二部分)*都指出了青年的使命,但第一句侧重创造新时代,第二句侧重破坏旧世界。2课外选读、鉴赏鲁迅杂文或其他说理性散文。【材料】一、补充注释1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多桑蒙古史第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2有关黄巢的记载(1)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2)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有关张献忠的记载(1)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2)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蕲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蕲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3)(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4)(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5)八月,张献忠进陷成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而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摘自清代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第四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二、灯下读灯下漫笔(钱文)(一)且先释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回忆鲁迅先生)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这样的观察:“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鲁迅的印象)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而且是”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字”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鲁迅曾谈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似的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这种思维的联想。同时,既称为”漫笔”,这也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这正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文体-随笔。90年代末似乎又再度兴盛,而且有”学者随笔”之说;那么,鲁迅这篇也可算是”学者随笔”的开路之作。不过,这已是题外话。拉回”题内”,还要再说一句:作者既点明”漫笔”,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其漫衍无际的”心事 心绪)”“思维”“笔墨”,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也即前面所说,作者独具”夜眼”,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二)现在进入正文。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姓)所亲历的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遍的,也是最深刻的。这是鲁迅的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点。细加琢磨,就会发现,作者在叙述中着意突出了”人”(老百姓与自己)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于是注意到了如下关键词: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一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二段)与”恐慌”(第三段),最后打折兑换、吃了亏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第三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坠”,几乎失去、又终于得到(尽管打了折扣)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对人对外在事件的内心反应的关注,也即对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也成了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表面上看,作者的叙述是平静而不动声色的;但细读原文,却不难发现字里行间的调侃语气。例如第一段”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第二段”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第三段”(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之类,都是对作者自己与,普通百姓,也即下文所说的”我们”的一种幽默的自嘲,与对第一段提及的”特殊知识阶级”,以后又不断提及的”研究室”里的文人、”爱排场的学者”的反语中的讽刺是大不相同的。本文的重点显然在”自嘲”,对”特殊知识阶级”的反讽不过是顺手一击。而这种”自嘲”(自我反省)也同样成了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问题是,作者通过这日常生活事件,要反省什么?或者说,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三)于是,进入了本文第二个层面。而要进入这一层面,就必须实现思想(思维)的一个飞跃,这就是第四段(也即通常所说的”过波段”)所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这是前文所说的”联想”思维的第一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多级跳跃”中的第一级。“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第一级判断。这一判断紧接前文”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绝不答应的”,现在因为有可能失去全部铜元,即使大打折扣我也万分喜欢这一事实陈述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理论的提升(飞跃)”,提出了”奴隶”的概念(这一概念我们将在下文加以界说),”我们”(作者自己与普通百姓)就与“奴隶”发生了联系(”极容易变成”),而同是一个”喜欢”也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说前面几段中,”喜欢”不过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绪的一种简单描述,这里,就成丁对”奴隶”心理的一个判断。而这一判断是需要加以论证的。于是有了紧接着的”假如”这一段的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鲁迅的联想与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揭示出内在的相似与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他也上是借助这样的联想,帮助读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某些超越经验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本相。本文就是从兑换银元的心理引发出这样的现象,中国历史”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如果前文尚是联想与推断,现在已被证实,是确定无疑的历史事实了。于是,又有了进一步的推论:”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这是”多级跳跃”思维中的第二跳,也是最关键的一跳。这也是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境遇的最重要的概括与发现,与狂人口记里所说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的论断与发现,属于同一等级,都需要从鲁迅整体思想体系中去理解。这里要稍微多说几句。据有的学者的研究,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他在第一次明确提出”立。人”思想的文化偏至论里,即指明”立人”的根本在”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说,”人的个体生命(真实的具体的个别的个体的人,而非普遍的、观念中的人)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为”人”的本质,是衡量是否具有”人的价格”的惟一的绝对的标准。如有的学者所说,”在这个概念中,原本意义的人是有独立的个人权利的,有尊严的,自由自觉的,自主创造的人”(参阅王乾坤关于”吃人”,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2期)。只要人的个体生命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被压抑状态,没有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人就没有根本走出”奴隶”的状态。他以此考察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就得出了本文所说的”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的结论-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都能体会、感受,而无须论证的,只是看我们敢不敢正视它。鲁迅是反对一切”瞒”与”骗”的,他还要我们正视,中国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下于奴隶”的状态的。他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中,老百姓经常受到”官兵”与”强盗”的双重”杀掠”,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制定出”奴隶规则”,以便遵循的心理,这与前文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还有发展,身为奴隶,却希望建立稳定的”奴隶秩序”-鲁迅行文至此,发现(揭示)了这样的奴隶心理,他的心情不能不是沉重的,他的笔调也愈加严峻。以此观照中国的历史,所看到的竟是中国人的悲惨命运:在五胡十六国、黄巢(唐末)、五代、宋末、元末与明末张献忠时代,”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百姓反不得安宁;”纷乱至极之后”,有人”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反而”叫做天下太平”。由此而推出的自然是这样一个”直捷了当”的结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这是本文”跳跃性”思维的第三级跳,第三个重要发现。它是对中国历史的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概括。看起来这好像讲的是历史循环,其实质意义是强调,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奴隶时代”,区别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始终是奴隶”这一本质是没有变的。这也就为下文作好了铺垫。鲁迅的这一论断的另一个含意是,鲁迅赋予”先儒”(实际是孟子)所提出的”一治一乱”说以新的意义:不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老百姓)的奴役;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作乱人物”(例如前文所说的张献忠),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给新的”主子”(例如取代明朝统治者的满清统治者)”清道辟路”的,或者他们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例如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鲁迅对中国历史上的”作乱人物”(其中有些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的这一尖锐批判,虽不是本文的主要意旨,也是发人深省的。以上这一大段,是本文的主体,通过三次思想的跳跃,提出了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三个重要的概括与判断,充分显示了鲁迅思想与文章的批判锋芒。(四)“现在人了哪一时代”一问,把文笔转向了现实,也即本文的第三个层面。鲁迅先以退为进,”我也不了然”;然后指明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或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言外之意是清楚的:”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于是,又说出两个反诘句,向每一个读者,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百姓,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不满于现在,难道就只能像古人与复古家那样,神往于过去吗?这一反问,就逼出厂新的回答,另一种选择:人们不满于现在,无须反顾过去,还可以向前看-”前面还有道路在”。行文至此,文章退进出入,曲折有致,”蓄势”已满,终于喷发出震天一吼一一“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前-不再是在”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作奴隶而不得”的历史循环中作被动、无奈的选择,而是自己创造出一个彻底走出奴隶状态的全新”第三样时代”;不再仰赖什么救世主,而是依靠全新的一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召唤,是展望,也是激励-整篇文章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五)鲁迅的文章嘎然而止,我们读者的思绪却无法止住。当我们在这世纪之末,在灯下,重读这写于四分之三世纪之前的旧文,不能不想得很多很多尽管”想到了什么”是因人而异的,但读了以后,不能置之脑后,而必须想,不无痛苦地思索-这本身就显示了鲁迅先生文章的力量。而且这样的文章是要不断地读下去的;每当我们有了新的人生经历,有了新的生命体验,或者面临新的困惑,就来重读这篇灯下漫笔吧,你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对文章,对世界,以及对你自己。鲁迅的文章是常读而常新的。因此,第一次阅读不必要求读得太细,处处都弄明白,这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要有所”不懂”才会有所”懂”。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前面反复申说的那三大判断,以及最后的呼唤。即使这”最基本的”也只能似懂非懂,有个强烈的印象,像钉子一样打人脑子里,让以后去慢慢品味,这就行了。三、灯下漫笔赏析(徐啸虎)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门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占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