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线年级: 班级: 考号: 姓名: 珠藏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人:刘再福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内,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2、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4、在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5、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一次观念的革命,“新政”使美国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从此,美国从传统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这表明 ( )A、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超越国会 B、罗斯福开始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C、开始实行计划体制来管理国家的经济 D、加强了政府调控干预经济的职能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 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7、下面是关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表格,该表格能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7.8%8.5%19711975年5.7%7.4%19761980年4.3%4.4%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使经济发展放缓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停滞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使经济不断滑坡8、2011年11月30日,英国逾200万公务员举行“世纪大罢工”,以抗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保障门槛的计划,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思考。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福利范围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9、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一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 ( )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18.4倍21.2%轻工业6.2倍14.1%农业26%1.5%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 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 B、C、 D、10、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在其从苏联归来一书中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生虫的红苹果”喻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 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11、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2、“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题 号123456789101112答 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材料二 清朝有许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了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暴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装订.线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中国和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概括“李鸿章推动的以自强求富为本的工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就是推动这一运动的措施)”的理解。(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3分)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3分) 各国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3分)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的成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材料三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钱乘旦请回答: 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