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课件.ppt_第1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课件.ppt_第2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课件.ppt_第3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课件.ppt_第4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 第一PPT模板网 WWW 1PPT COM 本章知识结构 冰雪覆盖的大陆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球最南端 南极大陆 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企鹅 南极的主人 地球最北端 北极大陆 终年冰封 但不如南极冷 北极熊的故乡 科学考察宝地 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始的自然环境 极地保护与和平利用 签订条约 和平利用 共同保护 持续发展 极地地区 1 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 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 3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 1 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 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 水 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 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4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培养读图 用图的能力 1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 初步形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热爱科学 不畏艰险 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 增强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 认识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 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 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 用 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辨别方向 3 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是指北纬66 34 北极圈 以北的广大区域 也叫做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 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 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 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 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 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 以7月份平均10 等温线 海洋以5 等温线 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 这样 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 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 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平方千米 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 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 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 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北极地区的范围 位置 范围 位于地球最北端 北纬66 5 以北的广大地区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 经及沿岸的亚 欧 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北极地区的中心大洋是 北冰洋 在北极点 每一个方向都指向 南 南极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 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极区域 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 南纬66 5 南极圈 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 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 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位置 范围 位于地球最南端 南纬66 5 以南的广大地区 包括南极大陆 以及周围的海洋 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有 洋 洋和 洋 在南极点 每一个方向都指向 北 大西 太平 印度 某人从南极点出发 先向北走3千米 再向东走3千米 又向南走3千米 他所处的位置在哪里 奇思妙想 南极点 读图 找出图中的经线 纬线 经度和纬度 66 5 当南极冰盖不停地向大陆边缘移动 在岸边断裂坠落入海时 便会形成一座座冰山 壮观的冰山是南极最具代表性的风景 我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山 南极和北极的冰山有时非常巨大 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南极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数量最多 规模最大 多呈桌状延展 1956年11月12日 美国破冰船 冰川 号 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岛以西240千米附近 发现一座冰山 长335千米 宽97千米 面积达31000平方千米 相当比利时一个国家的面积 是世界大洋上发现的最大冰山 1958年冬天 美国破冰船 东方 号 在格陵兰以西的大西洋洋面 发现一个面积360平方千米的冰山 高出海面167米 是至今发现的最高的冰山 最大的冰山有多大 冰雪高原 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 但由于气候寒冷 以降雪为主 蒸发极慢 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 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 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 最厚的地方4500米 因而南极地区素有 冰雪高原 之称 世界寒极 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 50 最低气温达 88 3 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被称为 世界寒极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 年平均风速为17 18米 秒 最大风速可达100米 秒 是12级风的3倍 世界风库 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为55毫米 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低于撒哈拉沙漠 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 地表又被冰雪覆盖 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 胜过沙漠 被称为 白色沙漠 白色沙漠 南极洲的自述 我在世界各大洲排行老六 周围被大洋姐妹环绕 与老四隔麦哲伦海峡相望 有 冰雪高原 之称 你认为南极洲的自述是真的吗 为什么 是真是假 因为南极洲的面积在七大洲中居第五位 它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假的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终年冰封 但不像南极那么寒冷 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 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 250毫米之间 远不及南极 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仅为10米 秒 风速 降水量 气候 极地生物 北极熊 海象 海象群 北极狐 北极驯鹿 南极的企鹅和冰山 南极磷虾 南极洲的陆地植物 地衣 地衣的孢子 苔藓 苔藓 南极洲周围的海域中有丰富的磷虾 令人奇怪的是磷虾身上有发光装置 自身能发光 请你从地理角度解释其原因 议一议 提示 因为南极地区有漫长的极夜期 磷虾自身能发光 是为了适应极夜时期黑暗的结果 南 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比较 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气温低 降水少 风力强 终年冰封 但不如南极冷 降水比南极地区高得多 风速远不及南极 中间是北冰洋 周围是亚洲 欧洲 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 北极熊 中间是南极大陆 周围被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包围 企鹅 南极气温比北极低 年平均温度要低26度 冬季平均温度比北极低44度 同样位于地球的两极 气温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南北极的海陆分布不同 南极洲是海洋包围着大陆 而北极区是大陆包围着海洋 陆地吸收和储存热量的本领比海洋大得多 而陆地吸热快 散热也快 再一个原因是 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 而北极区的海拔基本上处于海平面位置 另一个原因是南极的天气系统比较封闭 它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比北极少 因此 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高得多 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寒冷 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丰富的矿产资源 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无数的海洋生物 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地区 南极的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93 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 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 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 3 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 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 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 提示 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 分为寒暖两季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南极处于极昼时期 气温回升 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 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 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 20 至 40 5 6月和9 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 7 8月为夏季 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 8 因而5 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 到目前为止 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 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 2003年8月22日 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 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 24 西经149 05 的一块3米厚 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 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南极科学考察示意 从飞机上发出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 用来测量南极大陆岩床上的冰层厚度 利用钻孔机从冰层钻取圆柱样品 可以获得南极过去数千年的降水和气温的记录 人类首次横跨南极 中国徒步横跨南极大陆第一人 秦大河 1989 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 读图 思考下列问题 1 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 长城站 阿蒙森 斯科特站 东方站 和平站 2 从科考的路线来看 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 西南 南 偏北 长城站落成典礼 1985年2月14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 地理坐标为南纬62 12 59 西58 57 52 距北京17501 9千米 中国南极中山站 1988年11月20日 1989年4月1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 22 24 东经76 22 24 距北京12553 2千米 距南极点2903千米 人们对北极地区的考察 北极地区深海取样 北极黄河站 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 55 东经11 56 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 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 是我国继南极长城 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中国也成为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第八个国家 中国北极黄河站 1 因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 2月份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季 南极地区属于暖季 并且有极昼 便于科学考察和施工建设 2 南极地区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科学家进行气象 冰川 地质 海洋生物等科学的研究 提供了领域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课本P107活动题答案要点提示 三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sos 北极地区的北极熊 海豹 海狮 海象等动物 遭到人们滥杀 两极地区的冰川正在融化 南极上空发现了大面积的臭氧空洞 日本在2007年重新开始捕鲸活动 捕杀范围在日本周边及南极地区 国际社会对此表示谴责 现在日本已经停止对濒危物种 座头鲸的捕杀 但是 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的话来说 日本为了科学研究进行的捕鲸活动还将继续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南极地区上空10 20千米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9月 10月 的臭氧 O3 含量在逐年减少 到1985年仅为正常值的60 70 雨云7号极轨卫星探测的臭氧总量资料表明 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点附近 呈椭圆形 其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1985年已相当于美国的面积 这一现象被称为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的出现及其不断扩大和 加深 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 同时也使一些科学家产生忧虑 南极臭氧洞 残忍的捕鲸行为 6月5日是什么纪念日 地球环境日 1959年12月1日 美 英 澳 新 法 挪 比 日 阿根廷 智利和南非等12国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 南极条约 主要内容有 1 和平利用和非军事化 条约规定南极将仅用于和平目的 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均予禁止 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爆炸和在该区域处置放射性尘埃 2 领土冻结 冻结以前各国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和权利要求 在条约有效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和活动 不得提出新的要求 在原成员国及新成员国中 在南极洲实行具体的科学研究国家 就条约的实施情况定期举行会晤 并且为了条约的宗旨保证条约规定得到遵守 都享有指派观察员进行视察的权利 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 有限期暂定为30年 到1983年止 参加条约的成员国有28个 条约成员国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会议 中国于1983年6月加入该条约 1985年10月成为该条约协商国 南极条约 签署 南极条约体系是指 南极条约 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签订的有关保护南极的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会议通过的各项建议和措施 从1958年6月起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比利时 智利 法国 日本 新西兰 挪威 南非 美国 英国 苏联等12国代表经过60多次会议 在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 南极条约 1961年6月23日生效 此后 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年签订了 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 1972年签订了 南极海豹保护公约 1980年签订了 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1988年6月通过了 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 的最后文件 该公约在向各协商国开放签字之时 由于 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的通过而中止 但由于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中的很多条款系直接引自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 因此 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 仍被视为可引为参考的重要法律文件 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 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和 南极环境评估 南极动植物保护 南极废物处理与管理 防止海洋污染 和 南极特别保护区 5个附件 并于10月4日公开签字 在所有协商国批准后生效 南极条约体系 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15年来 加强了对南极环境的保护工作 受到了南极和南大洋联盟组织的高度评价 2003年元月 美国政府宣布 将拨款2000万美元 在南极大陆修筑一条连接麦克默多和南极点的公路 以便科学考察者和物资运输能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 据下图回答问题 1 此公路的长度最有可能是 A 1000米B 1600米C 2000米D 2600米 2 麦克默多站位于A站 方向 3 美国在南极修公路的计划刚刚宣布便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南极是目前世界上人类唯一没有留下战争痕迹的地方 南极公路的建成将会使这块世界上最后的净土被毁 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东南 B 中国登上南极大陆第一人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 有一块硕大的大理石纪念碑引人注目 碑文上记载着一位被称作 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第一人 的旅美中国科学家南极探险科考的事迹 他就是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张逢铿博士 1958年11月17日清6时15分 时年36岁的张逢铿博士 双脚离开飞机的舷梯 踏上南极罗斯湾机场的大地时 世界便聚焦在这双脚印上 从1958年11月到1960年3月 张逢铿在素有 世界冰极 风极 冷极 之称的南极大陆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在此期间他曾穿越南极腹地 一直到达西南极海滨 行程达1000多千米 获取到十分珍贵的科考资料 1963年2月8日 美国政府为了表彰张逢铿博士对南极大陆探险科考的突出贡献 特将南纬70 44 西经126 38 的一座南极山峰 命名为 张氏峰 并颁发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 从此 南极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山峰 南极大陆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狗的地区 国际南极条约组织 出于保护南极环境考虑 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南极禁狗令 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 南极区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离开 遵照禁令 当时各国南极考察队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走犬只 与向带来欢乐和情感慰藉的爱犬们说再见 送它们离开南极 所有的犬只于1994年初就全部撤离南极地区 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研究队伍就没有任何的犬只陪伴 在南极发展研究探勘史上 用狗拉雪橇替代人力 狗在南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著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狗的作用大大降低 只剩下当人类宠物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 世界所有的相关国家都遵守禁令 做到南极无狗的要求 南极无狗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1911年12月14日 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 阿蒙森历尽艰辛 闯过难关 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 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 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 1897年 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 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 1909年 当他正在 先锋 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 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 皮尔里已捷足先登 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 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 1910年8月9日 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 费拉姆 号从挪威启航 他在途中获悉 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 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 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 这对阿蒙森来说 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 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 费拉姆 号穿过南极圈 进入浮冰区 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 鲸湾 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 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 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 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 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 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 尽管遇到许多高山 深谷 冰裂缝等险阻 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 加上天公作美 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 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 他们互相欢呼拥抱 庆贺胜利 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 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 极点之家 的营地 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 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 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 插上雪橇作标记 还在 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 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 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 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于是 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 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 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 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 12月18日 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 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 1912年1月30日 他们再乘 费拉姆 号离开南极洲 于3月初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 轰动了整个世界 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在南极大陆有一种神奇的 白光 这种白光曾使不少勇敢的探险家丧失生命 据有的文章透露 当人们看到这种强烈的白光时 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结果使疾驰着的滑雪者因失明而摔倒在雪面上 车辆或飞机的驾驶员每每造成事故 甚至车覆机毁 1958年 在南极埃尔斯沃斯基地上空 一架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突然遇到这种白光 眼睛顿时失明 飞机失去控制 坠毁在雪原上 智利的南极探险家卡阿雷 罗达尔 有一次外出工作 不慎没有戴墨镜而遇到白光 他感到有一个光的实体向他移动 先是玫瑰红的 接着变成肉色的 雪盲 这时眼睛疼痛极了 仿佛有人往他眼里撒了一把石灰 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幸亏同伴找到了他 把他带回基地 过了三天视力才恢复过来 在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 稍不注意 忘记了戴墨镜 也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 甚至暂时失明 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 雪盲症 雪盲是人眼的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后而临时失明的一种疾病 一般休息数天后 视力会自已恢复 得过雪盲的人 不注意会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