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简介高中思想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学研究【课程简介】 本课讲座是课程提升系统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本节课只讲授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它?教材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何与人的认识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本单元的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教材相比,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提前了。这种顺序上的调整有其内在逻辑辩证唯物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这样的调整,既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也更加突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即只有从实践出发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 【学习要求】 一、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1 认真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2 所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 3 学会开拓学习视野的方法 4 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书籍 5 认真总结学习心得 二、学习结果的具体要求 1 知识要求 ( 1 )识记。 物质的定义。 运动的含义。 相对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基本属性。 ( 2 )理解。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具体性。 ( 3 )运用。 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说明社会和自然现象。 运用“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原理,分析社会、自然规律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追求真理与时俱进。 2 能力要求 ( 1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能力。 ( 2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 3 )通过对物质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 4 )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5 )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 6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7 )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8 )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评判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 )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物质观,鲜明的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 2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决定性的同时,还承认静止的相对作用。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3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信仰。 ( 4 )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 ( 5 )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 6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 7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专题讲座高中思想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学研究 刘润泽(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 张璇(北京第十中学,中学高级)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1. 本单元地位 探讨世界的本质,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本单元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全书主题的展开,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从物质开始,从实践活动角度分析。 全书的核心是:如何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单元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真理。 2单元线索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它?教材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何与人的认识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本单元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与旧教材相比较,教材的最新变化及解1 总体设计的变化,与旧教材相比,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提前 理由分析:这种顺序上的调整有其内在逻辑性的要求 辩证唯物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 “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这样的调整,既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也更加突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即只有从实践出发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既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又是认识的目的。 2 第四课教材中的 ( 1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问题” 新教材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自身进化的结果;同时,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与动物界的各种区别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是人类自身劳动的结果。 从“存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要素。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发展、分布、迁移等。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但不起直接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从“发展”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 2 )规律的概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联系是说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 本质的联系是说规律是隐藏在各种现象的背后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 (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性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非哲学规律,从哲学的外延分析) 3 第五课教材的教材变化与分析 ( 1 )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条件反射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有具体事物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所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人类所特有。 ( 2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和幻想的世界。创造出自然社会没有的东西。 自主选择性:有删减、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删除: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 第六课教材的教材变化与分析 ( 1 )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创造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人们打上了深刻的人类活动烙印。 (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也不可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将主观和客观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是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知道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 3 )真理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 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相关知识的扩展说明 第四课中相关知识的扩展说明 1 关于上帝造人说,六日创造的真实过程(圣经旧约,创世纪) 第一日,神说要有“光”,其实是神使云层变得稀薄一点,让阳光可以从太空照到水面上来,并且可以将地球分开晚上与早晨。请记住,只有“渊面”是黑暗,宇宙别的地方并没有黑暗,因为太空早已有太阳与众星存在。 第二日,神说:“水要分为上下,诸水之间要有空气”,于是神称空气为“天”。其实神是使贴在水面上的云层升高,这就是“分为上下的水”了;上面的水是云,下面的水是云,中间是“空气的天”,亦即是大气层。 第三日,神吩咐旱地露出来,说:“水要聚在一处,地要发生青草与各样结果子的树木。”请留意,这一点进一步证实了神在第一日所造的“光”已经是太阳光了,因为若没有太阳光,第三日是不可能有植物生存,就连空气也会冷得结成冰!所以,按实情来说,其实是神在第三日使洪水渐渐消退了,以致水位低了,旱地就得以露出来,这时,阳光可以照进来,地球变成像温室的状态,最适合让植物生长;早就藏在泥土里的种籽,也可以长起来,成为各样的草青树木。 第四日,神造出太阳月亮与众星。要记取,神在这一天还不是用“创造 ”(create) 这个字,而是用“make”这个字,意思是,“从地面的立场来说”神在这天“促使”太阳与月亮出现,按实情来说,是神在这一天使云层分裂,天气变得非常清朗,从地面望到天空上去,可以看到太阳月亮与众星了。关键在于“云层变化”与“从地面立场来看”,不然,我们就不能理解其真实过程了。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从地面的立场来看”?因为经文说:两个大光与众星排列在天空,“可以管昼”,分别“暗”,又可以“作记号,分节令,日子,年岁”,这样的形容“分”是从地面的立场来看,绝对不可能从太空的立场来看。 第五日与第六日创造的鱼、天空的飞鸟、地上的走兽与人,圣经就真正用“创造”这个字来形容神的作为,因为第一日之前的洪水早已将全地的生物毁灭了,所以神需要重新创造出来。但地球与植物却是在史前神已经造好了的,神只需要用头四日时间来“重新整理”,使地面上的一切脱离“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现象就可以了。 2 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介绍(教材 29 页) 泰勒斯是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 约公元前 624 - 公元前 547 或 546 年 泰勒斯生于米利都 ,他的家庭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据说他有希伯来人(Hebrews )或犹太人(Jew)腓尼基人等人种血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最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招收学生,建立了学园,创立了米利都学派 。他不仅是当时自发唯物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较早的科学启蒙者。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是理解不了的。但是,泰勒斯却总想着探讨自然中的真理。因为他懂得天文和数学,又是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科学家,所以,人们称他为“科学之祖”。 泰勒斯早年也是一个商人,曾到过不少东方国家,学习了古巴比伦观测日食月食和测算海上船只距离等知识,了解到英赫希敦斯基 (希伯来人( Hebrews )或犹太人(Jew)、腓尼基人人种血统。)探讨万物组成的原始思想,知道了埃及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等。他还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以后,他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并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晚年转向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实际上七贤之中,只有他够得上是一个渊博的学者。 泰勒斯的主要哲学思想: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 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细阅读了尼罗河每年涨退的记录,还亲自查看水退后的现象。他发现每次洪水退后,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还在淤泥里留下无数微小的胚芽和幼虫。他把这一现象与埃及人原有的关于神造宇宙的神话结合起来,便得出万物由水生成的结论。 对泰勒斯来说,水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原素。埃及的祭司宣称大地是从海底升上来的,泰勒斯则认为地球就漂在水上。 泰勒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有灵。”根据这一学说,连石头也是有灵魂的生物。泰勒斯向他哲学上的对立面 毕达哥拉斯 反复强调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这一说法在当时非常流行。 泰勒斯曾用磁石和琥珀做实验,发现这两种物体对其他物体有吸引力,便认为它们内部有生命力,只是这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由此,泰勒斯得出结论:任何一块石头,看上去冰冷坚硬、毫无生气,却也有灵魂蕴涵其中。直到公元前 300 年,斯多葛派哲学家还用泰勒斯的实验来证实世间万物因有生命而相互吸引。 3 易传解释 (教材 31 页)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成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部分分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副翼经文之意。 其中,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间的作品。 4 超新星 根据现在的认识,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对于大质量的恒星,如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 820 倍的恒星,由于质量的巨大,在它们演化的后期,星核和星壳彻底分离的时候,往往要伴随着一次超级规模的大爆炸。这种爆炸就是超新星爆发。现已证明,1572 年和 1604 年的新星都属于超新星。在银河系和许多河外星系中都已经观测到了超新星,总数达到数百颗。可是在历史上,人们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并记录下来的超新星,却只有 6 颗。 第五课 相关知识的扩展说明 1. 为什么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劳动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动物有时也表现出某种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但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不能超出被动地适应环境的范围。而当人类祖先从利用自然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从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时,人就不能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停留在动物心理的水平(只能直观事物现象)上,必须极大地发展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特别是手的能力,大幅度地增加各种信息量,同时需要大脑具有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之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 由于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生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直立行走,特别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积累,使猿的不发达的手变成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度完善的灵巧的手;由于火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了人的营养,使人的整个肌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脑量成倍增大。黑猩猩脑量不到 400 克 ;南方古猿最早制作工具时,脑量为 428 755 克;北京猿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用火,脑量增加到 1000 多克;而会制造复合工具(石矛、标枪等)和从事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智人,脑量已达 1400 克左右,接近于现代人。二是劳动要求更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联系,这就必然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例如,人手在大脑皮层运动区所占面积比其他运动器官都大,而猿则前后肢所占面积相等。特别是皮层思维机能的形成,使只能产生动物心理的猿脑终于变成了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人的劳动和生活都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的社会性的联合行动。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交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协作,把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传授给后代。“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而直立行走和长期劳动,也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特别是头部器官、口腔、鼻腔、咽喉以及呼吸系统发生了重大改变,猿的喉逐渐改造成为人的喉,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节。专门语言器官的形成是语言的生理基础,而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只是由于有了语言,大脑才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反映机制。从此,人就能够用观念和符号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使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猿脑最终变为人脑,产生了人这个特殊物质实体所独有的反映特性意识。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阶段,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2.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 20 世纪中叶,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科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的基础上,出现电脑,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社会生活方面,电脑的运用将人从简单、复杂、机械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有更多的能力投入到发现发明方面的脑力劳动上去。电脑的应用还会改变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并将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脑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还很难预料。 第二,在哲学上,电脑的应用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认识“没有感觉的物质”与“同样由原子、电子构成但有感觉的物质”之间的联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电脑的应用也引发出一些新问题,如电脑能否超过人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电脑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这是由人脑与电脑、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其一,两者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电脑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物理过程。 其二,意识有社会性,电脑没有社会性。 其三,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电脑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能动性、创造性。 其四,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设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3. 如何理解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教材中提到关于信号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研究的概念,但在研究人的意识起源时有必要给学生介绍。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具体表现,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为信号刺激。由信号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巴甫洛夫称之为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最基本、最一般性的活动。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实的具体事物信号(如以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抽象的语言文字信号,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则是现实的概括和反映,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信号。在成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中,语词和进入大脑皮层的所有刺激相结合,成为它们的信号,并代替它们,因而能引起和它们相联系的一切反应,所以语言是第一信号系统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系统。如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都可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除了这些食物的具体形状和特征可以作为食物的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以外,人类还具有语言、文字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反射性地引起唾液的分泌,如一个人过去吃过酸杏,现在只要有人谈论“酸杏”或写一个“杏”字,也常会使他联想到杏的外形、酸味,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食物的形状、气味、颜色是代表食物的具体信号,即第一信号系统,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形成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还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至于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第六课 相关知识的扩展说明1 如何认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尽管在阶级社会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总是受阶级立场制约,但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不在于他的权位高低,而取决于他有没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在真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真理的作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一个人不管权位多高,如果违背真理,迟早会受到真理的惩罚。人人要服从真理,其实际内容是人人都要服从客观规律。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程度和过程来说,坚持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明确地肯定了客观真理,又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按其本性来说,也是可以被人的思维正确反映的,因而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近似性、有条件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物质世界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总是只能认识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体,总是还有许多事物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承认有尚未被认识的领域,尚未认识完全的事物,我们的认识还要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一定阶段的正确反映。对事物深度的反映,总是不能穷尽的,只能是近似的,承认认识不能穷尽客观对象,必须不断深化,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总之,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处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对客观过程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因而都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不仅如此,二者又是统一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趋近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它永远处于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转化的过程之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向物质世界完整面貌的接近,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如果把绝对真理比作一条“长河”,那么,相对真理就是这条“长河”中的“水滴”,当人们获得了某种相对真理,也就获得了一部分绝对真理,使人的认识向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都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增添了新的“水滴”。人类认识就是这样,以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逐步认识永恒的物质世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的。人类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无条件的,每一个人的具体认识能力又是非至上的、有条件的,思维认识能力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以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为特征的。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万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普遍真理当成万能的公式,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把局部的经验绝对化,堵塞了真理发展的道路。 3 真理的有用性。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真理的有用性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说成真理。 (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 社会科学方面的现实生活联系。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目标;和谐文化、生态文明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任何决策提出的必要性都源于实际问题,都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社会科学的联系: 分配问题的调整;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 关于刑法的修改;西部开发的进一步规划。 2 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实生活联系 一切领域的重大成就,都是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基础之上取得的成果;一切领域人类活动造成重大失误和恶果(环境、资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都因违背规律而受到惩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首先就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党要科学执政,决策要科学化,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要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客观性,结合地震、台风、干旱、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现象来说明。 海地探测“蛟龙”3700 米 ;第二次嫦娥探月的开始;青藏铁路。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教学策略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 1 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物质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恩格斯认为:“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曾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是相对于意识来说的。相对于意识而言,物质只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虽然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它并不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层面上讲的。 第二,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前者为唯物主义。后者则不一定!存在可能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的客观精神。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我们可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的总结和阐释。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运动这一范畴,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全部科学都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物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 在无限的宇宙中,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不停地在太空遨游。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又绕太阳旋转,同时它们又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转。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宇宙天体、星系包括人类所在的太阳系和地球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微观粒子也处在永恒变化之中,组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也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可以说,既然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有着自己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那么,就无法设想地球上还有什么不变的事物;既然微观粒子都是永恒地运动发展的,那么,就不可能设想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物体,会有绝对静止的状态。所以,从大的天体到小的微观粒子,世界上一切形态的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生物有机界也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任何生物有机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就会丧失生命。人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也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没有永远不变的社会形态。任何社会形态离开了生产运动都无法存在,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处在变化之中。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一样,都是没有的。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已为全部科学事实所证明。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等。总之,一句话,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物质无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物质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万事万物既在运动中走向灭亡,也在运动中发生、保存。也就是说,事物只是由于它是要灭亡的,所以它才是可以存在的。这就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辩证法。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这里首先要区别“属性”和“特性”。“特性”是指一事物具备的,可以使自身和他事物相区别的独特之处。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意识,以其自身而存在的性质。意识就不具备这个性质,它必须依赖于物质,是对物质的反映,它不能以其自身而存在。所以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属性”一般是指事物具备的各种各样的性质。例如,某人的属性可以是大眼睛、高个子、女性、汉族等。物质的基本属性有永恒性、无限性、可知性、运动等。在这些属性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因为物质的其他属性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展现出来。永恒性和无限性是物质通过自身的永恒与无限运动而展现的,物质的可知性也是由于物质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每一种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不同的表现,传递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出人的认识。如果没有运动,人就不能区别事物,也就不会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的任何知识。所以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5)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什么是“绝对”呢?“绝对”与“相对”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当我们说什么东西是“相对的”时候,就是说该事物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走向灭亡的。当我们说什么是“绝对的”时候,是就它的无条件性来说的。无条件并不是说该事物存在没有条件或不需要条件,而只是说它在任何时候和条件下都会存在,它不是由时间在它之先的其他事物作用的结果,它自身就是绝对在先者。 我们还要区分物质的运动和具体的某个运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被创造,永恒存在,因此物质的运动也不是由神的第一推动力来推动的,物质存在即发生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不需要条件,永恒延续,因此说运动是绝对的。但现实中存在某个具体的运动却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会结束的。因此,要理解运动是绝对的,就要注意区别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具体的个别事物的运动。 3. 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1)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物质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有些现象看似无规律,这只是由于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和研究,或者人类尚无能力认识它,而不说明它是无规律可循的。例如,瓶子摔在地上形成什么样的碎片,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规律,但经过有心人的研究,发现里面还是有规律存在的。还有些现象的规律人类尚不能完全认识,如地震的发生、微观粒子的运动等,但这并不说明其中没有规律,只是人类尚无能力完全认识它。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必然会认识和把握更多的物质运动现象背后的规律。 (2)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本质的”是说,规律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到规律。价格涨落变化,背后隐藏的是价值规律。苹果落地、行星运行,背后隐藏的是万有引力规律。规律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只有那些善于动脑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才能发现和把握到规律。“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例如,某同学坐在一个位置上参加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于是在下次考试中,他还要坐这个位置。好成绩和这个位置就属于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不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不会反复出现,所以这不是规律。 (3)人和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人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实现的。规律发挥作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这些条件表现为外在的现象。例如,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那么产生这个现象的条件就是没有东西能阻碍水向下流动;人可以改变一下这里的条件,使水向上喷涌,形成人工喷泉,这也是万有引力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只是由于条件改变了,现象的表现形式也就变了。因此说,人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了规律,而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 哲学史上的“宿命论”否认规律的可知性,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听任“命运”的摆布,宣扬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必然性,把必然性神秘化,反对做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按照“宿命论”的观点,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受规律的摆布。“宿命论”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害的,是一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世界观。 还有一种夸大人的主观能力,进而忽视了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叫作“唯意志论”。这种观点对人在一定条件改造世界的能力盲目乐观。例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事实上,这种观点在实际的工作中是有很大危害的。 第五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1.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维之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能运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把握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知觉形成对象的映象,而且表现在人能借助“人造感官”(如望远镜、显微镜、示波器等)进行感觉,形成意识。这就突破了人的自然感官的感觉阈限的限制,把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转化为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大幅度地增加了获得的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感觉的质量。 正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这种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才使人既可以通过感官的眼睛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又可以通过“思维的眼睛”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观点,增强不断探索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信心。 2.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正因为意识的这一最突出的作用,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把思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意识的这一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意识能思维,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测量员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研发管理办法
- 家电公司年终奖金管理规章
- 物业双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净水员考试题及答案
- edg考试题及答案
- 鸟巢素描试题及答案
- 尿失禁考试题及答案
- 家庭用药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管理办法
-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应对措施考试试题及答案
- 鼻饲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
- 高危妊娠5色分级管理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员工自愿自己缴纳社保协议书范本
- 临时场地租赁协议书范本
- HRBP工作总结与计划
-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伦理问题探讨-深度研究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标准及工艺要求(安装部分)
- 金沙县殡仪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