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doc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doc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学案 故都的秋课时: 第一课时 编写人: 张叶萍 审核人: 编号:一、学习情境1、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2、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关注题目信息。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创作枯竭的时期。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此时,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二、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混混沌沌(dn) 潭柘寺(zh) 落蕊(ru) 一椽破屋(chun) 廿四桥(nin) 蟋蟀(x shui)平平仄仄(z) 譬如(p) 颓废(tu)橄榄()()普陀()山房檩() 着()衣椭()圆鲈鱼()2、 “故都的秋”的中心词是什么?“故都”指哪里?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 3、读1段,思考,故都的秋总体呈现什么特点,“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抓住文章的“神”,找出文章的文眼。 4、 读2段,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的秋的特点,思考,为什么要写南国的秋天,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本段写的是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6、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深深地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7、 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