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PDF 43页).pdf_第1页
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PDF 43页).pdf_第2页
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PDF 43页).pdf_第3页
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PDF 43页).pdf_第4页
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PDF 43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烟台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通过实务事件考察分 析 姓名 康永翔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法学 法律硕士 指导教师 于永芹 2011 03 12 I 摘 要 汽车召回是产品召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以美国 日本为代表的许多国 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 相比之下 我国的汽车召回管理法律 制度的现状令人堪忧 发生在 2010 年的 丰田召回事件 对我国现行相关汽车召回 管理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 强烈凸显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汽车召回监管 功能的缺失 本文通过对 丰田召回事件 的考察分析 对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方面 的基础性法律 专门性法规规章 召回监管 处罚规定进行全面梳理 同时 借鉴 美国 日本关于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 着力剖析两国的机构设置 监管法律体系 处罚规则等方面 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全文共分 三章 第一章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本章首先简述汽车召回的概念以及汽车召 回管理的意义 然后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分析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最后总结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 进而分析在法律层面 部门规章层面 地方性法规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通过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 考察分析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缺陷 本章通过考察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基本情况 重点分析本次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 暴露出的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主要包括 一 基础法律规定不 健全 二 专门性规章缺乏约束力 三 汽车召回监管规定不到位 四 处罚规 定缺力度 五 配套制度不健全 第三章完善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本章针对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 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在总结美国 日本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完善立法启示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笔者关于完善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主要是 一 完善 基础性法律 二 完善专门性法规 三 完善汽车召回监管体系 四 严格法律 处罚规定 五 完善汽车召回检测标准体系 六 设立汽车缺陷检测召回基金制 度 七 建立汽车消费信息备案制度 八 健全汽车召回保险制度 关键词关键词 汽车缺陷 汽车召回 汽车召回管理机构 汽车召回管理程序 II Abstract Auto recall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product recall At present comparatively perfect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manage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many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the USA and Japan By contrast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management in china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In Toyota recalls the relative legal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challenged and the legal loopholes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has been highlighted Therefore fir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oyota recalls the thesis will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 legal system of recalling the defective auto products in China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basic laws of auto recall techn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recall supervision and penalty provision Next it will analyze more on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the USA and Japa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organizations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supervision penalty rules and so on Then the writer will put forward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 An overview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will firstly sketch the concepts of auto recall and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auto recall next the writer will take the USA and Japan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abroad at last the writ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exist in terms of law department rules and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hapter II A deep analysis of the loopholes in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a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Toyota recalls First of all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oyota recalls will be introduced briefly then the writer will analyze the loopholes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exposed III in the Toyota recalls mainly including first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basic law on auto recall second the lack of binding effect from the techn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rd the defects of the legislation in making laws on auto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fourth the insufficient penalty for viola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ese legislation fifth match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Chapter III The considerations on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a This chapter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l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the USA and Japan above the writer will conclude the inspir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counter part abroa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organizations the legal system for auto recall supervision punishment rules Secondly the writer will put forward eight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auto recall in China which are first improving the basic law on auto recall second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law on auto recall third improving the regulator and refi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ion fourth consummating the relative penalty provision fift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sting standards sixth setting up automobile testing and recall fund seventh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the registration of auto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eighth establishing relative system of insurance against auto recall Key words defects in the auto auto recall auto recall management agencies auto recall proceedings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 未经本论文作者同 意 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 亦不得随意复制 抄录 拍照或以任何方 式传播 否则 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 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当今 国际汽车召回法律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国家的 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体系相对已经完善 汽车召回程序和召回监管机构都比较成 熟 2010 年发生的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 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汽车巨头对美国汽车 召回法律制度的遵从 在我国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相对于汽车行业的发 展相对滞后 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汽车召回过程中的问题 比如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 护 汽车缺陷的检测问题 监管机构职能分配 信息备案的管理工作等等 在现行 法律法规框架下 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所遭遇的不合理危险 不能得到充分而有 效的救济 2010 年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我国的汽车召回法律制度提出了空前的挑 战 本文通过对丰田召回事件进行实务方面的考察 分析我国目前汽车召回存在的 法律问题 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汽车召回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分析 充分吸 取他国的有益经验 立足我国法制实际 意在系统推进汽车召回法律制度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丰田召回事件本身所反映出的问题 探讨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 制度的完善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第一章 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一 汽车召回的概念 产品召回 通常简称 召回 关于召回的概念解释 各国通常在立法中作 出明确规定 美国在布莱克法律词典 第八版 中规定 Recall A manufacturer s request to consumers for the return of defective products for repair or replacement 意思 是 产品制造者请求消费者交回有缺陷的产品 从而进行修理或者重换 根据 日 本国制造物责任法 和日本国土交通省关于汽车召回法规的相关解释 产品召回是 制造者因其生产的产品存在设计 构造 装置等方面的缺陷 可能或已经导致诸如 人身或财产安全公害 而进行的通知 收回 修理的行为 国内学界对于 召回 的概念一般解释为 产品存在危及人身或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由产品生产 者或销售者对产品进行修理 收回或更换的行为 另一种代表性的定义是指产品的 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在得知其生产或者销售的某类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的缺陷时 依法将该类产品从市场上收回 并免费进行检测 修理或者更换的制度 汽车召回 是产品召回的组成部分 在美国解释为 汽车制造者要求汽车消费 者交回有缺陷的汽车 从而进行修理或重换 日本于 1969 年将汽车召回写入 道路 运输车辆法 并且随后不断完善 机动车形式制定规则 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标准 等法律法规 汽车召回被解释为 汽车制造者发现其生产的汽车产品由于设计或制 造的原因 在构造 装置上存在问题时 为了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 防止公害 避 免因汽车在设计 制造 装置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引发交通事故 故障 以及由汽车 尾气 噪音等造成的公害问题 对汽车产品进行收回 维修或更换的行为 我国 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 3 条第 3 款规定 本条例 Bryan A Garner Black s Law Dictionary US Thomson West 2007 p 3973 3974 曾永梅 王峰 经济法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394 399 页 贺光辉 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具体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第 1 期 王赟松 张勤 尹旭峰 浅析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相关措施 汽车工业研究 2008 年第 9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所称召回 是指汽车产品生产者通过修正或者补充标识 修理 更换 收回等方式 有效预防和消除汽车产品可能引起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的缺陷的活动 我国现行 缺 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第 5 条第 10 款规定 汽车召回是指按照本规定要求的程 序 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 包括进口商 选择修理 更换 收回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可 能引起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 笔者认为 对汽车召回的概念表述 应明确责任主体 责任方式 行为目的 行为效果等问题 所以 笔者主张将汽车召回定义为 汽车生产经营主体为了充分 保证汽车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或是出于社会公益 环保等考量 通过收回 更 换 修理等方式有效消除汽车缺陷的法律行为 二 汽车召回管理的意义 一 保障汽车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世界各国自步入汽车工业社会以来 因汽车自身缺陷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年 递增 并且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汽车生产经营者利用其强势地位和技术优势将大 量有缺陷的汽车投放市场 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巨大威胁 乃至造成巨大人身伤害 建立和完善缺陷汽车召回法律制度 将促使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力量 推进汽车技术 水平的提高 提高汽车的性能 不断提高汽车质量 从而降低造成消费者人身 财 产安全的危险性 更有利于消费者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 所以 消费者有寻求安 全的权利即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免受危险商品危害的权利 汽车消费者的群体性 利益需要得到明确充分保护 个体的汽车消费者又迫于自身的时间 精力 物质等 原因 使缺陷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维权成本十分高昂 故缺陷汽车召回管理制度自 然应该不断被完善 我国目前汽车市场准入门槛低 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汽车检验准则和全 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 年 7 月 2 日公 布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2004 年 3 月 12 日公布 2004 年 10 月 1 日实施 严方 消费者保护法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第 41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面的召回法律法规 这给一些国际汽车业巨头提供了规避中国法律风险的条件 2010 年初的丰田汽车油门踏板问题召回事件 在召回数量 道歉态度 赔偿方式等方面 呈现出异常明显的 国别待遇 即是鲜活例证 所以 只有逐步完善我国汽车召回 法律法规 才能真正有效维护我国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 规范汽车市场秩序和汽车企业行为 当前 许多汽车企业不愿主动召回问题车辆 重要原因是因为召回成本高 程 序复杂 影响企业形象等等 而且 诸多车企在召回问题上的暧昧态度 恰恰反映 出当前汽车市场的混乱局面 目前在我国是否应该尽快建立召回制度的问题上依然 有很多企业持反对意见 其主要理由是召回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额外支出 目前我 国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 这样的召回负担将可能造 成一部分企业难以维系 甚至破产 继而带来劳动力下岗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 诚然 汽车召回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召回成本 会使技术落后 规模较小的企 业面临生存危机 因而企业为了生存 就需要不断通过改良技术来完善自己的汽车 质量 更加注重品牌形象 如此 无形中又提高了自己的生产效率 凭借自己的质 量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进而形成规模经营 使得汽车企业健康地发展 所以 汽车企业的 以质量求效益 的模式 将逐步推进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汽车市场竞争 秩序 最终也有利于培养汽车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汽车安全意识 三 维持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汽车召回一般批量较大 价值较高 涉及面较广 召回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 到公共利益 加之汽车属于交通工具 危险性高 一旦出现缺陷将会给社会公共安 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及时有效的召回可以避免社会公共利益免受重复性的冲击 最 大程度地保证广大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 不只是一般 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 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 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 人 林烺 丰田 召回门 对完善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启示 北方经贸 2010 年第 7 期 赵江燕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法学院 2009 年 第 16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文和自然环境 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 成功的汽车召回 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汽车的安全隐患 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 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 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 以美国 日本发展最为完善 以下主要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性国家进行探讨 汽车召回制度最早来源于美国 1966 年 美国律师拉尔夫 纳德 ralph nader 提倡消费者应该全面维护自身权利 带领美国消费者的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强调政 府应该监督工业生产 全面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 呼吁美国国会建立有关汽车安全 方面的法规 经过激烈争论 美国国会根据 美国法典 中的 机动车安全法 通过了 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 这部法律明确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相关厂 商 管理部门 管理程序和召回方式 并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向消费者 管理当 局公开发布汽车召回的信息 美国的汽车召回管理方面的法律由联邦和州两个层 面组成 联邦主要有 美国法典 United States Code 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 The National Traffic and Motor Vehicle Safety Act 另一方面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自 己的 柠檬法 Lemon Laws 日本则是主要借鉴了美国相关的汽车召回规范 1969 年开始不断创制日本的汽 车召回制度 大体分为三个层级 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 政府颁布的法律施行命令 主管部制定实施规则及制度 一部法律是 道路运输车辆法 并且几经修缮 成为 日本汽车召回法律制度的基石 政府颁布的行政命令由 道路运输车辆法手续费令 道路运输车辆法施行令 汽车注册令 组成 日本国土交通省部令由 道路运 输车辆法实施规则 优良汽车维护事业者认定规则 指定汽车维护事业规则 汽车维护士技能检定规则 装置型式指定规则 汽车型式指定规则 对汽 车注册及检查申请书等样式的部令 汽车检修标准 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标准 陈泉生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第 97 页 王立志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 2007 年第 5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汽车注册规则 汽车注册号码标志交付代理者规则 等组成 日本汽车召回的 相关法律制度通过42年的不断建设 形成了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健全的管理模式 为汽车消费者 汽车产品制造者以及行政监管机构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 美国 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为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 其他国家 在借鉴美国 日本汽车召回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纷纷完成了各自的汽车产品召回法 律制度 譬如 澳大利亚在 1972 年颁布了 联邦贸易实践法 英国在 1979 年颁布 机动车安全缺陷法 开始实行汽车召回制度 法国 1984 年通过的 消费法 规 定了法国消费产品的召回和产品责任事项 汽车召回也属于其中的一个方面 德国 也制定了 产品安全法 设备安全法 等法律 1992 年 韩国就逐步开始了汽车 召回 同年 俄罗斯也通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并于 1996 年和 1999 年进行了两 次较大幅度修正 进一步强化了汽车消费者的权益 20 世纪末期 为了顺应汽车市场全球化发展的形势 美国 日本等汽车召回法 律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开始调整和完善汽车召回制度 美国在 2000 年通过的新交通 安全法规 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和厂商必须在 5 天之内向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上报产品召回的事件 对隐瞒严重缺陷以及相关事项的厂家负责人的惩罚由 5 年徒 刑加重至 15 年徒刑 并对厂家处罚 1 500 万美元的罚款 日本 1994 年将汽车召回制度写入 道路运输车辆法 1997 年建立了汽车召回 的劝告制度 2003 年将法律进行强化 对不提出召回申请直接进行缺陷汽车产品召 回的厂家处罚金额提高到 100 万日元 对申请有虚假内容或者拒不执行强制召回的厂 家处以 2 亿日元 约人民币 1 400 万 的罚款 2004 年主管汽车召回的日本国土交通省 对汽车轮胎和儿童座椅的召回进行了规定 2006 年建立了信息收集 技术验证和监 察等制度 并且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 各国的汽车召回主管部 门大都建立了各自完备的召回网络数据库和网站 及时公布召回公报 方便汽车消 费者及时准确地了解汽车召回信息 有效监管汽车经营者的召回程序 召回效果评 估等召回制度的落实 王赟松 张勤 尹旭峰浅析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相关措施 汽车工业研究 2008 年第 9 期 郭禾 郑其斌 欧美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概况 中国质量与品牌 2004 年第 4 期 陈岚 王溥 李红霞 中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召回制度比较研究 西部论坛 第 20 卷第 3 期 2010 年 5 月 王赟松 张勤 尹旭峰 浅析日本汽车召回制度的相关措施 汽车工业研究 2008 年第 9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事实证明 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 参与汽车召回的做法 有效地促进了汽车召 回的及时化 准确化 专业化 例如 美国由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 NHTSA 官方网站负责公布汽车召回信息 并监管汽车生产商的主动召回行为 在日本 由 其国土交通省官方网站即时监控所有境内外的汽车召回行动 笔者对历年美国 日本有关汽车召回方面的数据进行粗略统计 美国自 1966 年 颁布 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 以来 截至 2010 年底累计召回近 3 亿 6220 万辆 整车 而日本截至 2010 年累计召回近 9300 多万辆 四 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 中国的汽车召回起步较晚 2004 年之前我国尚无明确有效的汽车召回制度 我 国首例汽车召回案例是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瑞典沃尔沃 VOLVO 公司对 1998 年 1 月 8 日至 2001 年 12 月 28 日生产的 S80 S60 V70 V70XC 等四类轿车进行 的召回 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统计 截至 2010 年 10 月 1 日 我国 累计实施汽车召回 302 起 召回缺陷汽车 394 6 万辆 相当于每天召回 1800 辆 但 是 这与美国 日本的召回数量和规模仍有巨大差距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 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 年我国共进行 95 起汽车召回 其中国产汽车 39 起 共计 100 3 万辆 进口汽车 56 起 共计 17 8 万辆 美国 2010 年召回将近 2000 万辆 汽车 日本 2010 年召回 7063167 辆汽车 我国汽车召回数量较少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汽车产品质量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恰恰相反的是 我国汽车产品质量问题非常突出 据中国车人网历年的中国汽车质 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 CAAS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汽车质量投诉量一直居于 各类产品质量投诉量之首 最新数据显示 2010 年 1 月至 8 月我国汽车销售近 1200 万辆 同比增长超过 3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说该年汽车销售已经达到 1700 万 辆 这意味着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达到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通过欧美国家汽车工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朱立毅 新华网 2010 年 10 月 1 日 南辰 李志勇 车轮上的中国汽车社会将驶向何方 中国青年报 2010 年 10 月 11 日 第 3 版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业发展史 可以得出快速的汽车消费增长率必然促使汽车生产经营者扩大生产规模 汽车质量问题将会随之迅速爆发 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一系列管理制度之下 我国 的汽车召回数量 频率 批次 型号等逐年增多 反映出汽车召回已经进入发展期 但是 根据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 2009 年美国新车销量 1043 万辆 召回 1784 万辆 571 次 日本新车销售 460 万辆 召回 311 万辆 291 次 英国新 车销量 213 万辆 召回 76 万辆 199 次 而中国新车销量虽然高达 1364 万辆 居全 球第一 召回却仅 136 万辆 56 次 所以 从以上对比数据来讲 我国的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我国目前关于汽车召回管理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 尚无法律 只有部门规章 此外 有部分地方性法规也涉及到汽车质量管理制度 一 法律规定 我国尚无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专门法律 涉及到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规定主要 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 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等 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 产品质量法 第 26 条规定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 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符合 一 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有 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 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 具 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 但是 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 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 符合以产品 实物样品等方 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在产品责任方面 产品质量法第 40 条规定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 更换 退货 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 销售者应当 赔偿损失 一 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声明的 二 不符合 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 三 不符合以产品说明 实物样品等方式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2 年 3 月 22 日公布 1993 年 2 月 1 日实施 以下简称 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3 年 10 月 31 日公布 1994 年 1 月 1 日实施 以下简称 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009 年 12 月 26 日公布 2010 年 7 月 1 日实施 以下简称 侵权责任法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可以归纳出 产品质量法未对我国产品召回作出具体明确的 规定 仅对产品缺陷的赔偿范围 产品质量法第 44 条 做出一般性的规定 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第 45 条规定 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 包换 包退 的商品 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 更换或者退货 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 用的 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对包修 包换 包退的大件商品 消费者要 求经营者修理 更换 退货的 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此外 2010 年出 台的侵权责任法在第五章专门规定产品责任 第 45 条 第 46 条 第 47 条 分别规 定了消费者的相关请求权 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警示义务 召回义务和惩罚性赔偿这 也只是一般性条款 召回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 二 部门规章规定 我国关于汽车召回的专门规定是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2004 年 3 月 15 日 我国国家质检总局 商务部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 缺 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共 8 章 46 条 并于当年 10 月 1 号起施行 主要内容 规定了制定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目的 召回管理制度 经营者及相关各方的义 务 汽车产品缺陷的报告 调查及确认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程序 相关罚则等方面 内容 总体来讲 内容较为笼统 不能够很好的起到规范汽车召回的价值目标 譬 如 受到部门立法的权限规制 导致罚则标准较低 再如 该规定着重于引导 并 未把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量化 规范化 随后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实施办法 如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专家 库建立与管理办法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缺陷汽车产品调查 和认定实施办法 缺陷汽车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 尽管仍有些许不足之 处 但是 这些规章 办法在客观上促进我国的汽车召回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 产品质量法 第 44 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 治疗期间的护理 费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 造成残疾的 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 生活补助费 残疾赔偿金以及由 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造成受害人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 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 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害人 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侵权责任法 第 45 条 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 财产安全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 销售者承担排 除妨碍 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 46 条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 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 召回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47 条 明知产品 存在缺陷仍然生产 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三 地方性法规规定 我国涉及汽车召回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较多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和上海 浙江省实施办法 该办法将汽车纳入 三包 并规定了具体的赔偿方式 其中第 36 条 第 37 对实行 三包 的大件商 品进行明确的规定 早在 2000 年 浙江省 三包 商品目录 即将汽车产品纳入 实行包修 包退 包换的商品目录之中 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 第 33 条规定 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 存在严重缺陷 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消费者人身 财产安全 造成危害的 应当立即中止 停止出售该商品或者提供该项服务 商品已售出的 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告知消费者 并召回该商品进行修理 更换或者销毁 同时应当 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报告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前款所列严 重缺陷 且经营者未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的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要求经营 者立即中止 停止出售该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对已售出的商品采取召回措施 这是 我国法规中第一次出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直接规定 随后安徽 湖南等地分别通过了各省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例 明确了缺陷产 品召回的内涵 基本依照国际通行标准 将召回分为自愿召回和强制召回 但是 大部分省份并未将汽车产品纳入 三包 商品行列 适用范围狭窄 在召回过程中 主要以生产经营者主动召回为主 国家行政机关基本发挥不了监管作用 在某种意 义上讲 这也间接导致召回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总之 相对于汽车召回管理制度发达的国家 我国的汽车召回管理的法律制度 很不健全 汽车召回法律体系较为零碎 召回程序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当前 我国汽车生产经营者还可以以各种事由规避自己的召回责任 2009 年丰田的 RAV4 全球召回事件中 对我国汽车消费者实施 差别对待 正是对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 律制度的 有效规避 所以 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维权 浙江省实施办法 第 36 条 对实行 三包 的大件商品 应当由经营 者负责修理 更换 退货的 经营者应当上门服务或者负责运送 经营者要求消费者运送的 经营者应当承担运 输费 误工费 差旅费等合理费用 前款所称的大件商品目录以及运输费 误工费 差旅费的具体标准 由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第 37 条 经营者承担维修责任的商品 在承诺期内因没有维修点 维修 点被撤销等原因无法修理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赵江燕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法学院 2009 年 第 22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经验 在于利用现行法律制度 最大限度的维护了我国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第二章 我国汽车召回管理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简介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始于美国 2009 年 8 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一起重大交 通事故 一辆雷克萨斯轿车导致一家四人丧命 原因被归结于丰田汽车的脚垫缺陷 和油门踏板缺陷 正是因为这两个缺陷直接导致汽车突然加速 最终酿成惨剧 引 起了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以下简称 NHTSA 高度关注 随之 美国 公路交通安全局公布数据 累计收到 100 多件相关投诉 其中 17 件撞车事故导致 5 人死亡 在美国各主要新闻媒体和 NHTSA 的强大压力下 丰田公司决定 在美国销 售的包括凯美瑞 普瑞斯 雷克萨斯在内的 7 款共 380 多万辆汽车 因驾驶座脚垫 卡住油门踏板无法复位引发事故 要求用户取下脚垫 10 月 6 日 丰田正式向美国 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提交召回报告 决定对上述 380 多万辆汽车进行自主修理 这一事件远不止如此 2010 年 2 月 24 日 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出席美国众议院 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听证会 解释自 2009 年年底以来发生的一连串召回事件背后 的问题 发表了书面证词 并接受了众议院议员及受害人严厉的质询 随后又连续 出席两次美国众议院听证会 在中国 丰田车也引发了一系列后果严重的交通事故 如 2010 年 1 月 8 日哈尔 滨市民张志臣夫妇驾驶一辆刚买不到两个月的丰田 RAV4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收油门 无法减速 而且刹车失灵 随即翻入沟中起火燃烧 张志臣夫妇被消防队员及时救 出 侥幸逃过一劫 就在此后不久 3 月 2 日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国道上再次发生一起 丰田 RAV4 翻车事故 造成 一死一伤 事后驾驶员王东威回忆 当时刹车失灵且 六个安全气囊一个未开 经历车祸后 张志臣 王东威分别找到黑龙江 河北的一 汽丰田 RAV4 经销商商讨 对方均以种种理由搪塞 否认汽车存在质量缺陷 并以 保险公司已经赔付而不能重复赔付为由 拒绝理赔 张志臣随即联合国内上百名丰 邹德萍 丰田召回事件的警示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 年第 7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田 RAV4 车主 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 正式向丰田发起起诉 尽管如此 丰田公司在中国采取的召回措施依然迥异于美国 首先 在美国丰 田公司召回了几乎所有畅销车型 累计突破了 700 万辆 在中国仅仅召回 75552 辆 RAV4 轿车 丰田公司的解释是只有这种车型涉及油门踏板缺陷 并不涉及其他车型 对中国汽车消费者实行 差别对待 其次 丰田公司对美国丰田汽车的召回非常及 时 涉及车型全面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件扩大化 同时 丰田公司总裁道歉 诚恳 积极介入召回事件调查 在中国则仅仅在北京举行了一个丰田汽车说明会 进行了象征性的道歉 声明重视质量问题 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召回措施 客观上 使中国成为丰田全球召回的空白 最后 丰田公司的赔偿方式和召回措施采取差别 化对待 美国交通运输部对其开出 1640 万美元的罚款 丰田公司表示接受 同时还 面临将近 10 家美国保险公司的追偿要求 对丰田汽车消费者实行上门召回 对主动 将汽车送返厂家的还给予交通补贴 在维修期间提供替代车辆使用 在中国则只承 诺免费维修 而且还需要消费者个人将汽车送至 4S 店 没有任何交通补偿费用 也 没有代步工具 但特别例外的是 这次丰田汽车在浙江召回管理工作基本是成功的 在现行我 国汽车召回法律制度框架下 利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完备 使浙江消费者的合法权 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2010 年 3 月 14 日浙江省工商局 浙江省消保委联合进行 丰田 问题汽车消费维权专项行动 明确要求丰田公司对消费者因召回而受到的损失给予 补偿 主动上门召回的要提供同车型的代步车或合理补偿交通费 如果消费者主动 送往 4S 店 必须合理补偿误工费等必要费用 暂未交付的应允许解约 无条件全额 退款 支持消费者通过诉讼 仲裁等途径解决双方纠纷 丰田公司经充分交涉 于 3 月 29 日签署了 关于 RAV4 召回汽车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全面接受了浙江省工 商局 浙江省消保委的要求 4 月 7 日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消保委召开了联合新闻 发布会 向社会公告了浙江省消费者的维权情况 浙江省丰田 4S 店主动实施了上门 召回 九成车辆已经维修完毕 32 位消费者获得了代步车辆 全额退还预定金的已 有 69 例 补偿方面包括了丰田公司提供的三选一特别服务项目 还包括与损失等价 的服务消费券 代工券 代金券等 价值约 300 元左右 所有向浙江省消费者保护 颜秉光 陈兵 丰田 RAV4 在华屡发事故 车主不得已结成维权联盟 新华网 2010 年 4 月 9 日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系统投诉的消费者均已获相应的损失补偿 二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暴露出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缺陷 丰田公司面对我国汽车消费者提出的 同车不同命 差别化待遇 问题 给出 的回答是 严格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召回 没有任何差别对待 这一回应 被我国消费者和许多媒体解读为不对等待遇 规避我国法律法规 笔者认为 我国相关汽车召回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 客观上给丰田公司提供了 规避法律风险的条件 笔者总结如下 一 汽车召回管理基础性法律规定不健全 我国目前汽车召回法律法规多是笼统性和原则性的法律原则方面的规定 较少 有明确执行力的法律条文 其一 产品质量法 对汽车召回过程中消费者经济利益保护方面基本没有规定 我国 产品质量法 侧重于规制产品生产者市场行为 着重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进行 监管 对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进行有效地规制 产品质量法 存在大量的 质量监督检疫部门的监管条款 疏于对消费者切身权益的规定 另一方面 也未规 定生产经营主体对缺陷产品召回过程程序的详尽步骤 不可否认 产品质量法 对 缺陷产品造成的人身 财产损害作出了部分规定 但是在操作层面仍缺乏可执行性 相反却将这些损害的评估交给了质量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执法和法官的自由裁量 其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虽然着重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是对缺陷产 品的召回管理缺乏细致的规定 也没有条款规范缺陷产品责任者的生产经营行为 导致明确缺陷产品法律责任时 缺少必要的法律根据作为支撑 其三 侵权责任法 2010 年 7 月 1 日施行 在第五章中对产品责任作出了规定 但是侧重于对缺陷造成损害的赔偿规定 对于召回程序的规定是笼统的 如第 46 条 规定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 生产者 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 召回 浙江省工商局 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对丰田 RAV4 汽车召回消费维权行动的若干思考 工商行 政管理 2010 年第 9 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 任 第 47 条规定 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 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 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这些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出台实 施细则或司法解释 加之各地地方性法规规定不一 不同程度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