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_第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_第2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_第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章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2探索哲理深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颇得竹的灵气,植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和文与可谈画竹来表现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及缅怀悼念之情的散文。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二、梳理文章结构1.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文章提问: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明确:文与可人画筼筜谷偃竹事记文体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2.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当时的“画者”作画:节节为之违背生活叶叶累之割裂自然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系对比,看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文同画论: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自然连贯振笔直遂捕捉灵感少纵则逝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苏轼体会: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得其意”,“并得其法”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件不为士大夫作画。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谈竹形与竹势的关系。说明两人的艺术观是相通的,这也是苏轼推崇欣赏文与可的一个原因。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诗中“太守”即指文与可,“清廉”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第二段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很有讲究侧重分别表现了文同为人、为画、为官的特点。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归纳总结全文以“竹”“画”二字贯通,借画写人,借人说画。庄谐并重,自在为文。第一段郑重其事,表明对表兄的推崇,二段除文可骂人外,全是写“笑”,三段只一“哭”字。骂也好,哭也好,笑也好,全是真性情。此等怀人文字,只东坡写得,如昌黎者断乎写不出;此等文章,亦只文同当得、受得。洒脱自在人,方有潇洒自在文。3.分析行文结构特色,把握文章主旨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三、文本研读,突破重点提问一: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读到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第一件以裐为袜恬淡狂放淡泊名利第二件绢画玩笑造诣高深无拘率直第三件诗戏太守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生活上的共鸣人格上的共鸣(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提问二:第一段作者说“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那么综观全文,文与可提出了怎样的绘画理论?明确:胸有成竹(第一自然段)神似生于形似(第二自然段)提问三:对于文与可的画论,“我”有怎样的体会?明确:心手相应“学”得意亦得法特别强调“学”和“实践”。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提问四:本文记人、叙事和说理融为一体,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明确:说画竹理“亲厚无间”记画竹人抒情叙画竹事形散神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苏轼散文,信笔挥洒则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义脉却流畅完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为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邱浚四、寄言同学,延伸探究“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人世多艰,事务繁杂,凡事做之前需全面考虑和安排,做起来才会沉着冷静,胜券在握,在汹涌的社会竞争洪流中奔腾不息,立于不败之地。胸有成竹,成功的机会就大了;人生之路上,有恩师导航在前,有父母助澜在后,谆谆教诲切记,声声叮嘱莫烦,明白了他们讲的道理,赶快付诸实际行动,心手相应,成功的机会就多了。五、布置作业:自行梳理本文文言基础知识,课后检查。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四)一词多义文言虚词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3.之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