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至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二至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二至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二至六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二至六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一、了解回忆录的概念。二、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三、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难点: 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之一。让我们去了解伟大的革命家朱德的母亲的事迹吧,阅读本文,我们将1在诵读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2学习按一定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3回忆我的母亲于质朴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阅读中要好好品味。二:作者简介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文体常识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四、字词积累1、注音(1)佃农(didn) (2)祖籍(j) (3)妯娌(zhu li) (4)勉强(qing) (5)迁徙(x) (6)慰勉(wi min) (7)溺死(n) (8)衙门(y) (9)私塾(s sh) (10)调料(tio) (11)血溅(jin) (12)瞒着(n zhe)2、词语积累不辍劳作(chu):不停地劳动(耕作)。任劳任怨(rn yu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宽厚仁慈(rn c):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为富不仁(wi f):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节衣缩食(su sh):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支撑门户(z chng):勉强维持家庭。东挪西借(nu):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聊叙(lix):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五、整体感知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第二部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感谢母亲作为分界点。 第1层(2-8)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第2层(9-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忆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整日劳碌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尽忠党和人民节衣缩食任劳任怨周济穷人反抗压迫支持革命被迫搬家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送我读书坚持劳动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二.新授:1、集体朗读第1小节,讨论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C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D 点题。2、自学课文213节,走近伟人母亲,感受伟人成长历程。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2-7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有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 (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8-12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1、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其中“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勤劳”总领全文,是叙事线索,“回忆”点明主旨。2、“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是议论句。其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3、“母亲是个好劳动”是第四段的中心句。“天不亮”,“轮到就煮一年”,“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一系列的词语表现了母亲劳务繁重,赞颂母亲勤劳,是个好劳动。4、“很自然地”写出母亲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培养“我”爱劳动的好习惯。“悄悄”“一到便”表达体谅母亲、孝敬母亲之情。5、表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a用桐子榨油点灯;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c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6、本段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a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b极能任劳任怨;c性格和蔼;d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e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7、“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这一层的小结。8、“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反映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阶级觉悟的提高。9、母亲对“我”的影响:“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逼得”、“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写出送子读书的背景和艰辛,这反映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10、从“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母亲是同情革命的。再次表现母亲热爱劳动的本色。1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表现了母亲对党的困难的体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竟”表达无尽的遗憾。1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既是这一层的小结,也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文章自然地转入下文的议论和抒情。3、学习第十四、十五节。归纳层意: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思考这两小节与上文叙事之间的关系。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4、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 体验真情 感受伟大(1)、开头一句有何表达作用?(2)、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这段热烈慷慨、明朗坚决,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4)、“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创造着中国历史,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5、总结全文选材: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语言: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6、总结中心思想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6、小巷深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2、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二、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揶y揄y:(书面语)嘲笑。蹒pn跚sh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憧chng憬jng:醒悟。向往。炫xun耀:夸耀。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荤h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落寞:寂寞,冷落。哽gng咽y: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造孽ni:方言,可怜。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4).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6).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7、8)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15、25、26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小结: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课时一、品味课文(一)、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二)、总结课文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四)、阅读文章第28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辛劳、坚忍、坚强)。 2.你觉得母亲在憧憬什么,等待什么?(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有出息的那一天,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体会自己一片爱心的那一天。) 3.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二、感悟课文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_,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1、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学生们按句式发言2、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3、小结: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三、布置作业: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课后练习 7、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及重点1、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但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爱”,爱生命、爱人、爱学习、爱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板书题目及作者)二、解题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2.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明确:莎利文老师。3.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例如:她“给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再如“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通过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爱”的莎利文老师是从生活中和比喻的方式中教导致认识爱的。“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4.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5.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明确: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6.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7.最后,我们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8.结束语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海伦凯勒的热爱学习中感悟到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学生。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布置作业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海伦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并把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字数300字左右。板书设计我的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深沉的爱8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一)、背景说明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二)、解释词语,并注音:邓稼ji先元勋xn至死不懈xi鞠j躬尽瘁cu选聘pn无垠yng殷红yn词:见课文。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三、分析理解: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二、整体感知: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三、研读欣赏: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五、总结课文:(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二)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9、春朱自清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巢应和酝酿晕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至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至节歌颂春天。(第三段)3、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薄:bo薄饼;b浅薄;b薄荷;晕:yn晕车;yn头晕;散:sn散漫;sn散会;混:hn混合;hn混水摸鱼;撩:lio撩拨;lio撩起lio嘹亮、lio缭乱4、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抖擞:振作,振奋。四、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五、研读与赏析:(一)盼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分析理解课文:(二)绘春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三)赞春-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四、写作特点: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五、作业: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板书设计: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10、济南的冬天老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共同欣赏几幅风景图片,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吗?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1、导语: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起伏,连绵不断,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老舍先生对济南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济南的冬天就是他其中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一生约计800万字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2)、本文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 二、整体感知:1生字辨识:济(j)南 奇迹(j) 伦敦(dn) 暖和(hu) 着(zhu)落 髻(j) 看(kn)护 镶(xing) 宽敞(chng) 水藻(zo)贮(zh)蓄 2重点词语注释:响晴晴朗无云。响亮这里指天气晴朗、燥热。温晴温和晴朗。安适安静而舒适。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贮蓄存放、储藏。澄清清澈明亮。空灵清净透明。三、文章脉络: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作者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25),分写济南的山和水。先写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2);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3);城外远山如诗如画(4)。再写水: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5)。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接着铺展了幅幅淡雅的山水画。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何等恬静,何等明媚,对济南的地理环境,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更令人称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啊!第三幅是空灵水晶图。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作者的手法也实在是巧妙,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便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但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地成了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样,作者就从水写到天,以至概括了整个济南,与首段相响应。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生字词二、新授:齐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 问题研讨: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明确(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2试分析本文如何运衬托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明确:本文开篇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出“暖和安适”,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衬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舒适的气氛。3这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全文充满诗情画意,反复诵读后,不免让人产生遐想:那是怎样的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呀!总该要亲眼看看才心满意足。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是分不开的。你感受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1)作者从纷繁的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