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1、 代词:之、其2、副词:且、乃、遂 (用于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有时也修饰整个句子)3、介词:于、以、为、因 (主要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4、连词:而、则、虽、然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5、助词:夫、也、乎、者、所、焉 (助词是附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 或后面,表不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里,那里”“这些、那些”。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王闻之。(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七年级下 论语八则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扁鹊见蔡桓公 故使人问之。 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七年级上枭逢鸠 犹恶子之声。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七年级下扁鹊见蔡桓公 君之病在肠胃。(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七年级上(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 齐之习辞者也。蜀鄙二僧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年级下扁鹊见蔡桓公司命之所属。(四)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七年级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例:七年级上枭逢鸠 子将安之? 蜀鄙二僧 吾欲之南海,何如? 二、 其 1.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而过。(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这些”“那些”之类的词。例:七年级下 塞翁失马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 黄生借书说 其切如是。(那种)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用作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反问、测度、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 3、用作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译为“还是”。 例:三、且1、 用作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2、用作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四、乃 1用作副词 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用作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才”。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3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五、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依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表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于” (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2.、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译为“并且,而且,又,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2)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九年级下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六、为1、用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为具言所闻。 (2)表动、行为的替代。译“替”“给”。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等到”。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了”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 (6)表被动关系,读阳平声,译“被”。例:八年级下满井游记山峦为睛雪所洗。 2、用作动词 (1)译为“认为”“成为”“作为”。例:八年级下小石潭记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2)表判断,译“是”。 例:七年级上两小儿辨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用作语语气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反问,译“呢”。七、于 1、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与,跟,同”。 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 2.、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从”“在之中”。 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九年级下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介词。表示原因,译为“由于”。 例:九年级上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表被动,译为“被”。 例: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胜过”。例:九年级上 孟子二章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八、因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凭借”、“依靠” “根据”、“依照”。“通过,经过”例: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 九、而1、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并且”,有时可不译。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于是”“接着”、“就”,有时可不译。例:七年级下 论语十则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但是”“然而”、“可是”、“却”。例:七年级下 论语十则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九年级上 孟子二章 环而攻之而不胜。 岳阳楼记 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作助词,附在表时间性词语后面,凑足音节,可不译。例:九年级上岳阳楼记 已而夕阳在山。十、则1、用作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那么”“便”或不译。 例:八年级上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年级上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4)表并列关系,译“就”或不译。2、表示判断 。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一、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十二、然 1、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2、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3、助词,分两种情况: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三、者用作助词,用法如下: 1、附加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短语,代人或事物,译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面”“ 的地方”例:七年级下 论语八则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4、和“也”连用,也单独使用构成判断句式,相当于“是”。例:八年级上爱莲说牡丹,花式之富贵者也。 5、附加在形容词后,起描写作用。译“的样子”。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例:八年级上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十四、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是”,可不译。例: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可不译。例: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例:九年级上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十五、焉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或不译。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作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 (2)人称代词,译“他,它”。例: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十六、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了)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七、乎 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九年级上 公输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九年级上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八、所 1、用作助词(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2) “所”和“以”连用。 A “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九年级上出师表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 “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九年级上(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 2、用作疑问代词,译“什么”。3、用作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肿瘤精准医疗临床实践中的数据挖掘与应用研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细分领域市场细分与竞争格局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态加密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中的可行性探讨报告
- 2025年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康复中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趋势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报告
- 2026届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Python二级考试冲刺押题卷 知识点深度讲解与应用
- 辽宁省抚顺市一中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图形推理模拟试卷 解题技巧专项训练
- 2025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冲刺押题试卷 财务管理专项训练
- JJF 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 GB/T 6663.1-2007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蒸汽发生器设计、制造技术要求
- 全套课件-水利工程管理信息技术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阿房宫赋》全篇覆盖理解性默写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