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崛起 西方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本土竞争.doc_第1页
中企崛起 西方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本土竞争.doc_第2页
中企崛起 西方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本土竞争.doc_第3页
中企崛起 西方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本土竞争.doc_第4页
中企崛起 西方企业调整战略应对本土竞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FTO北京时间3月12日晚间消息,在向印度尼西亚国有铁矿路供应机车近60年,美国在2012年开始面临着一系列将对其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的主导地位造成影响的威胁。据了解,印度尼西亚铁路运营商PT Kereta Api需要100个机车来缓解铁路拥挤的压力,而来自中国企业承诺将以更低的价格向其供应这些机车。通用电气东盟的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迪恩表示,通用电气赢得了规模达2.5亿的合约,部分原因是得益于其与印度尼西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但与中国企业相比,获得的合约规模已经不相上下。斯图尔特-迪恩表示:“当一个铁路运营商购买5个或6个机车时,没有人会在意,但当其购买100个引擎时,每个人都希望来分一杯羹。”竞争对手的突然崛起使得通用电气已经开始考虑调整其在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业务战略。斯图尔特-迪恩表示:“在过去,我们采用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并向其在全球出售。但如今,我们需要与本土竞争对手抗衡,我们需要对战略进行微调。”在路上,总体向好,问题难免。量化宽松政策的过度使用似乎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很多市场人士开始担忧:全球流动性泛滥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一场极为危险的游戏。不过,每轮经济周期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复苏苗头出现后,倘使其间的问题能逐渐化解,那最后出现的将是“阳光和灿烂”。复苏,在路上随着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重新站上14000点并改写历史新高、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成本大幅回落、中国经济成功避免了“硬着陆”,可以肯定的是,在经历了过去五年多痛苦的煎熬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在复苏的漫漫长路上启程。 然而,在多数国家财政政策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全球央行却成为了孤单的、苦苦支撑经济复苏的“大力士”。而在使出全身解数刺激经济的同时,宽松货币政策也悄悄埋下了隐患。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条“复苏之路”注定坎坷。在阴晴不定、经济数据反反复复的环境下,全球经济是在等待拨云见日,抑或是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危机? 全球复苏图景 IMF今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2013年的全球复苏图景:随着抑制全球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消退,全球增长将加快。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达3.5%,高于2012年的3.2%,但比该组织去年10月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IMF预计美国今年将增长2%,明年增长3%;在欧元区,尽管尾部风险已降低,外围国家主权融资状况改善,但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仍将收缩0.2%。同时,IMF预计新兴市场今年将增长5.5%,中国今年仍将维持8.2%的高速增长。 截至2013年3月初,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公布的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制造业复苏状况并不乐观:虽然美国制造业持续复苏,但多数经济体的制造业仍处于收缩。 制造业是本轮美国经济复苏中的亮点,2月美国制造业PMI连续第3个月扩张。但欧洲仍然是不景气的重灾区,不仅核心国与外围国的制造业状况分化,而且德法之间也出现类似分化。英国制造业PMI大幅下滑,制造业从扩张转为收缩,下滑幅度创下8个月以来最大。荷兰和挪威的制造业PMI小幅下跌。虽然中国的制造业理论上还处于扩张,但受春节因素影响,中国2月PMI跌至50.1 离收缩只有一步之遥。 美国:全面复苏 减支冲击 2013年以来“欣欣向荣”。标普500指数一路攀升至200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2000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道琼斯指数更是创出历史新高, 美国制造业形势也是一片大好。制造业PMI是衡量美国制造业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美国供应管理协会3月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月美国制造业PMI为54.2,高于前月的53.1,升至2011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另一个显著的复苏迹象是楼市,这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之一。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的S&P/Case-Shiller 20座大城市房价同比大涨6.8%,创下自2006年7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今年1月新屋销售环比激增15.6%,达到43.7万套,升至四年半最高水平。 大部分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大幅回升取决于房屋市场的复苏情况。2012年起美国楼市就已开始好转,住房价格和销量均上升,止赎案减少且可用存量也下降,2013年美国房市复苏料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2月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69.6,远超预期,显示出“财政悬崖”不确定性导致的冲击效应已经有所减弱。 不过,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前景,美联储主席则持谨慎乐观态度,他在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表半年度证词时称经济“持续地适度扩张,尽管步伐并不均匀”,预计”今年增长将再次加快”。 与此同时,美国就业市场也出现改善。美国劳工部3月8日公布的美国2月非农就业增加23.6万人,大幅高于预期的增加16.5万人。2月失业率也从7.9%降至7.7%,创下2008年12月以来的新低,而预期为7.9%。 不过,美国经济复苏将难免受到3月1日启动的850亿自动减支影响。 根据自动减支机制要求,美国将在九年内削减支出1.2万亿美元。由于2012财年还剩7个月,这意味着7个月内就将减少支出850亿美元,占美国联邦年度预算3.55万亿美元的2.4%。IMF此前警告可能会因此下调美国与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不过,市场表现显示,总体乐观的经济数据抵消了自动减支带来的不利影响,投资者信心并未受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3月1日收盘时涨至14397.07点,再次改写历史收盘新高点位。 欧洲:内部分化 紧缩难题 与复苏势头明显的美国相比,欧洲的经济前景要黯淡得多。 2007年到2010年左右,欧洲经济的遭遇与美国相差无几: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历了一段严重的下滑期,随后开始回升。然而,2011年至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洲经济开始与美国脱轨。 欧元区今年恐怕将无法重返增长,而复苏被延后的原因在于:企业和家庭信贷条件紧张,失业率高企以及投资冻结。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冬季经济预测报告称,2013年欧元区经济将出现0.3%的负增长,欧盟经济将增长0.1%;2014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4%。欧盟最新经济预测数据意味着在欧债危机和紧缩财政政策影响下,欧元区经济今年仍会继续陷入衰退,欧盟经济也将会濒临衰退的边缘。 同时,经济持续低迷将进一步恶化失业状况。欧盟和欧元区失业率在2013年预计会分别上升到11.1%和12.1%。 从PMI数据来看,欧洲多数国家的经济仍在萎缩。继1月欧元区制造业PMI升至11个月高点以后,2月欧元区制造业PMI终值继续保持稳定,读数不变,为47.9。这意味着欧元区商业条件已经连续第19个月出现恶化。 不过,Markit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 威廉姆森认为,虽然欧元区制造业部门很可能在今年一季度再次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导致GDP规模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但下滑速度相对于去年大部分时间已经出现了缓解。 问题是,欧元区内部的制造业扩张趋势出现严重的分化:出口订单的复苏和国内需求弹性已经大幅支持了德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但国内需求的恶化却继续影响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 爱尔兰仍然是制造业PMI读数最高的欧元区国家,为51.5,连续12个月维持在枯荣线50以上。德国制造业PMI读数为50.3,有轻微的扩张趋势,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收缩。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的制造业仍然处于收缩,PMI读数分别为45.8、43.9、46.8和43.0。值得警惕的是,法国和希腊的制造业读数在欧元区中垫底。 中国:复苏确认 但不稳定 去年,对于中国经济将遭受“硬着陆”的猜测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那些对中国经济复苏过分乐观的人们也开始接受现实。 2013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但仍连续数月处于荣枯分水岭上方,意味着中国经济仍在复苏途中,但仍然不稳定,且力度有待进一步确认。 中国研究信心指数巨幅回落至39.4。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周期型复苏,这是受益于宽松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去库存化结束和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他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2%,去年为7.8%;但调控力度的加大仍是风险。酝酿中的新危机?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兴起的关键力量是全球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次危机后,在低增长和高失业的大背景下,全球央行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范式”:竭尽全力致力于确保经济复苏,而不再是恪守抗击通胀的传统教义。为了重塑市场信心并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日本、英国和欧洲央行都已将利率下调至接近零水平,并向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过去几年中共推出规模约2.5万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在其双重使命下更侧重于“促就业”。接替特里谢执掌欧洲央行的德拉吉也是如此。如今,无论是即将从金恩手中接任英国央行总裁的卡尼,还是很快将接替白川方明担任日本央行行长的黑田东彦,都似乎符合这样的模式。 然而,缓解危机的同时是否又为新一轮危机埋下了隐患? 货币战争隐忧 日本最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犹如打开了全球新一轮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潘多拉魔盒。尽管二十国集团国家已经承诺不会发动“货币战争”,但全球市场依旧嗅到了挥之不去的硝烟。 黑田东彦本周一表示:“不可否认,宽松政策的实施将会有削弱的作用;但日本央行宽松政策的目的并不全是要削弱日元。”日本财务省财务官中尾武彦也表示:“近期日元疲软归因于全球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的目标为抗击通缩,贬值应是可允许的。” 不认同“货币战争”一说的一方认为,货币贬值更多是量化宽松政策的附带结果,而非有意为之。 但无论是有意为之也好,或是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也罢,货币贬值终究是结果。将其称之为“竞争性”贬值还是其他,只是给意图贴上不同标签而已。 全球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可能会导致各国竞相贬值,这也是最近G20峰会的一个议题。G20成员国已承诺不会发动货币战争,但没有一个国家表现出要收缩货币刺激的迹象,而这些货币刺激已经导致大量现金涌入全球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担忧的是,他们将为这种激进的货币宽松埋单:发达国家溢出的逐利资金将涌入新兴市场寻求更高收益,这将导致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进而削弱出口竞争力,或者政府将被迫降息或干预汇市。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央行副行长3月1日表示,对于目前的全球“货币战”,中国央行已经做好了应对措施,无论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其他机制的安排方面,都会充分考虑到国外主要央行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现实。 发达经济体的QE和新兴市场的“被”QE,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一场极为危险的游戏。 新一轮泡沫袭来? 德国央行前行长、瑞银集团董事长阿克赛尔 韦伯在今年1月的论坛上表示:“我很担忧的是,中央银行被视为唯一的行动者,我们需要预期管理: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央行可以买来时间,让金融系统有序地去杠杆化,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韦伯警告称:“我们已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在私人部门已经过度杠杆化、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我们却在用更多杠杆,把问题当作解药来解决问题,这只是在买时间,因为我们正在用下一代的未来换取我们的现在。这是不可持续的。”他表示,央行的宽松政策对于应对20092010年的危机是有必要的,但未来央行必须回答的一个更大问题是:如何有序退出来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增长环境? 一贯持悲观态度的“末日博士”鲁比尼最近却难得放出了看多言论,他认为至少在短期内金融资产仍将保持牛市。鲁比尼说:“QE带来的风险并不是商品的通胀,也不是债券市场的崩溃,因为美联储,即使退出也应该慢慢地退出。如果联储不想引发通货膨胀,那么退出的速度就不会太快。” 但他不认为当前美联储的宽松实验会有好结果。他认为,虽然短期内市场会出现牛市,但长期来看必将崩盘:“真正的风险是像20032006年那样,缓慢地退出,最终难逃资产泡沫。” 鲁比尼预测,接下来的资产泡沫将比“20032006年的更大”。20032006年期间,虽然房地产和相关金融资产大量过剩,但美联储同时却通过不断的稳步加息来收回流动性,即便如此,依然没能避免2007年金融危机。然而,这一次美联储在退出宽松政策上却显得更加犹豫。 “末日博士”大胆预测,新的金融危机将在两三年后爆发:“正如美联储理事Jeremy Stein所说,一个新的信用泡沫正在开始形成。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比从前更糟糕的泡沫,并最终导致另一个金融危机。如果我们继续这些政策,形势必然会恶化。我们正在将金融杠杆越升越高,终将导致崩溃。不是今年,也不是明年,而是两三年后。”編者按 在全球范圍內刮起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松的政策風後,全球經濟終於展露出見底回升之勢。當前,不論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地美國還是曾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再到平穩增長的中國,都或多或少地展露復蘇的痕跡;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市場都顯示出增長的跡象,一些標志性的指標、數據,關鍵領域及重點行業的表現甚至是近年來最好或者增幅較大的, 復蘇,在路上,總體向好,問題難免。量化寬松政策的過度使用似乎產生瞭一定的副作用,很多市場人士開始擔憂:全球流動性泛濫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中一場極為危險的遊戲。不過,每輪經濟周期都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復蘇苗頭出現後,倘使其間的問題能逐漸化解,那最後出現的將是“陽光和燦爛”。 復蘇,在路上 隨著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重新站上14000點並改寫歷史新高、歐元區外圍國傢融資成本大幅回落、中國經濟成功避免瞭“硬著陸”,可以肯定的是,在經歷瞭過去五年多痛苦的煎熬後,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在復蘇的漫漫長路上啟程。 然而,在多數國傢財政政策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全球央行卻成為瞭孤單的、苦苦支撐經濟復蘇的“大力士”。而在使出全身解數刺激經濟的同時,寬松貨幣政策也悄悄埋下瞭隱患。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這條“復蘇之路”註定坎坷。在金融市場 陰晴不定、經濟數據反反復復的環境下,全球經濟是在等待撥雲見日,抑或是正在醞釀一場新的危機? 全球復蘇圖景 IMF今年1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為我們勾勒出瞭一幅2013年的全球復蘇圖景:隨著抑制全球經濟活動的因素逐漸消退,全球增長將加快。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將達3.5%,高於2012年的3.2%,但比該組織去年10月的預測低0.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IMF預計美國今年將增長2%,明年增長3%;在歐元區,盡管尾部風險已降低,外圍國傢主權融資狀況改善,但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仍將收縮0.2%。同時,IMF預計新興市場今年將增長5.5%,中國今年仍將維持8.2%的高速增長。 截至2013年3月初,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公佈的2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制造業復蘇狀況並不樂觀:雖然美國制造業持續復蘇,但多數經濟體的制造業仍處於收縮。 制造業是本輪美國經濟復蘇中的亮點,2月美國制造業PMI連續第3個月擴張。但歐洲仍然是不景氣的重災區,不僅核心國與外圍國的制造業狀況分化,而且德法之間也出現類似分化。英國制造業PMI大幅下滑,制造業從擴張轉為收縮,下滑幅度創下8個月以來最大。荷蘭和挪威的制造業PMI小幅下跌。雖然中國的制造業理論上還處於擴張,但受春節因素影響,中國2月PMI跌至50.1 離收縮隻有一步之遙。 美國:全面復蘇 減支沖擊 2013年以來美國股票市場“欣欣向榮”。標普500指數一路攀升至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納斯達克指數達到瞭2000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道瓊斯指數更是創出歷史新高, 美國制造業形勢也是一片大好。制造業PMI是衡量美國制造業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美國供應管理協會3月1日公佈的報告顯示,2月美國制造業PMI為54.2,高於前月的53.1,升至2011年6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另一個顯著的復蘇跡象是樓市,這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去年12月的S&P/Case-Shiller 20座大城市房價同比大漲6.8%,創下自2006年7月以來的最大漲幅。今年1月新屋銷售環比激增15.6%,達到43.7萬套,升至四年半最高水平。 大部分分析師認為,美國經濟能否持續大幅回升取決於房屋市場的復蘇情況。2012年起美國樓市就已開始好轉,住房價格和銷量均上升,止贖案減少且可用存量也下降,2013年美國房市復蘇料將進一步增強。 此外,2月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69.6,遠超預期,顯示出“財政懸崖”不確定性導致的沖擊效應已經有所減弱。 不過,對於美國經濟復蘇前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則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在參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發表半年度證詞時稱經濟“持續地適度擴張,盡管步伐並不均勻”,預計“今年增長將再次加快”。 與此同時,美國就業市場也出現改善。美國勞工部3月8日公佈的美國2月非農就業增加23.6萬人,大幅高於預期的增加16.5萬人。2月失業率也從7.9%降至7.7%,創下2008年12月以來的新低,而預期為7.9%。 不過,美國經濟復蘇將難免受到3月1日啟動的850億美元自動減支影響。 根據自動減支機制要求,美國將在九年內削減支出1.2萬億美元。由於2012財年還剩7個月,這意味著7個月內就將減少支出850億美元,占美國聯邦年度預算3.55萬億美元的2.4%。IMF此前警告可能會因此下調美國與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 不過,市場表現顯示,總體樂觀的經濟數據抵消瞭自動減支帶來的不利影響,投資者信心並未受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月1日收盤時漲至14397.07點,再次改寫歷史收盤新高點位。 歐洲:內部分化 緊縮難題 與復蘇勢頭明顯的美國相比,歐洲的經濟前景要黯淡得多。 2007年到2010年左右,歐洲經濟的遭遇與美國相差無幾: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經歷瞭一段嚴重的下滑期,隨後開始回升。然而,2011年至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讓歐洲經濟開始與美國脫軌。 歐元區今年恐怕將無法重返增長,而復蘇被延後的原因在於:企業和傢庭信貸條件緊張,失業率高企以及投資凍結。 歐盟委員會日前發佈冬季經濟預測報告稱,2013年歐元區經濟將出現0.3%的負增長,歐盟經濟將增長0.1%;2014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將分別增長1.6%和1.4%。歐盟最新經濟預測數據意味著在歐債危機和緊縮財政政策影響下,歐元區經濟今年仍會繼續陷入衰退,歐盟經濟也將會瀕臨衰退的邊緣。 同時,經濟持續低迷將進一步惡化失業狀況。歐盟和歐元區失業率在2013年預計會分別上升到11.1%和12.1%。 從PMI數據來看,歐洲多數國傢的經濟仍在萎縮。繼1月歐元區制造業PMI升至11個月高點以後,2月歐元區制造業PMI終值繼續保持穩定,讀數不變,為47.9。這意味著歐元區商業條件已經連續第19個月出現惡化。 不過,Markit首席經濟學傢克裡斯 威廉姆森認為,雖然歐元區制造業部門很可能在今年一季度再次拖累歐元區經濟增長,導致GDP規模連續四個季度出現下滑,但下滑速度相對於去年大部分時間已經出現瞭緩解。 問題是,歐元區內部的制造業擴張趨勢出現嚴重的分化:出口訂單的復蘇和國內需求彈性已經大幅支持瞭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長,但國內需求的惡化卻繼續影響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經濟。 愛爾蘭仍然是制造業PMI讀數最高的歐元區國傢,為51.5,連續12個月維持在枯榮線50以上。德國制造業PMI讀數為50.3,有輕微的擴張趨勢,結束瞭連續11個月的收縮。但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希臘的制造業仍然處於收縮,PMI讀數分別為45.8、43.9、46.8和43.0。值得警惕的是,法國和希臘的制造業讀數在歐元區中墊底。 中國:復蘇確認 但不穩定 去年,對於中國經濟將遭受“硬著陸”的猜測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但那些對中國經濟復蘇過分樂觀的人們也開始接受現實。 2013年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出現回落。但仍連續數月處於榮枯分水嶺上方,意味著中國經濟仍在復蘇途中,但仍然不穩定,且力度有待進一步確認。 摩根大通中國研究信心指數巨幅回落至39.4。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傢朱海斌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周期型復蘇,這是受益於寬松政策的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復蘇、去庫存化結束和全球經濟溫和復蘇。他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8.2%,去年為7.8%;但調控力度的加大仍是風險。 醞釀中的新危機?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支撐本輪全球金融市場興起的關鍵力量是全球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本次危機後,在低增長和高失業的大背景下,全球央行儼然已經進入瞭一個“新范式”:竭盡全力致力於確保經濟復蘇,而不再是恪守抗擊通脹的傳統教義。 為瞭重塑市場信心並刺激經濟復蘇,美聯儲、日本、英國和歐洲央行都已將利率下調至接近零水平,並向銀行系統註入巨額資金。 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過去幾年中共推出規模約2.5萬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以刺激就業和經濟增長,在其雙重使命下更側重於“促就業”。接替特裡謝執掌歐洲央行的德拉吉也是如此。如今,無論是即將從金恩手中接任英國央行總裁的卡尼,還是很快將接替白川方明擔任日本央行行長的黑田東彥,都似乎符合這樣的模式。 然而,緩解危機的同時是否又為新一輪危機埋下瞭隱患? 貨幣戰爭隱憂 日本最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猶如打開瞭全球新一輪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潘多拉魔盒。盡管二十國集團國傢已經承諾不會發動“貨幣戰爭”,但全球市場依舊嗅到瞭揮之不去的硝煙。 黑田東彥本周一表示:“不可否認,寬松政策的實施將會有削弱日元的作用;但日本央行寬松政策的目的並不全是要削弱日元。”日本財務省財務官中尾武彥也表示:“近期日元疲軟歸因於全球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的目標為抗擊通縮,匯率貶值應是可允許的。” 不認同“貨幣戰爭”一說的一方認為,貨幣貶值更多是量化寬松政策的附帶結果,而非有意為之。 但無論是有意為之也好,或是貨幣政策的副作用也罷,貨幣貶值終究是結果。將其稱之為“競爭性”貶值還是其他,隻是給意圖貼上不同標簽而已。 全球主要央行的“量化寬松”可能會導致各國競相貶值,這也是最近G20峰會的一個議題。G20成員國已承諾不會發動貨幣戰爭,但沒有一個國傢表現出要收縮貨幣刺激的跡象,而這些貨幣刺激已經導致大量現金湧入全球市場。 新興市場國傢擔憂的是,他們將為這種激進的貨幣寬松埋單:發達國傢溢出的逐利資金將湧入新興市場尋求更高收益,這將導致這些國傢匯率升值進而削弱出口競爭力,或者政府將被迫降息或幹預匯市。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3月1日表示,對於目前的全球“貨幣戰”,中國央行已經做好瞭應對措施,無論是中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