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学内容:梦圆飞天教材分析: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全文描述了“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等激动人心的场面,其中“发射”和“问候”这两个场面是全文的重点,是教学中要深入研读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1、查阅神舟五号飞天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航天航空的图片、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初知课文大意,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知道课文描述了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哪几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神州五号、六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学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激动、骄傲的心情。(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二、初读课文。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在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自读效果。(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2)出示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名读,相机纠正学生读错的音,齐读。载(zi zi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的心弦绷(bng bng)得紧紧的大漠震颤(zhn chn)向在太空中工作同行(xng hang)们问好!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cho zho)终于成真了!3、指名按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通读顺句子,并随文交流个别词语的意思,如朝夕相处、待命出征、蕴含、直指苍穹、浩瀚、澎湃等词语的意思。4、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2)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课件: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3)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最后一段。三、再读课文。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画面。2、初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送行发射问候描述(太空景色)四、指导写字。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乳”、“划”,注意两个字的钩的区别,一个是弯钩,一个是斜钩。2、学生描红临写。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教学内容: 梦圆飞天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二、精读感悟。(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3、交流发言(1)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2)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指名读,分角色读。(3)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4)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5)“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5、齐读第二部分。6、课堂小练笔,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假如此时你就在现场,看着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交流,评价。教学内容:5 梦圆飞天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带给国人的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第三部分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指名读、齐读。4、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交流自己知道的太空知识。3)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探索的热情。5、齐读第三部分。二、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读出自豪感。体会“终于”,体会今朝的成功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三、总结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2、补充习题一、二、四。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教学内容: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共8个自然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在本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查阅相关的火星资料及图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火星”,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相信火星是我们人类最为熟知的星星之一,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指名交流。2、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你们对探索宇宙奥秘的那股热情。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火星有关的一篇课文,相信你读了以后,会更燃起你对宇宙的研究兴趣。板书完整课题。指名读,齐读。解释破折号的作用。什么是“孪生兄弟“?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让你想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本课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区分“熔”和“溶”,根据偏旁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并分别组词。“挟”,注意读音,理解字义,并给其组词。(2)在书本上描红,教师相机指导。(3)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读,齐读,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词语的意思。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相机正音,指导读通句子。5、交流各个自然段的意思。三、再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火星的哪些知识?师相机板书:相似有水和生命水的来源不同留不住水找不到生命?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教学内容:7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能认识火星,了解火星,知道为什么要把火星说成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情。3、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地球和火星的图片,认识它们吗?这颗是地球,这颗是火星。我们把这两颗星球称作是孪生兄弟。二、学习第一段。1、过渡:那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究竟哪里长得像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像在哪里?(板书:相同之处)(学生交流,并出示:)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2、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一下子听清他俩的相同之处。(1)自己试着读一读。(2)指名读、齐读。3、同学们,你们瞧,这段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这叫什么?知道吗?(排比)。从这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4、难怪(引读)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三)、学习第25自然段1、随着探索的不断迈进,科学家果真发现这兄弟俩除了长得像,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你知道吗?(指名回答)你从哪知道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马上就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上水的来源?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大声读一读。2、交流,出示句子(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3、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读出他们有相同处?谁来读读,让我们听明白。(指名读、齐读)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知道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水的来源。(板书)4、地球上有水,这已经毋庸置疑,但火星上曾经有水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出示:(1)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2)、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能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5、你说的真形象!都是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为什么一句中用推测,一句中用推断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我们来推敲一下。推测什么意思?(推测:根据事实想象。)这里由什么想象出什么?(由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想到火星可能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推断”又是什么意思?(推断: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再读读这段话,这里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由干涸的河床和岩石钻孔分析推测并且断定火星上曾经有水。)6、看,这篇文章用词多准确呀,正是有了照片资料和数据分析等科学证据,科学家们才能从推测走向推断。7、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用词相当准确,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哪儿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可能”?(这就是科学,它的用词一定是准确、严谨的, 没有证据进行充足的证明时,就不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述。)8、科学是最严谨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9、那火星和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有几种推测?(两种)第一种: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34)谁来读读。指名读第二种情况是怎样的?谁来读读。(5)10、请同学们再次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水的来历讲清楚。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11、指名说(出示:陨石彗星(含水) 碰撞(家常便饭)火山爆发 矿物(含水) 蒸气、雨水湖泊、海洋)12、指名说(学生讲到“家常便饭”时提问: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语来说?)13、火星与地球不仅长得像,而且连水的来源都那么一样,所以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了。(四)、学习6、7、8自然段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在创造生命的历程中,火星、地球兄弟俩原本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几乎同时诞生,也都拥有能孕育生命的水资源,所以人们称(再读课题),但后来兄弟俩命运却是截然相反。我们地球因为有水生机勃勃,而火星却一片荒芜死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问题读课文68自然段,找出原因。2、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一般用“集体大逃亡”“逃向”来形容什么的,体会说明文的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5、齐读第八自然段,板书: 新课标第一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水的来源)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教学内容:8 神奇的克隆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了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三自然段以植物的压条、嫁接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2、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感悟文本材料,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上网查阅有关克隆的图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不懂的词语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谈话:我们班上有的同学的家长的工作是和植物打交道的。在这样的季节里,也许你会看到你的爸爸妈妈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这样的方法他们叫做嫁接。(师板书)。也许你还会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他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压条”。(师板书)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给了它们一个新名词,叫做“克隆”,(师板书)齐读。2、师简介“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的英译。原意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指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神奇的克隆”。板书完整课题,齐读。那么,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相信你读过了课文就能了解个一二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 检查自读:(1)出示本课生字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指名认读,齐读。指导书写:例、薯、率,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2)出示组词练习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 )列( )署( )稼( )茵( )伺( )卒( )绣( )(3)出示词语。一模一样 繁殖后代 卓有成效 濒临灭绝 免遭厄运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相机指导,要求达到读通读顺。4、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实验成功;(3)、克隆造福人类。)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课词语。2、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教学内容:8神奇的克隆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克隆”的吗?师相机板书:什么是克隆?克隆实验成功 克隆造福人类。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上次我们说过,科普文章在叙述上最讲究的是准确和严谨。那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则神话故事谈起呢?(引起读者兴趣,能让读者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对克隆有一定的了解?2、过渡: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还不行,我们还要明确地知道科学上的克隆到底是指什么,所以作者第二自然段马上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3、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齐读相关句子,教师介绍:像这样说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的说明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下定义。板书:下定义。句中常常出现“就是”或“就叫”这样的词语。4、学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了,既然克隆也是一种繁殖后代的方式,那为什么要说它是神奇的呢?读读这一段,高等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的繁殖方式是怎样的?(你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词吗?“一般”,也就是有性繁殖是一般的,常见的,而无性繁殖就是特殊的,不常见的,那当然是非常神奇的。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三、四自然段。1、过渡: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克隆下了定义,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不过这还不够,作者还找出自然界中的“克隆”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克隆。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3、交流。(1)从植物、低等生物两个方面来介绍。(2)归纳说明方法: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举例子:比如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4、齐读这两段。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中“克隆”的例子?指名交流。四、学习第五段。过渡: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本领先天具备,但是高等动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克隆相对更难,科学家们几经研究才有所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1、指读每自然段。2、听完这一段的叙述后,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五、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1、既然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那么克隆到底能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你能找到吗?(指名回答)2、自由阅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或有自己的看法,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师生共同交流探讨。4、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事例。5、展望前景课文中只列举出了现在已知的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关于克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魅力是诱人的,它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引读第9自然段。6、齐读6至9自然段。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交流归纳。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再分说:可以可以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总分总六、总结全文。1、学生朗读全文。2、指板书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七、作业1、补充习题2、小练笔:假如我能克隆板书设计: 8、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殖 下定义 植物 低等生物 举例子 克隆实验成功 高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可以也可以还可以 总分总教学内容:习作2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2、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获得拔河比赛的体验。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2、学生交流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拔河比赛写成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拔河。这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打缺点1、学生自读拔河的内容,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缺点。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交流。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4、学生再次回忆拔河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1)学生读第五段,说说小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老师的修改意见,还要加些什么内容?(2)如果你是一个摄像师,你一开始用的是远镜头,看到的是整个画面:两边的同学个个涨红了脸,弓着身子,紧紧地拉住绳子,绳子在双方同学的用力下,绷成了一条直线。就如文章中写到的(引读)。如果你把镜头推进,在你的镜头 里出现了哪几个表现突出的人物呢?(3)学生回忆拔河过程,交流哪几个同学的表现最突出,是怎么表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说一说。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四、学生修改,誊写作文。1、学生认真修改作文。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教学内容:练习2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项训练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3、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4、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5、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重点:本次的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回忆以前学过的表示“看”的词语和表示仪态的四字词语。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学过程:一、练习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1、导入。汉语词语相当丰富,有时同样的或者相近的意思,往往可以有很多的词语供选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2、学习书中实例,感悟词语感情色彩差异。(1)出示练习中的例子,问:小丽的爸爸给小丽怎样的建议?你怎样看待小丽爸爸的建议?(“紧盯”比“看”更显专注。)(2) 爸爸还说:同是“看”这个意思,还有很多词语可供我们选用。你能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与“看”有关吗?(瞅、瞪、瞥、瞧、视、望、睹、观、观察、浏览、收看、俯视、仰视、远眺(3)、其实,尽管这些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却不能乱用。教师示例: 、她瞅了我一眼。 、她瞪了我一眼。 、她瞥了我一眼。三句话仅一字之差,你从中可以分别读出什么?生说。(4)教师小结:这些词语因为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所以不能乱用。另外,在表示“看”的这么多词语中,它们也有意思上的差异,有时也有固定的场合、固定的搭配。请同学们看看练习中的选择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填空。填空后朗读,适时引导理解这些词语。3、重点指导“瞻仰”一词。我们登上中山陵,(瞻仰)了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和陵寝。(1)、“瞻仰”是什么意思?(2)、这儿为什么要用“瞻仰”这个词?(3)、你还能用“瞻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4、有些词语中也含有与“看”意思相近的字眼,你能找出来一些吗?板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睹物思人、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远望、极目远眺教师与学生互动商讨,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二、练习题第二部分“诵读与积累”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成语,你能说出几个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神态等的成语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