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课程标准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doc_第1页
中国新课程标准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doc_第2页
中国新课程标准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doc_第3页
中国新课程标准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课程标准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 对初中历史新课改的肤浅认识 学校:南大中心校北大学校 姓名:郭桂洋 李志祥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历史教育的开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课程标准入手,了解一国的历史教育,既能够明确该国对历史教育的基本规定,又能够把握其在学科教育方面反映出的 课程构建模式。因此,历史教育改革要科学创新,改革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是一重要抓手。而吸收和借鉴他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越来越显得迫切关键词 【关键词】 初中历史 / 课程标准 / 中国教育 / 日本教育。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文化习俗与背景之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在教学方面有所不同,各有所长,通过中国与日本课程标准的比较,发掘优点,互相学习。在课程标准的目标上,在日本以近现代史为中心展开日本国的历史,让学生从世界史的视野考察与日本国相关的国际环境,培养历史的思考力,培养国民的自觉性以及主体地位生存于国际社会的素质。在中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两国课程目标的比较发现,日本的历史学习更联系实际,将日本置于国际环境中来思考日本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的联系。而中国则注重内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课程基本理念相同:都强调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都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不同: 1、旧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新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分析: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旧版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版没有此项内容。分析: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在新课改下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地把握历史。 3、旧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分析: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或集体性的发展。 4、旧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分析: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 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制定得比较详细,对学习历史知识作了具体规定。初中主要是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高中的课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同时详细的大纲会使得思维模式固定,甚至僵化,在某些仍具争议的问题上,采用最普遍的说法作为史实来学习。而日本致力于生存学习,强调综合学习,在教授现代史时,让学生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思考日本的国际环境,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培养国民的自觉性以及主体地位生存于国际社会的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多方面、多角度考察,养成公正的判断能力。虽然日本有许多右翼分子,但不可否认,在历史研究方面日本很公正。但在日本侵华这件事上,日本教科书上称之为进入,而将南京大屠杀成为南京事件。在这些方面日本的历史教学避重就轻,误导学生,使之失去公正的判断力,这点日本的做法不对。 在中国课本与实际脱轨,所以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又枯燥又无用,因而不愿学或者轻视这门学科。而日本则从近代史为中心,时间上相隔不久,而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不会觉得乏味。中国课程重中轻西,使中国史从世界史中孤立起来,日本则将日本史放入世界史中学习,这就将日本与世界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我国课程标准可以将课本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中国在教育方面仍需向国外学习经验,制定更好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阳光宁;“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2、余小明;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3、陈会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