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学科:语文 年级:八 执教人 学校: 一、教材分析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教学中要落实字词,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二、教学目标(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三、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四、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前预习无七、教学用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活动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序1:导入提示或引导吟诵你所知道的关于莲的诗文。吟诵将学生思维引入课堂从我们的积累中可以看出,对于莲的描写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什么会极尽笔力地描写莲、赞美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原因。听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板书课题、作者观看演示书写程序2作者简介讲述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听了解作者情况,程序3感知文意听学生读,将读音有误的字写于黑板上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齐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正字音,如颐y 蕃fn 淤泥y 濯zhu 清涟lin 亵玩xi 隐逸y 噫y 鲜xin读完后订正有误的字音订正,明确字音听学生朗读情况学生朗读课文齐读检测字音掌握情况听范读,把握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边听边划节奏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再朗读把握朗读时的语气和节奏巡视,答疑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通过自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点拨,学生不能解答的明确答案释疑,明确重点字词的释义,如独:唯独、只 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谓:认为 鲜:很少质疑,并相互解答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的释义教学程序教师活动活动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序4:课文研读讲述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章中找到答案了吗?明确:从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体现。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了解作者爱莲的原因讲述,引导学生讨论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些句子写出了莲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PPT显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程序5:主旨探究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并作明确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学生思考、讨论、发言了解作者并非仅仅写莲这一植物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为何要写两种植物来衬托?衬托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 “菊”为正衬,写 “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了解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2了解衬托的不同角度,了解正衬和反衬。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学生思考、讨论、发言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人?把牡丹比作什么人?把莲又比作什么人呢?明确: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芳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教学程序教师活动活动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序5:主旨探究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并作明确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明确: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学生思考、讨论、发言逐步理解文章主旨可见,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第二段中的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莲花牡丹。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程序6:课堂总结讲诉今天这堂课,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了爱莲说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作者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莲的美丽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之情,从而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了。老师也希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提升计划
- 2025年塔葬专业操作技能考核试题集及解析
- (2025年标准)购买活动板房协议书
- 2026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四中化学高二上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雇主品牌传播渠道整合-洞察及研究
- 护理不良事件安全警示
- 磁共振影像诊断技术-洞察及研究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教学计划
- 大学教师科研素养心得体会
- 市政工程劳动力计划评估
- 辽宁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 肺癌免疫治疗病例分享
- 2025年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清华大学
- 2025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2025年国考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财务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电容膜片真空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社工儿童沟通技巧课件
- 2025年甘肃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统考测试卷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