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doc_第1页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doc_第2页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doc_第3页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doc_第4页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一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几个朋友小聚,其中有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老马。酒至半酣,对面那桌过来一位年轻人敬酒,自称是“马特”的学生。“马特”倒是有点记不起来了。年轻人非常恭敬,敬过大家的酒,又特意来到“马特”面前单独敬酒。年轻人兴奋地说:“马老师啊,我是您走上教学岗位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我应该是您的大弟子了。我们那个班啊,调皮鬼特别多,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过去很多老师都头疼。您一接手教我们班,就把我们全镇住了。我们都很佩服您。”我们都齐声赞许“马特”。“马特”也露出得意之色,脸上越发红扑扑的。年轻人继续讲到:“那时候啊,我们最喜欢上您的语文课了,每天都盼着。您跟我们约定,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不捣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每堂课留下十分钟给我们讲故事。您还记得您给我们讲的什么故事吗?”“马特”一时疑惑起来,答不上。年轻人大声说:“您怎么会记不得呢?故事连播一双绣花鞋啊!说老实话,您当时给我们讲的什么语文课我都记不得了,可是您讲的那个故事我到现在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哈哈哈朋友们一阵大笑。“马特”也笑了,只是有点不太自然。那位学生是一个实在人。想想也是啊,我们自己也可以回忆一下,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东西,能记住多少呢?绝大多数都已经淡忘了,有的连影子都没有了,能让我们记住一点点印迹的老师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了。“马特”的不自然,其实是语文老师集体的尴尬我们的教学到底给了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呢?二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姓王。王老师教我们地理,不带课本,不带讲稿,只是一支粉笔、一杯茶、一张嘴。可是,我们都像着了魔似的喜欢王老师的地理课。他教的地理,每次考试,我都用不着复习,准能考到九十五分,班上其他同学的地理考试的分数也出奇的高。是什么原因让王老师的地理课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原来,王老师有一个绝招讲故事!王老师每堂地理课都会穿插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他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巧妙地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还有他“文革”串联时的见闻联系起来,常常让我们开怀大笑而又深入思考。有一次讲“黄河”。他首先问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跳进黄河洗不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中国还有一句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呀?”我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问道。王老师喝了一口水,给我们讲起了故事。有一天,红卫兵大串联的队伍来到山东省。有人大喊道:“加加油,快快走,马上就要到黄河啦!”于是,大家鼓起干劲埋头向前走。走了半天,却不见黄河的影子。有人开始抱怨:“走了这么久,怎么还是看不到黄河呢?”路人说:“嗨!你抬头看看,这不是黄河吗?”他们抬起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黄河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上,轮船好像在云朵中穿行!王老师又进一步告诉我们,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途经黄土高原时,河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时黄河里一半是水一半是沙。下游是平原地带,泥沙逐渐沉积,河床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不断地加高河堤,于是,黄河就成了“云中之河”了于是,我们记住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就记住了“黄河”。还有一次,王老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横向的铁路,告诉我们,这是陇海铁路,西起甘肃兰州,东到江苏连云港。接着,他又画了一条与之相交的纵向铁路,告诉我们,这是京广线,南起广州,直通北京。王老师在两条铁路的交会处,画了一个圈,问道:“在这两条铁路的交会点上的,是我国的哪座城市?”“郑州。”我们齐声回答。我们以为王老师接下来要讲这两条铁路,讲郑州这座城市了。可是,王老师又给我们讲起了故事。有一天,红卫兵大串联的队伍步行来到了郑州,到了郑州火车站。这是一个大站,人山人海。他们遇到了西边从兰州乘火车来的红卫兵,还遇到了南边从广州乘火车来的红卫兵。这两路红卫兵都告诉他们一个消息明天毛主席要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这是最后一次检阅要他们不要再步行了,赶紧乘火车去北京。可是他们队伍当中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家伙,不肯坐火车,说这样去不能表明他们的“忠诚”,坚持要步行去北京。他们连夜出发,可是当他们赶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已经是人去楼空,什么都没看见王老师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哈哈哈 我们都大笑起来。在笑声中,我们记住了这个“忠心耿耿”的有趣故事。以后,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就会想到郑州,一想到郑州,就会想到郑州是中国铁路的心脏,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三好的老师,不但善于讲故事,还善于创造故事。他们本身就是故事。还是我上初中时发生的一个故事。我们的学校紧靠着农田,秋天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收红薯。下课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家伙,经受不住摆在面前的诱惑,悄悄地溜到地里,用脚剔出几个红薯藏在衣兜里。有个叫胡安中的家伙运气特别不好,被农民发现了,告到了教我们语文兼班主任的王老师那里。上课了,王老师一走进课堂,就给我们朗诵了一段他即兴创作的打油诗:打了下课钟,红薯地里出了个胡安中。别人用铁叉挖,他用脚捅!王老师话音一落,教室里哄堂大笑。王老师跟我们一起大笑了一阵,就一如既往地进行他正常的教学。没有再多的批评、指责,也没有让那位同学写检查,或者接受其他什么处罚。下课以后,王老师就没再提这件事,好像全然忘了这件事似的。可是,我们却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故事。课间休息,放学的路上,我们都在饶有兴趣地朗诵着王老师的这则打油诗。直到二十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有人还兴致勃勃地朗诵起这首打油诗,笑得大家前俯后仰。可是,我们却奇怪地发现。自从有了王老师的那首打油诗之后,红薯地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胡安中”。几十年来,这则打油诗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每每想起,总忍不住发笑;更奇妙的是,每到“瓜田李下”,我就很自然地想起这首诗,想起这个“红薯地里的故事”,心中就会自然地增添出一份谨慎,一份约束的力量!四其实,讲故事是中国传统教育艺术中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记住了故事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也明白了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道理。知识、道理,大多是抽象的。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先记住了与之相关的故事,才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和道理。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孩子们来说,对于充满灵性的孩子们来说,听故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精神大餐。在那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