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doc_第1页
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doc_第2页
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doc_第3页
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doc_第4页
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一讲(上) 作者: 初中英语课程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1 / 50 发表日期: 2010-09-14 14:26:20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第1课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新课程国家级初中英语远程研修节目。在这个专题里,我们将与大家就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对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问题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专题介绍主持人: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只有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大量地进行语言实践,使英语课堂交际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理解教学活动呢?怎样去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面对这些问题,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疑问,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完整的课例,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对教学活动会形成一些感性的认识。课例介绍主持人:在观摩这节课例之前,我对这节课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邀请”展开话题,内容涉及词汇、句型和对话的学习。鉴于教学和学情的需要,这节课从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重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前讲授了Activity 2 和Activity 3 涉及到的词汇,以便于这节课集中精力去操练句型和对话;2、删去了activity 4的听力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activity 6 的听力练习形式进行了改编;3、将第二课时中的“写作”活动提前到本节课来上,目的是从笔头落实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句型的掌握情况。在目标设置上,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多元目标设置的理念,分为下边的三点:从知识目标来说:第一点,词汇方面:它是要求全体学生认读、听懂、理解下面的这些单词,那么90的学生是要求能掌握拼写的,比如说像film,film star等等的单词。知识目标的第二点是关于句型的学习。要求多数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说出并且笔头写出下边关于邀请的句型,就像Would you like do something?还有Lets do something!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能掌握前面三项就可以了。从技能目标来说:第一点,是多数学生经过操练后,能比较流利的朗读教材中的主对话内容30左右的学生是要求能脱离课本进行表演的。第二点,是全体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两个人或者多人以小组合作形式编出一段关于邀请的对话,并且在全班做一个展示交流。第三点,就是经过教师的写作指导后,多数学生能写出一篇关于“邀请”的邮件,程度较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经过教师指导下完成。从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说,也包括两点:第一点,就是用小组竞赛这么一个教学组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第二点,就是通过多种邀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操练语言的同时也体会到友好待人的交际原则。从它的过程和方法来说,主要是通过五次竞赛,用五次竞赛的方式贯穿在词汇学习、对话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这些活动中。这是从目标的角度来谈的这么几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想请老师观摩这节课。在看课的过程中,请老师们留意一下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哪些教学活动?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暂停录像的播放,针对每一个教学活动,我们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录像暂停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问题呈现给大家,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这些问题。课堂录像播放及节点设问节点1主持人: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实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节点2主持人:此活动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是否有效?节点3主持人:在word study这个教学活动中,它主要包括了几个步骤?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节点4主持人:这个活动中的对话是怎么呈现的?教师设计的poster 这个情境是否有效?节点5主持人:在listen and read这个活动中,活动的实施包括几个步骤?是否有效?节点6主持人: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指令是否明确?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怎么样?节点7主持人:这个活动分为几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是否有效?节点8主持人:整个这节课呢,设计和实施了七个教学活动,那么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手段把这七个教学活动串起来的?这样的评价是否有效?您怎么看?课后反思主持人:这节课上完以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实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节课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词汇的学习,还有一个对话的学习。在对话学习结束后,设计了poster这么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或者是多个人一组自己编一段关于“邀请”的对话。那么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我选用了第二课时的一幅广告宣传画。做法就是把整幅图都扫描到电脑里,然后再插播到课件里。最初设计完这个活动以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觉得那是自己整合了教材以后做出的最佳处理。但是三天以后回过头再看这个设计,感觉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什么呢?从视觉上看,整幅图的清晰度不够高;其次,需要读图的信息太多。比如说,像涉及到的时间、地点,还有价格等等;还有第三点,就是说,这个广告它是涉及了四个情境,但是这四个情境没有难易度的体现。这样一来,可能程度稍弱一点的学生呢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练习的资源,那他可能在活动中就会比较消极地在一边待着,他就不参与这个活动了。没有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整个活动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考虑了。基于这几个考虑,我修改了一下这个poster的设计。我采用了第二课时的广告宣传画的形式,另外设计了一幅广告宣传画。我们可以通过PPT来看一下这个广告宣传画。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宣传画提供了难、中、易三个不同的情境,比较容易的那个情境是两朵花,它需要读图的信息也不多,只需要看到一个时间和地点就可以了;那么在有三朵花的情境里,读图的信息稍微多一点,难度也稍微大一点,它涉及到的时间是Saturday和 Sunday。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去做出一个选择,我要去看这个足球赛的话就要确定一个时间,从难度上来说也稍微大了一点。最后一个情境是最难的。它读图的信息最多,不仅涉及到时间和地点,而且涉及到价格,我在这儿是设计了四朵花,表明这个情境最难。难、中、易这几个情境设计出来以后,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哪个情境最适合我,那我就选择哪个情境,那我就可以与这个活动了。从课堂的实践效果来看,这种多样化的选择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们不仅在操练中主动地去参与,在展示的时候也是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和谐,而且是非常活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活动的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再次反思这个活动的设计,我也进一步体会到,要考虑一个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不仅仅是体现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还包括活动前资源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活动形式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还包括活动以后给出的评价和反馈都很重要,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课后小结主持人:这节课我们主要观摩了一个完整的课例,在这个课例里,我们看到了七个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是否有效?欢迎老师们到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下次课我们将针对具体的活动片断请专家和我们一起来探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实效性第一课时作业:1. 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实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2. 此活动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是否有效?3. 在word study这个教学活动中,它主要包括了几个步骤?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词汇教学的有效性?4. 这个活动中的对话是怎么呈现的?教师设计的poster 这个情境是否有效?5. 在listen and read这个活动中,活动的实施包括几个步骤?是否有效?6. 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指令是否明确?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怎么样?7. 这个活动分为几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是否有效?8. 整个这节课呢,设计和实施了七个教学活动,那么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手段把这七个教学活动串起来的?这样的评价是否有效?您怎么看?。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第2课致辞及介绍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初中英语教学活动实效性的专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英语教育界两位知名的专家,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程晓堂教授。程老师:大家好!致辞及介绍 主持人:另一位是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特级教师孟雁君老师。孟老师:大家好!致辞及介绍 主持人:两位专家都是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欢迎两位专家的到来!程老师 / 孟老师:谢谢!讨论一:活动目标是否明确?主持人:前一次课我们观看了一节完整的课例,对教学活动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思考,今天我想请两位专家就具体的教学活动片段为我们做一分析,我想,通过专家的分析和引导,我们对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会有更明确的认识。首先,我们还是来观看一个教学活动的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您认为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插播录像片段1主持人:看完这个片段,感觉思路有点乱,程老师,能否请您给我们点评一下这个教学活动?它的这个活动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程老师:应该说这个活动很简单,就是在屏幕上呈现出一些表示节假日的单词。主持人:对。程老师:还有一些图片,那么一个一个说,开始有一个圣诞的音乐,然后引出圣诞节,然后他又出现其他节日的图片,最后又回到圣诞节来。主持人:对。程老师:那么让人听起来觉得这个老师到底要干什么呢?就跟陈芳老师讲的,觉得思路有点乱。实际上我们老师在呈现内容的时候,有时候他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给人感觉并不清楚。比如我们刚才讲了,他本来是把这个平安夜歌曲一放以后,引出圣诞节,我们就以为他下面要进一步去介绍圣诞节的有关背景啊。可是她又做了很多别的词汇,最后又回过头来。我估计老师是在呈现圣诞节这个词的时候,顺便把别的词再复习一下,对吧?所以又引入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她是有这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可能导致我们教学比较混乱,就是刚才你谈到的那个教学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另外内容上可能也有一些偏差,就是我们讲的属于节外生枝。主持人:同样的教学活动,我们修改后又重新上了一次,请老师们比较一下前后两段录像的差别,看看修改后的活动它的目标是否明确了?插播录像片段2主持人:程老师,我们还是想请您再点拨一下,修改后的这个片断,您感觉它的活动目标是不是突出了?是不是明确了?程老师:那修改后的这个活动仍然是要讲圣诞节,前面也是有一些词汇,然后再过渡到圣诞的内容,我感觉到这个和刚才不一样的,刚才先把圣诞提出来,然后再先扯一大堆其他的词,又回到圣诞,现在是在圣诞节介绍之前,先说其他的词汇,比如说万圣节啊,什么情人节都有,对吧?最后落到圣诞节,再引入到圣诞节当中。我觉得这个思路上可能有一点改进,她可能觉得我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熟悉的词汇,再引入圣诞节。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引入圣诞节是否一定需要用其他这些节日来引入?这个需要打一个问号。主持人:相关性问题。程老师:对!相关性。我们在以前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刚才第一个做法属于节外生枝的话,那么这个有一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孟老师:就是说我们关于引入、导入的时候,要尽量简捷,直接切入。程老师:另外,你本来要导入圣诞节,前面说一大堆情人节或者是万圣节,它就不是特别相关。这个老师的出发点,可能她希望用不同方式把今天要教的主要内容和别的节日联系结合一下。讨论二:情境设置是否合理?主持人:刚才看了两段录像,我们主要是针对活动目标的设置而言的,老师在设计活动目标的时候,就像程老师跟孟老师都谈到的,第一目标要明确;其次要简捷、直接的引入今天这个活动的具体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这一段录像主要是关于句型的操练,请大家在看的过程中也思考:这个教学活动的设置是否妥当?如果不妥,那么问题主要是存在什么方面?插播录像片段3主持人:孟老师,这个问题想请教您:这个活动它主要是操练现在进行时的这么一个问答结构,请您给我们评价一下这个活动是否有效?孟老师:这个活动大家看它的图上是姚明,那么他提出的问题是what are you doing?当学生参与的时候,他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产生困惑了,因为图上是别人,可是老师问are you?变成我自己。到底我是说姚明啊,还是说我啊。实际上我们组织教学不单单是组织课堂活动,还包括组织学生的思维。那老师的图和这个题不吻合,就把学生的思维搞乱了,没有组织起来,反而搞乱了。所以需要有一些改进。在活动的情境设置上,还是需要考虑到相关性,学生参与有一个参与的入口。他这里实际上好像给人感觉是姚明从图出来以后,好像姚明在和同学们说话。实际上不是的。因为老师把图弄在黑板上,对吧?这样应该老师问同学们:他在干什么What is Yao Ming doing?而不是What am I doing?我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讲的话,这是有问题的。程老师:就跟孟老师讲的,就搞乱了,不知道谁跟谁说话。这个在我们初中英语课堂上,老师们组织活动时经常发生的问题。问题出来以后,学生真的不知道我跟谁说什么,这样认知上是混乱的。主持人:对孟老师跟程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对这个片断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那么大家一起来看修改后的录像,看看这个修改后的活动它的情境设置是否合理了?插播录像片段4主持人:孟老师,还是请您再给我们点评一下修改后的这个活动。孟老师:修改以后,学生参与的时候他就知道让他说的是谁,因为图片是姚明,提的问题是what is he?还有一个是李宇春What is she?那学生就知道描述图片让他做什么了,他心里就清楚了。清楚以后学生也容易参与了。讨论三: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和广度是否适宜?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两段录像,都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中,老师要考虑到情境的设置是否合理,就像刚才说的,如果是姚明这么一张图片的话,如果我们用What is he doing?来提问的话,学生也会很好回答了。下面我们要看的这个活动片断,是老师制作了19张精美的幻灯片,并且利用这些图片来操练现在进行时的问答结构。请各位老师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一下学生活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插播录像片段5主持人: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来操练句型,但是活动的实效性怎么样呢?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程老师,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程老师:那么这个案例你们刚才看见了,就像陈芳老师讲的,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18幅精美的图画。主持人:19张。程老师:19张,还有一些动画,是吧?主持人:对。程老师:看上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现代媒体或者是信息资源的课例。学生也参与了,对吧?因为下面有图,每次出现一个图,有一个动作,学生就说他在干什么事。应该说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参与广度还可以,但是深度可能不一定特别理想。学生活动形式为什么会单一呢?大家都看屏幕上出现的图,简单地说What is he doing? He is speaking. He is talking. 等等。我们换了媒体换了形式,但是我们实质内容没有换,还是很机械的,就相当于过去一样,我们老师不用多媒体,我们直接拿一张图,拿一张纸,纸上有一个人在说话就完了,为什么要用图片?为什么要用媒体呢?为什么要用电脑投影仪呢?对不对?他实际上并没有利用这些比较有用的材料。学生坐在那儿,一句话一句话地说。18、19幅图要说19句话。主持人:对,19个学生说。程老师:19个学生,每次一个学生,比较单一。就参与的广度而言,虽然其他同学在听,但是他没有说啊,这个活动不是特别的理想。一节课不是不能有这种活动,但是这种活动要尽量的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都能够说话,而且说的话他不一定总是同样一句话,单一的那一句。主持人:对这个活动我们做了一些修改,请大家一起来看录像。插播录像片段6主持人:程老师,你感觉修改后的这个活动,它的实效性是不是增强了?请您给我们点评一下。程老师:修改以后,好像就是在把六个图都组合到一个平台,然后学生做pair work,然后呢两个看着屏幕一问一答。What is he doing?你就答一句。主持人:对。程老师:这个至少比刚才那个活动参与的广度就多了,至少是全班同学都在参与,都在说话,那么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是在同时说话,当然另外的学生在回答,所以这个比刚才活动参与的广度也是要多一些。另外,由于它不是老师完全控制的,比方说,同样一个画面,可以说在做不同的事情,你可以说He is talking. He is speaking.每个学生可能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假如是一个人在讲话,还可能说He is speaking on the phone!都有可能。这是给学生一个更多的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灵活性、选择性、自由度等东西体现了。会的可以多说一些,不会的可以慢慢说,这里就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有一点我没看清楚,这个时候学生做pair work是多用的是He is主持人:有多种可能,如果是一个男孩在那儿干什么事,他可以说He is有时候可能是两个人,他可能就会用They are程老师:但是有六幅图的话,怎么知道我们俩说的是那一幅图呢?主持人:老师在图片里显示了,用的是Picture One, Picture Two, Picture Three程老师:这样学生就必须这么说Picture One: What is the boy doing?你还不能单说he或者she,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图里面有两个人,这个时候还应该更明确,说成the man 或者the woman ,the boy等等这样就很清楚了。讨论四: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学生活动参与的这个问题,一个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学生活动的参与很重要,参与的广度怎么样,参与的深度怎么样,这都是咱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现在互联网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也发达了,资料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与学的渠道,但实际上在咱们教学活动中这些资源的利用情况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然后我们请教两位专家。插播录像片段7主持人:孟老师,您觉得这个活动资源利用情况怎么样?孟老师:首先这里得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要求学生练听,就用材料做听的练习,那就不应该出现字幕。如果说是要学生有声阅读,那么它可以同时出现声音,同时出现字幕,同时出现情景,那么就是视、听、说活动。我们看的那个活动不仅是出现了英文字幕,而且出现了中文字幕,这就干扰性更大了,最糟糕的是不能出现中文的东西干扰学的理解,因为这两种语言的理解是不大相同的,我们一向都主张这两个语言尽量的就不要用翻译法,实际上翻译对比的方法不大好使用。第二个问题就是,老师对这个材料利用得不太充分。因为里面信息很多,可是老师只问了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较笼统,比较泛,所以这里边的信息利用得不充分。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能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和各种材料,这些充分体现得不好。主持人:像刚才对话面里面谈到是两个孩子在问Can you do something?但是老师提的那个问题是What are they doing?像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不看听力材料,不听这个听力材料,我也能回答出来,所以资源的利用还是欠妥当。程老师:刚才孟老师讲到为什么听的时候里面要出字幕呢?有的老师也问我们,说我一边听我一边看不正好帮助我理解吗?包括我们过去在小学阶段,有时候出示图片,图片上面是图,下面是文字。我们主张你只出现图不出现文字。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看的话,他做对了,但是你不知道他是读懂的还是听懂的。另外也分散,如果听再加上视觉就干扰了,他会看字就不听了。孟老师:有一个现象我们可以说明问题,比如现在很多电影都加文字,加字幕,加字幕当然是为了各种其他的需求,但是人们的听力就丧失了,他不去听了,他去看底下字幕了,很多人都反应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资源的利用还是要尽量合理化,到底是练什么?练哪个技能?练什么技能就要突出什么。讨论五:评价和反馈是否有效?主持人:刚才从两位专家的点评中,我觉得活动中对资源的利用,第一个还是需要利用的,其次要考虑到它利用的合理性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活动修改后的情况,请大家比较一下,修改前的活动和修改前的活动在资源利用上有什么不同。插播录像片段8主持人:孟老师,您觉得修改后的这个活动在资源利用上是不是有所改进?孟老师:首先呢,就是去掉了字幕,这样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去看情景,然后听,这是真实生活中的听的环境跟条件。另外呢,充分地利用了材料里的信息,组织了交流活动,这就很好了。主持人:谢谢孟老师的点评。接下来请大家看两个课例,请各位老师思考一下:这两个课例在评价和反馈上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有效?插播录像片段9主持人:这个问题请教一下程老师,您怎么看待前后两个活动的评价?程老师:应该说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会有一些评价,每个活动做完以后,老师对学生的活动都会做一个评价,或者学生之间有一个评价。现在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有评价,但是落到实处,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评价方式单一,或者说效果不明显。在刚才第一个课例里面,它是这样的,学生到教室前面去做一个展示,展示天气预报的情况,然后呢,就一个一个说,一组一组说,底下的学生跟他没有互动。老师最后就加了一个 good,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评价语,那学生就下台了,再换一拨上去。那么像这种活动,我们讲,其实应该有更多的互动,更多的评价。比方说老师可以对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