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本单元重点1、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的。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5、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第5课 孔乙已一、文学常识孔乙已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孔乙已是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创作的又一白话小说。二、字词荤(hn)菜 颓(tu)唐 羼(chn)水 蘸(zhn)水 阔绰(chu) 舀(yo)水 唠(lo)叨(dao) 打折(sh)腿 咸亨(hn) 蒲(p)包 附和(h)拭(sh)去 模(m)样 涨(zhn)红 涨(zhn)价 绽(zhn)出 笔砚(yn) 侍(sh)候 荐(jin)头 间(jin)或 哄(hn)笑不屑(xi)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固,安守。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间或:偶尔,有时候。营生:谋生,规划如何生活。三、文章思想内容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四、写作特点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2、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4、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五、重点问题课后习题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悲剧?孔乙已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热衷功名,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受人欺凌,又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但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面。孔乙已的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心灵,导致他这种病态性格的产生。2、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的态度怎样?孔乙已既有迂腐可笑、好吃懒做的一面,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面,他可气可笑又可怜可悲,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3、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旁人还在说笑,他们为什么笑?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孔乙己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甚至和他一样的“短衣帮”也鄙视他;在他被打折腿后,众人仍取笑他,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长期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使他们变得麻木冷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冷漠麻木的心理;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4、假如孔乙己“会营生”,也不“好吃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不能,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清高,认为“万般皆下品”,他不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营生,所以不会改变。再者,孔乙已的这种命运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决定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孔乙己无法改变这种命运。5、小说开头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写“短衣帮”和“长衫客”不同的喝酒方式,掌柜对“短衣帮”和长衫客“的不同态度,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孔乙己活动的这样一个势利虚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出场作铺垫。6、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12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人,有什么好处?(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给人真实感(2)以纯真少年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悲惨故事,“我”对孔乙己的冷眼旁观和鄙视,更映照出社会的冷漠。7、课文中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析一下掌柜和短衣帮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含义。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冷酷无情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8、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已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以乐写哀,更显其哀。一边是悲惨命运,一边是无情哄笑,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悲凉的意味,更增强悲剧气氛,也揭示出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和民众的愚味麻木。9、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3):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已的悲惨遭遇。按情节分为:开端和发展(4-9):通过四个片段记叙了孔乙已几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写出孔乙已的性格、经历、社会地位。四个片段分别是:1、酒客们取笑孔乙已偷书被打。2、酒客们取笑孔乙已没有进学。3、孔乙已教“我”识字。4、孔乙已给孩子们分茴香豆。高潮(10-11):写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不幸遭遇。结局(12-13):交代孔乙已悲惨的结局。重点语句分析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写出了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站着喝酒”表明他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和“短衣帮”差不多;“穿长衫”表明他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甘与“短衣帮”为伍,自命清高,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很深。“惟一”标志了他的特殊身份,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又穷酸又想炫耀的心理,也是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3、“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反复出现,渲染了哄笑的气氛,透露出强烈的悲凉意识,勾画出人们穷极无聊、麻木不仁的嘴脸,同时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反复说了四次,刻画出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也暗示孔乙已穷得过不下去了,必将死去。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猜测,说明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确”是对猜测的肯定,说明被封建制度吞噬是孔乙己在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6、“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生活贫困,温饱没有保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因偷窃经常挨打:“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他年岁已老,精神萎靡颓唐:“又脏又破”说明他穷困潦倒而又好逸恶劳。7、“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竭力掩饰自己劣行时又羞又恼的心理,表现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8、“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神态描写。写出了孔乙己被戳到内心最大隐痛时的失望、沮丧心理,说明他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思想僵化,迂腐不堪。9、“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孔乙己用手“走”,说明他腿被完全打断,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突出他受伤惨重,也突出了丁举人的冷酷凶残。第6课 一厘米一、文学常识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二、字词皲(jn)裂 挑剔(t) 脱臼(ji) 咂(z)嘴 狡黠(xi) 按捺(n) 戳(chu)穿 矜(jn)持 豁(hu)口 雄赳赳(ji) 吝(ln)惜 入场券(qun) 烤烙(lo)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锲而不舍(qi):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和想像。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狡黠(xi):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三、文章思想内容 小说围绕“一厘米”展开。一厘米虽小,却关系到小男孩的尊严,关系到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 本文通过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母亲自发的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责任感的褒扬。四、写作特点一、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二、独特而形象的比喻三、曲折有致的情节五、重点问题1、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艰辛努力?她为什么要这么做?(1)为满足儿子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2)放弃了保存票根报销的想法,不给儿子留下弄虚作假的印象。(3)吃西瓜时,只要儿子在,决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4)面对红衣青年的刁难,她强压怒火不与其吵架。(5)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等一个多月,最后又拒绝了赔款和赠票,只要别人向儿子说明自己没错。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深爱儿子,对儿子的爱使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而她自己的言行对儿子的影响很大。2、如何理解陶影逃票的行为?这是否有损其追求的“完美”母亲的形象? 陶影逃票是因为经济拮据,她知道不对,心中充满不安和愧疚而编造逃票的“理由”。因为如此,才反衬出她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难能可贵,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陶影形象: 她是个普通并不完美,但有强烈责任感和正义感、善良、正直、大度、有自尊的伟大母亲。 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坚持对孩子进行“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用心良苦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成才。无论家境多么困窘,客观条件多么不利,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把孩子教育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如父母利用休息日为自己进行兴趣培养学书法、画画、弹琴等。重点语句分析1、 体会文中多处心理描写的作用。(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也不会少烧汽油。” 她不买票是因为经济拮据,这句话是她为安慰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找的不能成立的理由。(2)“她很普通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深爱和强烈的责任感。(3)“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吃四天的菠菜。” 突出她经济拮据,生活俭省;也道出她不买票的主要原因。(4)“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她不愿撒谎。” 表现出她既要节俭生活,又要维护在儿子面前正直诚实形象的良苦用心。2、 体会文中多处独特而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表明了培养贫寒家境的孩子成为具有大家风度的人的艰巨性,也表明了陶影坚定的决心和信心。(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母爱像蚕丝般绵绵不绝。(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空中。 形象地写出陶影意识到儿子对自己不信任后的惊愕、不安、恐惧。(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日子的空虚与苍白,形象地写出陶影焦急等待回音的心理。 第7课 差半车麦秸一、文学常识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二、字词麦秸(ji) 喷嚏(t) 擤(xn) 舔舐(sh) 忌讳(hu) 瞟(pio) 谩(mn)骂谄(chn)媚 蹿(cun) 分泌(m) 歼(jin)灭 羞涩(s) 咕()哝(non)茶盅(zhn) 霹(p)雳(l) 绰(chu)号 毕毕(b)剥剥(b) 捻(nin)碎瘫(tn)痪(hun) 坷(k)垃(l) 慌窘(jin) 战栗(l) 膨(pn)胀(zhn)枯燥无味:形容单调、没有趣味。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自告奋勇: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谩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问好,讨好人。三、文章思想内容“差半车麦秸”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国农民身上反抗侵略的巨大潜力,他们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逐渐觉醒,走向新生,预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斗争必将获胜。四、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小事,反映抗战中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和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反侵略的巨大潜力。2、 通过个性化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特别是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3、 语言风趣幽默,多用北方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五、重点问题1、 人物形象“差半车麦秸”是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初到游击队时,愚昧落后,有许多陋习,有占老乡便宜的自私观念,不理解反侵略的意义,但后来逐渐觉醒,不断进步,成为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2、“差半车麦秸”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引出主人公;这样写也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1)“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看了一看,拿进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尖尖上品品滋味”“捏、捻、看、闻、品”这一系列动作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他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这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才会有的动作。(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就抹在鞋尖上。”生动地写出他拘谨、粗俗,不讲卫生,非常符合人物身份。(3)“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就倒下去了。”细腻地写出了他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又不敢吹熄的心理,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又愚昧无知。(4)“当把他抬上担架床的时候,他的热度高得怕人,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他身负中伤,昏迷中吆喝黄牛,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4、 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引子 用绰号打趣开端 初到部队里-初次见面的情景发展 集体生活里-受到教育和锻炼高潮和结局 伏击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第8课 清兵卫与葫芦一、 文学常识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二、 字词热衷(zhn) 茶卤(l) 呵(h)斥(ch) 名伶(ln) 哆(du)嗦(suo) 乖觉(ju) 熠熠(y) 嘀(d)咕(u) 檐(yn)廊(ln) 薪(xn)水熠熠:形容闪光发亮。呵叱:大声斥责。也写作“呵斥”。乖觉:机警、聪明。三、 文章思想内容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四、 写作特点1、 戏剧化的情节。小说采取倒叙的方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这样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 传神的细节描写如清兵卫痴迷葫芦,把老头的秃脑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