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三).doc_第1页
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三).doc_第2页
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三).doc_第3页
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三).doc_第4页
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中国近代思想形成发展小题(五) 姓名_学号_成绩_题号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答案1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4“(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中体西用” B经世致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5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A人民主权的主张 B中体西用的观点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7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是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8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9 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10“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A B C D12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自由恋爱观B马克思主义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13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A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B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14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随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回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1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16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这一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的思想主张基本属于旧时代范畴B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的忠实代表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17“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形B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18“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的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下列符合这种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潮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潮流D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潮流19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 B传播社会主义 C宣传民主政治 D介绍研究西学20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类别 篇数 比例列强在中国 215 47.4%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A. 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21“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者22 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23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2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的主要原因是()A康有为的思想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到爱国志士的肯定B康有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C康有为的思想推动了国人关注时政D康有为的思想突破了“中体西用”命题,强调学习西方的“体”,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26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27“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材料: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三“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视角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2)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视角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3)按照现代化的视角,你能从“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5BBAAA6-10DDDCC11-15BBBDD16-20AAABB21-25CCCDDD答案(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理解: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2)视角: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3)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强国角度回答,第二问从制度与传统方面组织答案。第(2)题分别从改革的效果和作用方面去分析。第(3)题要从自己特色的角度分析。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要义。(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答案(1)要义:重教化,重仁义。(2)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教士传播环节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