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员.地籍测量员四级》(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doc_第1页
《工程测量员.地籍测量员四级》(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doc_第2页
《工程测量员.地籍测量员四级》(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doc_第3页
《工程测量员.地籍测量员四级》(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doc_第4页
《工程测量员.地籍测量员四级》(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工程测量员工程测量员 地籍测量员地籍测量员 四级四级 中级 考试复习题复习题 第一部分 测量基础知识 一 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各空横线上 每空 0 5 分 1 地面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称为该点的 高程 2 象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90 3 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 往测为 48 214m 返测为 48 216m 则相对误差为 1 24107 4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等高线愈密 则地面坡度愈 陡 等高线愈疏 则地面坡度愈 缓 5 高程系统有 1956 黄海高程系 和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两套 6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等高线平距越大 则地面坡度 越小 越缓 7 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 变动仪高法 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8 在 1 2000 地形图上 量得某直线的图上距离为 18 17cm 则实地长度为 363 40 m 9 已知某点的大地经度为 115 29 则该点在 6 带第 20 带内 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117 该点在 3 带第 38 带内 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114 10 测绘行业高新技术中的 3S 技术分别是 RS GPS 和 GIS 4D 产品分别是 DEM DLG DRG 和 DOM 11 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 仪器 i 角误差 地球曲率差 大气折光差 12 在水准测量过程中临时选定的立尺点 其上既有前视读数 又有后视读数 这些点称为 转点 通常用 TP 表示 它在水准测量中起转移仪器 传递高程 的重要作用 13 确定地面点的基本要素 高程 角度 距离 14 闭合 n 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 n 2 180 15 已知 AB 两点间的距离 D AB 与 X 轴的夹角为 则 A 到 B 的坐标增量 xab Dcos yab Dsin 16 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点的大地经度 大地纬度分别是 L 00 B 00 或 L 1800 B 00 17 地面点的经度为该点的子午面与 本初子午面本初子午面 所夹的 二面二面 角 18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如果把它看作圆球 其半径的概值为 6371 km 2 19 已知 AB 两点的高程分别为 HA 501 3 米 HB 502 4 米 那么 hBA 1 1 米 A 点的高程 小小 于于 B 点高程 20 水准仪的主要轴线有圆 水准器轴水准器轴 仪器竖轴仪器竖轴 望远镜视准轴望远镜视准轴 水准管轴水准管轴 已知地面两点在 1 500 的地形图上的图上长度为 40 毫米 则其实地距离为 20 米 21 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 真子午线方向真子午线方向 坐标纵线方向坐标纵线方向和磁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 22 四等水准测量 采用双面水准尺时 每站有 8 8 个读数 23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从高级到低级从高级到低级 从控制到碎部从控制到碎部 和步步有检核步步有检核 二 是非题 对的画 错的画 每题 1 分 1 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2 为了能在图上判别出实地 0 2m 应选择 1 2000 的地形图测图比例尺 3 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 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 90 4 6 带和 3 带高斯正形投影面 中央子午线成为直角坐标 X 轴 与之垂直的赤道为 Y 轴 中央 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 O 即为高斯坐标原点 这就是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5 高差测量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的范畴 6 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 计算两点连线边的坐标方位角和水平距离的计算 称为坐标反算 7 望远镜物镜光心与十字丝分划板中心 或十字丝交叉点 的连线 称为水准轴 8 水准高程引测中 采用偶数站观测 路线起 终点使用同一根尺 其目的是为了克服水准尺的零 点差 9 1 5000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50 cm 10 测定就是把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 构筑物的平面高程位置 按设计要求把他们标定在地面上 作为施工的依据 11 大地高等于正高加大地水准面差距 12 水准测站上采取 后 前 前 后 的观测次序 可以消减仪器下沉影响 13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投影面是水平面 其投影方式是中心投影 14 测量过程中仪器对中均以铅垂线方向为依据 因此铅垂线是测量外业的基准线 15 根据计量法规 只要从正规厂家购买有出厂合格证的测量仪器与钢尺 就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合 法使用 16 根据法定计量单位规定 兆 106 与大于兆的词头符号一律用大写正体 如兆 106 与吉 咖 109 的符号为 M 与 G 千 103 与小于千的词头一律用小写正体 如千 103 百 102 厘 10 2 与毫 10 3 的符号为 k h c 与 m 为此 把千克 公里写成 KG KM 是错误的 3 17 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 0 180 18 高斯投影是一种等面积投影方式 19 测量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使用的笛卡儿坐标系的区别是 x 与 y 轴互换 第一象 限相同 象限逆时针编号 20 高程测量时 测区位于半径为 10km 的范围内时 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21 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 100m 其往返较差为 4mm 其相对误差为 1 2500 28 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 1 的分数形式表示时 分母大 比例尺大 表示地形详细 29 自动安平水准仪 没有管水准器 30 地球上自由静止的水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31 水平角观测中 测回法可只考虑 2C 互差 测回互差 32 在进行垂直角观测时 J2经纬仪竖盘指标差 i 360 2RL 33 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距 34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220 则其象限角为南西 40 35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一不等于 0 的常数 36 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为 y 轴 向北为正 37 我国 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 规定采用青岛验潮站求得的 1950 年 1956 年 7 年的黄海平均海水 面作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 其绝对高程为零 38 地面点的高程通常是指该点到参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 39 现行测量规范中规定 以 3 倍的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40 直线方位角与该直线的反方位角相差 90 41 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 42 测量过程中仪器对中均以铅垂线方向为依据 因此铅垂线是测量外业的基准线 43 测量数据来源于外业测量 所以外业观测与内业计算的基准线是同一概念 44 比值小的比例尺就小 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 45 地图上的地物符号都有统一的规定 但是制图人员在绘图时可以按自己需要任意制定新符号 不必严格遵守规定 46 地图上的颜色运用没有规定 只要显示出类别层次即可 47 地图上等高线越密 说明实地地形越平缓 48 图上两条相邻的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叫等高距 49 在地图所用直角坐标系中 X 轴正方向指向北方 Y 轴正方向指向东方 50 地面点高程的起算面是大地水准面 51 经纬仪照准部的主要部件由水平度盘 望远镜和光学读数显微镜组成 4 52 三 四等水准测量都必须往 返观测 53 使用测量仪器时可调节目镜螺旋使十字丝影像清晰 54 80 西安坐标糸的大地原点在青岛 55 水平角观测时 测站上整置仪器包括对中 整平两项 56 水平角观测中 测回法通常有归零差 2C 互差和测回差 57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 叫地图比例尺 58 比例尺越小 同样图幅地图所包括的面积越大 59 地形图测绘中基本等高距为 0 5m 时 高程注记点应注至 dm 60 同一幅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是可以相交的 61 地面上任意两点间的高差有正负 62 地面点高程的起算面是水准面 63 水准测量中 立于某点水准尺读数越大 说明该点高程值越大 64 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65 三等水准测量采用 后 前 前 后 的观测顺序无法减弱仪器下沉的影响 66 由于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之差称为照准部偏心差 67 经纬仪与水准仪十字丝分划板上丝和下丝的作用是更好地瞄准目标 68 山脊的等高线应向上坡方向凸出 山谷的等高线应向下坡方向凸出 69 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梯形分幅和矩形分幅 70 地图比例尺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为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 71 将地面点由球面坐标系统转变到平面坐标系统的变换称为地图投影 72 直线定线是确定一直线与标准方向间角度关系的工作 73 经纬仪测回法测量垂直角时盘左盘右读数的理论关系是两者之差为 180 度 74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75 普通水准测量时对前后视距没有要求 76 经纬仪满足三轴相互垂直条件时 望远镜围绕横轴旋转 扫出的面是个铅垂面 77 水准面的特性是曲面处处与铅垂线相垂直 78 相同高程点连接的光滑曲线称为等高线 等高距是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 79 地形图有地物 地貌 图幅号三大要素 应是地物 地貌 比例尺 80 用经纬仪盘左 盘右两个盘位观测水平角 取其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可以消除视准轴误差 5 横轴误差和照准部偏心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 三 选择题 单选或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各题横线上 每题 1 分 1 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 B 的铅垂距离 A 坐标原点 B 大地水准面 C 任意水准面 D 赤道面 2 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错误的是 A A 所有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 B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 即使本幅图没闭合 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 C 等高线不能分叉 相交或合并 D 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 3 用水准仪望远镜在标尺上读数时 应首先消除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C A 外界亮度不够 B 标尺不稳 C 标尺的成象面与十字丝平面没能重合 D 十字丝模糊 4 有一台标称精度为 2mm 2ppm 的测距仪 测量了一条 1km 的边长 边长中误差为 B A 2mm B 4mm C 6mm D 8mm 5 下列各种点 A C 属于平面控制点 而 BD 属于高程控制点 A 三角点 B 水准点 C 导线点 D 三角高程点 6 以真子午线北端作为基本方向顺时针量至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 D A 坐标方位角 B 子午线收敛角 C 磁方位角 D 真方位角 7 高差与水平距离之 C 为坡度 A 和 B 差 C 比 D 积 8 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为 C A X 轴 向东为正 B Y 轴 向东为正 C X 轴 向北为正 D Y 轴 向北为 正 9 水准仪 i 角误差是指水平视线与水准轴之间的 A A 在垂直面上投影的交角 B 在水平面上投影的交角 C 在空间的交角 D 在参考椭球面上投影的交角 10 经纬仪的管水准器和圆水准器整平的精度关系为 A A 管水准器精度高 B 圆水准器精度高 C 精度相同 11 四等水准测量中 后前视距累积差应小于 或等于 A A 10 0m B 3 0 mm C 5 0 mm 12 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 26m 27m 28m 29m 30m 31m 32m 的等高线 则需加粗的等 高线为 D m 6 A 26 31 B 27 32 C 29 D 30 13 水准测量中 设后尺 A 的读数 a 2 713m 前尺 B 的读数为 b 1 401m 已知 A 点高程为 15 000m 则视线高程为 D m A 13 688 B 16 312 C 16 401 D 17 713 14 转动目镜调焦螺旋的目的是使 B 十分清晰 A 物像 B 十字丝分划板 C 物像与十字丝分划板 D 对中点位 15 地面上有 A B C 三点 已知 AB 边的坐标方位角 AB 35 23 测得左夹角 ABC 89 34 则 CB 边的坐标方位角 CB A A 124 57 B 304 57 C 54 11 D 305 49 16 水准仪的观测程序包括 BCD A 对中 B 整平 C 瞄准 D 读数 17 双面水准尺的 黑红面零点差 一般为 AB A 4687 B 4787 C 592500 D 301550 18 在水准测量中 若后视点 A 的读数大 前视点 B 的读数小 则有 A A A 点比 B 点低 B A 点比 B 点高 C A 点与 B 点可能同高 D A B 点的高低取决于仪器高度 19 光电测距仪检验中 利用六段解析法 A A 只能测定测距仪加常数 B 只能测定测距仪乘常数 C 同时测定测距仪加常数和乘 常数 20 某多边形内角和为 1260 那么此多边形为 D A 六边形 B 七边形 C 八边形 D 九边形 21 视距测量中 上丝读数为 3 076m 中丝读数为 2 826m 则距离为 B A 25m B 50m C 75m D 100m 22 已知 A 161 59 102 386 与 B 288 36 136 41 的坐标值 其 AB 的坐标方位角与反坐标方 位角分别在 C 象限 A 2 4 象限 B 4 2 象限 C 1 3 象限 D 3 1 象限 23 已知直线 AB 的坐标方位角为 186 则直线 BA 的坐标方位角为 C 96 276 6 24 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A 往返较差 相对误差 闭合差 25 坐标方位角是以 C 为标准方向 顺时针转到测线的夹角 真子午线方向 磁子午线方向 坐标纵轴方向 7 26 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 B 斜线距离 水平距离 折线距离 27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时 应选用的仪器型号为 C A DS10 型 B DS1 型 C DS3 型 28 圆水准器轴是圆水准器内壁圆弧零点的 B 切线 法线 垂线 29 水准测量时 为了消除i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值的影响 可将水准仪置在 B 处 靠近前尺 两尺中间 靠近后尺 30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B 仪器校正不完善 物像与十字丝面未重合 十字丝分划板位置不正确 31 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 C 成正比例进行分配 A 与测站数 与高差的大小 与距离或测站数 32 A 点的高斯坐标为112240m 19343800m 则 A 点所在 6 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 A x A y 经度分别为 D A 11 带 66 B 11 带 63 C 19 带 117D 19 带 111 33 高斯投影属于 C A 等面积投影 B 等距离投影 C 等角投影 D 等长度投影 34 目镜调焦的目的是 A 看清十字丝 看清物像 消除视差 35 水准测量时 尺垫应放置在 B 水准点 转点 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 D 需要立尺的所有点 36 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163 50 36 则其反坐标方位角为 D A 253 50 36 B 196 09 24 C 16 09 24 D 343 50 36 37 三角高程测量中 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 C 的影响 A 视差 B 视准轴误差 C 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 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38 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 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 A A 180 B 0 C 90 D 270 39 1 5000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D A 5 m B 0 1 mm C 5 cm D 50 cm 40 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C A 高差测量 B 距离测量 C 导线测量 D 角度测量 41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220 则其象限角为 D A 220 B 40 C 南西 50 D 南西 40 8 42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 A A 总为 0 B 与路线形状有关 C 为一不等于 0 的常数 D 由路线中任两点确定 43 点的地理坐标中 平面位置是用 B 表达的 A 直角坐标 B 经纬度 C 距离和方位角 D 高程 44 高斯正形投影中 离中央子午线愈远 子午线长度变形 A A 愈大 B 愈小 C 不变 四 问答题 1 何谓水准仪 i 角误差 它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 如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6 分 1 水准仪 水准仪 i 角误差就是指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存在的交角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角误差就是指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存在的交角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2 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为 对读数的影响与视距成正比 对高差的影响与视距差成正比 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为 对读数的影响与视距成正比 对高差的影响与视距差成正比 3 水准测量的目的是观测高差 要减弱 水准测量的目的是观测高差 要减弱 i 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应采取缩短视距差的措施 要消除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应采取缩短视距差的措施 要消除 i 角误差对高差角误差对高差 的影响则应采取前 后视距相等 使视距差为零的措施或对仪器进行检校 的影响则应采取前 后视距相等 使视距差为零的措施或对仪器进行检校 2 试简要叙述水准仪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检验 校正方法 检验 检验 1 仪器粗平 仪器粗平 2 旋转照准部 旋转照准部 180 度 观察圆水准气泡 若气泡仍居中 则说明两轴平行 若气泡不居中 则说明两轴不度 观察圆水准气泡 若气泡仍居中 则说明两轴平行 若气泡不居中 则说明两轴不 平行 需校正 平行 需校正 校正 校正 3 在检验基础上 照准部位置不变 在检验基础上 照准部位置不变 旋转脚螺旋 使圆水准器气泡向圆水准器中心移动偏移量的一半 旋转脚螺旋 使圆水准器气泡向圆水准器中心移动偏移量的一半 4 利用校正针拔动圆水准器的校正丝 使气泡居中 利用校正针拔动圆水准器的校正丝 使气泡居中 5 重复进行上述过程 直至满足要求 重复进行上述过程 直至满足要求 3 等高线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等高线的特点主要包括 等高线的特点主要包括 1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程相等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程相等 2 等高线必定是一条闭合曲线 不会中断 等高线必定是一条闭合曲线 不会中断 3 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 不同高程的等高线 不能相交或者合并成一条 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 不同高程的等高线 不能相交或者合并成一条 4 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 越稀表示坡度愈缓 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 越稀表示坡度愈缓 5 等高线通过山脊线时 与山脊线正交并凸向低处 等高线通过山谷线时 就是应与山谷线正交 并凸向 等高线通过山脊线时 与山脊线正交并凸向低处 等高线通过山谷线时 就是应与山谷线正交 并凸向 高处 高处 6 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且平行的直线 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且平行的直线 4 简述测绘 1 500 地形图的作业流程 答 1 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仪器 人员 已有地形图和控制点资料 包括仪器 人员 已有地形图和控制点资料 2 测区水准控制测量 测区水准控制测量 一般采用四等以下水准网 一般采用四等以下水准网 3 碎步点测量 碎步点测量 4 清绘和整饰 清绘和整饰 5 图纸检查和成果提交 图纸检查和成果提交 5 简述经纬仪使用操作的基本过程 答 经纬仪使用操作的基本过程是 答 经纬仪使用操作的基本过程是 9 1 对中 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标志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对中 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标志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2 整平 使仪器竖轴垂直 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整平 使仪器竖轴垂直 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3 调焦 将目镜和物镜调焦 使目标清晰 调焦 将目镜和物镜调焦 使目标清晰 4 照准 使望远镜十字丝焦点精确照准目标 照准 使望远镜十字丝焦点精确照准目标 5 读数 在仪器读数设备中读取数值 读数 在仪器读数设备中读取数值 6 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 试述仅有一个水准管的经纬仪的整平操作方法 答 对中的目的是将仪器中心安置在过观测站点的铅垂线上 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纵轴铅垂 水平度盘与横轴水平 答 对中的目的是将仪器中心安置在过观测站点的铅垂线上 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纵轴铅垂 水平度盘与横轴水平 竖盘位于铅垂面内 竖盘位于铅垂面内 对于只有一个水准管的经纬仪 整平方法如下 对于只有一个水准管的经纬仪 整平方法如下 1 松开照准部水平制动螺旋 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的连线平行 松开照准部水平制动螺旋 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的连线平行 以相反的方向旋转两脚螺旋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 以相反的方向旋转两脚螺旋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 2 将照准部旋转 将照准部旋转 90 转动第三个脚螺旋 使气泡居中 转动第三个脚螺旋 使气泡居中 7 试述测量工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教学计算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不同点 答 1 在测量工作中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南北方向为纵轴 即 在测量工作中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南北方向为纵轴 即 x 轴 东西方向为横轴 即轴 东西方向为横轴 即 y 轴 轴 而数学计算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以而数学计算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以 x 轴为横轴 轴为横轴 y 轴为纵轴 轴为纵轴 2 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的象限编号是从 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的象限编号是从 纵轴正方形按顺时针方向的顺序编号 而书序计算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编号从横轴正方形按逆时针纵轴正方形按顺时针方向的顺序编号 而书序计算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编号从横轴正方形按逆时针 方向的顺序编号 方向的顺序编号 8 直线定向的目的是 常用什么来表示直线方向 答 直线定向的目的是为了测定直线方向与标准方向之间所夹的水平角 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有真直线定向的目的是为了测定直线方向与标准方向之间所夹的水平角 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有真 方位角 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以及象限角 一般常用方位角来表示 方位角 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以及象限角 一般常用方位角来表示 9 试述在一测站上测定两点高差的观测步骤 答 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尺中央 粗平后将望远镜照准后视尺 对光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取水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尺中央 粗平后将望远镜照准后视尺 对光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取水准尺 读数读数 a a 记入记录表 再转动望远镜 照准前视尺 对光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数为 记入记录表 再转动望远镜 照准前视尺 对光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数为 b b 记入记录表 则该 记入记录表 则该 测站上测定的两点高差测站上测定的两点高差 h a bh a b 10 在测量中 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性 答 1 1 认真检验和校正测量仪器 认真检验和校正测量仪器 2 2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3 3 读数要精确 读数要精确 尽量消除尽量消除 视差 视差 4 4 对于外界环境以及仪器检校不完善造成的影响要尽量改变观测手段予以避免 对于外界环境以及仪器检校不完善造成的影响要尽量改变观测手段予以避免 5 5 保证计算 保证计算 结果正确结果正确 加强校核 加强校核 11 直线定向与直线定线有何区别 答 直线定向是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 直线定线是地面上两点之间距离较远或两直线定向是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 直线定线是地面上两点之间距离较远或两 点之间不平整 不能一尺段量完时 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个中间点 并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之间不平整 不能一尺段量完时 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个中间点 并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 12 何谓水准仪的视准轴误差 怎样检校 10 答 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称为水准仪水准轴误差 检校方法如下 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称为水准仪水准轴误差 检校方法如下 1 检验 在较平 检验 在较平 坦的地面选定适当距离的坦的地面选定适当距离的 A B 两点 将水准仪安置在两点 将水准仪安置在 A B 点的中间 点的中间 A B 点上立水准尺 仪器整平点上立水准尺 仪器整平 后后视后后视 A 尺读数为尺读数为 a1 前视 前视 B 尺读数为尺读数为 b1 则 则 AB 的高差的高差 h1 a1 b1 再将水准仪安置在 再将水准仪安置在 A 点附近 仪点附近 仪 器整平后 照准器整平后 照准 A 尺读数为尺读数为 a2 照准 照准 B 尺读数应为尺读数应为 b12 a2 h1 若在 若在 B 尺上实际读数尺上实际读数 b2与与 b12之差大于之差大于 5mm 时 则视准轴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 必须校正 时 则视准轴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 必须校正 2 校正 拧旋仪器的微倾螺旋 使 校正 拧旋仪器的微倾螺旋 使 B 尺上读数尺上读数 为为 b12 这时仪器水准管的气泡偏离中心 这时用校正针拨水准管的校正螺旋 使气泡居中 这时仪器水准管的气泡偏离中心 这时用校正针拨水准管的校正螺旋 使气泡居中 13 简述四等水准测量 双面尺 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 答 在地面上选在地面上选 A A O O B B 三个点 三个点 ABAB 的中间的中间 O O 点架设水准仪 在点架设水准仪 在 A A B B 点上各立水准尺 点上各立水准尺 1 1 用 用 水准仪后视水准仪后视 A A 点水准尺黑面读上 下 中三丝读数 点水准尺黑面读上 下 中三丝读数 2 2 前视 前视 B B 点水准尺黑面上 下 中三丝读数 点水准尺黑面上 下 中三丝读数 3 3 在再前视 在再前视 B B 点红面水准尺读中丝读数 点红面水准尺读中丝读数 4 4 最后后视 最后后视 A A 点红面水准尺读中丝读数 至此完成一个点红面水准尺读中丝读数 至此完成一个 测站的观测程序 测站的观测程序 五 计算题 每题 10 分 1 完成下表的观测数据计算 作业日期 2007 10 16 天 气 晴 开始时间 08 30 测站 E 仪 器 J2 结束时刻 09 10 观测者 冯连涛 读 数 目标 盘左盘右 2c 左 右 180 平均读数 左 右 180 2 归零后方向值 各测回归零方向 平均值 备注 第一测回 0 01 18 A0 0112180 0118 60 01 150 00 00 B96 5306276 5300 696 53 0396 51 45 C143 3248323 32480143 32 48143 31 30 D214 061234 0606 6214 06 09214 04 51 A0 0124180 0118 60 01 21 归零差120 2 完成下列四等水准记录 计算 10 分 下丝下丝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标尺读数 m 后视距 m 前视距 m 测站编 号 视距差 d m d m 方向及尺号 黑面红面 K 黑 红 mm 高差中数 m 备注 1 5711 5710 7390 739 后 1051 3846 171 0 0 1 1971 1970 3630 363 前 1060 5515 239 1 1 37 437 6后 前 0 833 0 932 1 0 832 1 0 2 0 2 2 1212 1212 1962 196 后 1061 9346 621 0 0 1 7471 7471 8211 821 前 1052 0086 796 1 1 37 437 5后 前 0 074 0 175 1 0 074 2 0 1 0 3 K105 4 787K105 4 787 m m K106 4 687K106 4 687 m m 11 3 使用一台无水平度盘偏心误差的经纬仪进行水平角观测 照准目标 A 盘左读数 左 94 16 26 盘右读数 右 274 16 54 试计算这台经纬仪的 2C 值 解 解 2C 左 左 右右 180 0 94 16 26 274 16 54 180 28 28 4 测得闭合导线 ABC 三内角如图所示 起始边 AB 的方位角为 130 15 20 求 BC CA 边的 方位角和象限角 A 62 50 15 B 40 08 15 C 77 01 15 提示 40fn 闭合差 闭合差 A B C 180 15 三个角平均分配闭合差 每三个角平均分配闭合差 每 角分配角分配 5 改正后 改正后 A 62 50 20 B 40 08 20 C 77 01 20 BC 方位角 方位角 270 07 00 CA 方位角 方位角 13 05 40 BC 象限角 象限角 NW 89 53 00 CA 象限角 象限角 NE 13 05 40 5 已知图中的坐标方位角 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 试计算边长 1 1 2 2 3 3 4 的ABB 坐标方位角 15 分 197 15 27 90 29 25 180 107 44 52 1B 107 44 52 106 16 32 180 34 01 24 12 34 01 24 270 52 48 180 124 54 12 23 124 54 12 299 35 46 180 244 29 58 34 6 用经纬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 于 A 点设站 观测 B 点 量得仪器高为 1 550m 观测 B 点棱镜中 心的垂直角为 23 16 30 仰角 A B 两点间斜距 S 为 163 732m 量得 B 点的棱镜中心至 B 点的觇 标高为 2 090 m 已知 A 点高程为 86 093 m 求 B 点高程 不计球气差改正 答 HB HA i S sin L 86 093 1 550 163 732 sin 23 275 2 090 150 250m 7 从图上量得点 M 的坐标 XM 14 22m YM 86 71m 点 A 的坐标为 XA 42 34m YA 85 00m 试计算 M A 两点的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 答 X XA XM 28 12m Y YA YM 1 71m 距离距离 d X2 Y2 1 2 28 17m 方位角为 方位角为 356 31 12 应说明计算过程与主要公式 应说明计算过程与主要公式 可通过不同方法计算 如先计算象限角 再计算方位角 可通过不同方法计算 如先计算象限角 再计算方位角 A BC 12 8 一国家控制点的坐标 x 4103563 763m y 17467612 489m 1 该点位于 6 带的第几带 2 该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多少 3 该点在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 4 该点距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距离为多 少 答 1 1 该点位于该点位于 6 6 带的第带的第 1717 带带 看看y y坐标前两位数字坐标前两位数字 2 2 该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该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 9999 L L0 0 6 17 6 17 3 993 99 3 3 该点在中央子午线的西侧该点在中央子午线的西侧 先去掉带号 原来横坐标先去掉带号 原来横坐标 y y 467612 489 500000467612 489 500000 32387 5m 32387 5m 4 4 该点距中央子午线该点距中央子午线 32387 5m32387 5m 距赤道 距赤道 410353 763m410353 763m 9 在 1 2000 图幅坐标方格网上 量测出 ab 2 0cm ac 1 6cm ad 3 9cm ae 5 2cm 试计 算 AB 长度 DAB 及其坐标方位角 AB 答 bdbd adad abab 1 9cm1 9cm 因此 因此 X X 38m 38m cece aeae acac 3 6cm3 6cm 因此因此 Y Y 72m 72m 因此距离为 因此距离为 81 413m81 413m 22 yxDAB ABAB 的方位角为 的方位角为 242 10 33 242 10 33 x y arctg AB 10 在水准点 B a M 和 b BM 之间进行水准测量 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 2 所示 已知 B a M 的高程为 5 612m b BM 的高程为 5 400m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 见下 表 最后计算水准点 1 和 2 的高程 答 结果如下结果如下 点号 路线 km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高程备注 100100 620620 320320 13 每公里改正数 0 012 4 0 km 11 已知测站点高程 H 81 34m 仪器高i 1 42m 各点视距测量记录如下表 试求出各地形点的 平距及高程 竖直角计算公式为 左 90 L 答 点 号 视距读数 m 中丝读数 m 盘左竖盘 读数 竖角 平距 m 初算高差 m i l m 高差 m 高程 m 153 62 7187 51 2 2 090953 553 52 002 00 1 29 1 290 710 7182 0582 05 279 31 4299 46 9 9 464677 077 0 13 25 13 250 0 13 25 13 2568 0968 09 14 第二部分 误差理论 一 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各空横线上 每空 0 5 分 1 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 通常用 中误差 相对误差 和 极限误差 允许误差 来表示 2 对某个三角形进行七次观测 测得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 2 5 8 3 9 5 2 其观测中误差为 m 5 503 3 测量误差按性质分为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偶然误差 粗差粗差 4 测量误差是由于 观测者观测者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观测环境观测环境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二 是非题 对的画 错的画 每题 1 分 1 对某一角度进行了一组等精度观测 则该角的最或是值为该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2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了观测值函数中误差和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3 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正比 三 选择题 单选或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各题横线上 每题 1 分 1 测量了两段距离及其中误差分别为 136 46m 0 015m 960 76m 0 025m 比较它们测距 1 d 2 d 精度的结果为 C A 精度高 B 精度相同 C 精度高D 无法比较 1 d 2 d 2 对某一量进行观测后得到一组观测值 则该量的最或是值为这组观测值的 C A 最大值 B 最小值 C 算术平均值 D 中间值 四 计算题 每题 10 分 1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 对某三角形进行四次观测 其三内角之和分别为 179 59 59 180 00 08 179 59 56 180 00 02 试求 1 三角形内角和的观测中误差 2 每个内角的观测中 误差 答 据题意 其计算过程见下表据题意 其计算过程见下表 观测次数观测次数 角值角值 误差误差 计 算计 算 1 1179179 5959 5959 1 1 1 1 2 2180180 0000 0808 8 8 6464 15 3 3179179 5959 5656 4 4 1616 4 4180180 0000 0202 2 2 4 4 720720 0000 0505 5 5 8585 2 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 往测丈量的长度为 217 30m 返测为 217 38m 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 于 1 2000 试问 1 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2 按此规定 若丈量 100m 往返丈量最大可 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11 217 30217 38217 34 22 217 30217 380 08 1111 217 3427162000 0 08 100 1 1001000 0550 2000 50 DDDm DDDm D K DD D m Kmmm mm 返往 返往 容 答 据题意 1 故此丈量结果能满足要求的精度 2 设丈量距离往返丈量按此要求的精度的误差为时 则 则 即往返丈量较差最大可允许相差 16 第三部分 道路测量 一 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各空横线上 每空 0 5 分 1 圆曲线的主点包括 直圆点 曲中点 圆直点 三点 2 定线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穿线放线法 也叫支距定线法 拨角放线法 导线法 三 种 3 圆曲线的详细测设的方法一般有最常用的 偏角法 以及 切线支距法 弦线偏距法等 4 圆曲线主点里程计算是根据计算出的曲线要素 由一已知点里程来推算 一般沿 里程增加 的 方向由 ZY QZ YZ 进行推算 一般已知 交点 JD 的里程 它是从前一直线段推算而得 然后 再由其里程 根据曲线测设元素 推算其它各主点的里程 5 长弦偏角法测设曲线的主要特点是 测点误差不累积 6 道路线路上采用的平面曲线通常有最常用的 圆 单 曲线 以及 缓和曲线 综合曲线 复曲线 回头曲线 7 圆曲线的详细测设的方法一般有最常用的 偏角法 以及 切线支距法 弦线偏距法等 8 在道路变坡点处必须采用设置在竖直面内的竖面曲线连接两个坡段 竖曲线按顶点位置可分为 凸型竖曲线凸型竖曲线 和 凹型竖曲线凹型竖曲线 按性质又可分为我国普遍采用的 圆曲线型圆曲线型 竖曲线和抛物线型竖曲线 9 道路横断面测量可分为 测定横断面方向 施测横断面 和绘制横断面图三个步骤 10 圆曲线的要素包括 切线长 T 曲线长 L 外矢距 E 11 路线上里程桩的加桩有 地形加桩 地物加桩 人工结构物加桩 和 工程地质加桩 等 12 按路线前进方向 后一边延长线与前一边的水平夹角叫 转角 在延长线左侧的转角叫 左转 角 在延长线右侧的转角叫 右转 角 13 用切线支距法测设圆曲线一般是以 曲线的起点或终点曲线的起点或终点 为坐标原点 以 切线方向切线方向 为 x 轴 以 垂直于切线方向的半径方向垂直于切线方向的半径方向 为 y 轴 二 是非题 对的画 错的画 每题 1 分 1 线路工程中线测量中 中线里程不连续即称为中线断链 2 铁路工程测量中 横断面的方向在曲线部分应在法线上 3 用经纬仪与钢尺在 ZY 点上 后视 JD 点以偏角法测设圆曲线辅点的传统测法中 实质上是经纬 仪给出辅点弦切角的方向与钢尺量出辅点间弦长相交 而定出各辅点点位的 此法致命的缺点是逐点量 弦长而产生累积性误差 17 4 线路工程中线测量中 中线里程不连续即称为中线断链 三 选择题 单选或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各题横线上 每题 1 分 1 路线中平测量的观测顺序是 C 转点的高程读数读到毫米位 中桩点的高程读数读到厘米位 A 沿路线前进方向按先后顺序观测 B 先观测中桩点 后观测转点 C 先观测转点高程后观测中桩点高程 2 一般地区道路工程横断面比例尺为 B A 1 50 1 500 B 1 100 1 200 C 1 1000 四 问答题 1 简述绘制公路纵断面图的方法步骤 6 分 1 以公路中桩里程作为纵断面图的横坐标 以中桩的地面点高程为纵坐标 里程比例尺与公路带状地形图的比 以公路中桩里程作为纵断面图的横坐标 以中桩的地面点高程为纵坐标 里程比例尺与公路带状地形图的比 例一致 高程比例尺通常比里程比例尺大十倍 例一致 高程比例尺通常比里程比例尺大十倍 2 纵断面图包括图头 图尾 注记 展线等四个部分 纵断面图包括图头 图尾 注记 展线等四个部分 3 编制公路纵断面成果表 编制公路纵断面成果表 4 绘制公路纵断面 绘制公路纵断面 2 中平测量与一般水准测量有何不同 中平测量的中丝读数与前视读数有何区别 答 中平测量指的是道路中桩高程的测设 它经常是一个后视多个前视而水准测量一般是一个后视对应一个前视 答 中平测量指的是道路中桩高程的测设 它经常是一个后视多个前视而水准测量一般是一个后视对应一个前视 中丝读数指的是利用十字丝的中丝切准目标读数而前视读数是指相对于观测者的前后观测顺序 中丝读数指的是利用十字丝的中丝切准目标读数而前视读数是指相对于观测者的前后观测顺序 3 绘图简述偏角法测设圆曲线的操作步骤 18 123411 22 33 44 1234 AOB 1B 24 2CCC 3A ZY 0 00 0 AoB AoB 答 如图所示 设某圆曲线主点ZY Q Z YZ已测出 按整桩号法 测设各加桩 P P P P点 若APl PPPPPPl PBl 则测设步骤如下 先查表或计算得 YZ点的偏角 Q Z偏角为 再查表或计算l l l 相应的弦长 安置经纬仪于点 队中整平后 以水平度盘 1A1 21O2 34 4B 3 0JD ACP 4PCP PP 5PCB 24 PQZ QZBQZ o 照准点 顺时针转动 望远镜 水平盘度数为 从点起沿视线丈量得 再顺时针转动望远镜 水平盘度数为 从起用弦长与视线相交得 同样方 法得 点 转动望远镜 使读数为 从用弦长与视线相交得点 还可以用偏角和 l里程检查位置误差 使点和点都符合精度要求位置 五 计算题 每题 10 分 1 已知线路一交点 JD 的里程桩号为 K 11 390 8 转向角 线路待测设的圆曲线 10 2312 半径 R 500m 1 试计算圆曲线测设主点的要素及主点的里程 2 简述用经纬仪测设圆曲线主 点的方法步骤 1 切线长 切线长 m 54 256 2 TR t g 曲线长曲线长 m 108 089 180 LR 外矢距外矢距 m sec1 2 935 2 ER 切曲差切曲差 m20 423DTL ZY 点里程点里程 K 11 336 544 QZ 点里程点里程 K 11 390 589 YZ 点里程点里程 K 11 444 634 2 将经纬仪置于交点将经纬仪置于交点 JD 上 以线路方向定向 自上 以线路方向定向 自 JD 点沿两切线方向分别量出切线长点沿两切线方向分别量出切线长 T 即得曲线起点 即得曲线起点 ZY 和终点和终点 YZ 在交点上 后视 在交点上 后视 ZY 拨角 拨角 得分角线方向 沿此方向自 得分角线方向 沿此方向自 JD 量外矢距量外矢距 E 得曲线中点得曲线中点 QZ 测设后要进 测设后要进 180 2 行调整 行调整 2 某曲线已知条件如下 19 左 28 26 00 R 500m L0 100m ZH 里程为 K1 064 24 坐标为 463 6623 270 4802 ZH JD 坐标方位角 350 21 6 81 请计算 K0 150 K0 360 各点坐标 坐标计算值保留四位数 答 据题意得 据题意得 缓和曲线偏角缓和曲线偏角 5 43 46 48 切切 垂垂 距距 M 49 9833m 内内 移移 值值 P 0 8333m 切切 线线 长长 T 176 8687m 曲曲 线线 长长 L 348 1276m 外外 矢矢 距距 E 16 6565m 切切 曲曲 差差 Q 5 6097m 因因 ZH 里程里程 K1 064 24 根据上式推断出 根据上式推断出 HY 里程里程 K1 164 24 YH 里程里程 K1 372 3676 计算计算 K1 150 坐标坐标 ZH 150 偏角偏角 j 与坐标方位角 与坐标方位角 及距离 及距离 D J 1 24 16 77 348 56 50 D 85 7394m X150 463 6623 cos D 547 8113m Y150 270 4802 sin D 254 0428m 计算计算 K1 360 坐标坐标 HY 360 偏角偏角 j 与坐标方位角 与坐标方位角 及距离 及距离 D J 11 12 58 4 333 24 21 9 D 194 5121m X360 561 5910 cos D 735 5241m Y360 250 4532 sin D 163 3771m 3 已知路线右角 右 147 15 当 R 100m 时 曲线元素下表 试求 1 路线的转向与转 角 2 当 R 50m 和 R 800m 时的曲线元素 3 当 R 800m JD 的里程为 K4 700 90 时圆曲线的 主点桩号 答 1 1 由于右侧角小于 由于右侧角小于 180 180 所以向右转 其转角 所以向右转 其转角 a a 右右 180 147 15 32 45 180 147 15 32 45 2 2 当 当 R 50mR 50m 和和 800m800m 的曲线元素见下表 的曲线元素见下表 R R 100 m50 m800 m R R 100 m 50 m 800 m R100 m 50 m 800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