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doc_第1页
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doc_第2页
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doc_第3页
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doc_第4页
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改写”为切口,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六上第三单元人间真情教学案例【主题阐述】写人,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描写力求具体生动,但即使到了小学高段,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人物“干干瘦瘦”、没有“油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人物描写凤毛麟角。“改写”作为一种不改原文思想内容而只改其表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以“不存在选材的困扰,有充分的阅读感悟,能锻炼人物描写手筋”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在心里上,也在作文实战训练中易于被小学生接受。小学语文六上第三单元安排人物描写专题学习,笔者认为可以此为契机,以改写为切入点和抓手,锻炼学生人物描写手筋。【目标定位】1. 通过 “改写”作文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技巧,锻炼人物描写的“手筋”;2. 以改写为桥梁,将逐渐熟练的人物描写积极尝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解决“讨厌作文”、“无话可写”的困惑。【案例描述】 一次改写作业 源起于一次改写作业。课文唯一的听众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人的语言变化。我的教学思路是围绕“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展开的,重点让学生找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来理解课文,感受老人品质。这位只用只言片语和平静眼神就把“我”从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了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我”也似乎与老人心灵相通,“平静的眼神”传递什么,“我”就能汲取到什么。从作者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次“平静的眼神”是有层次的,课堂上学生说得不多,因此课后我设计了一个练笔作业:认真地再读课文,以老人的角度写一写这个故事。我的初衷是希望每一个孩子能解读到“平静眼神”背后的潜台词。而孩子们的作业却给了我更多意外的收获。很多孩子以老人的心理活动来解释原文中眼神的意义,还有一部分孩子还注意运用恰当的神态、环境等描写衬托人物内心情感,完美地展现了一个音乐学院教授眼中孩子的成长故事:“看着他的脸一位窘迫而涨得通红,我意识到,我必须调节一下现在得气氛,鼓励他才好。” 张滢 “他已经发觉到我的到来,转过身迅速的一瞥,那眼中流露出无比的吃惊与尴尬。” 林含 “那样渺小的身影,却是那样卖力,那样专注、用心。这让我想起多少年前,我也这般年少,这般痴迷地练习。即使拉出地琴声多么难听,也不成放弃。但男孩和我当年相比,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一曲拉罢,男孩显然已经发现了我。他先是一愣,然后脸羞得通红,并迅速低下头去。对,是自信心!这个男孩缺少的就是最重要的自信!我一定要帮助他!眼看男孩就要溜走,我飞快地叫住了他” 蒋欣蓉“他把头低下,我能看出他很踌躇。他终于把小提琴架在肩上,犹豫地放上琴弓。他又一次把迟疑地目光抛给了我。我微笑着,朝他点点头,他便拉起来。我心中暗暗高兴,我成功了!” 林含“于是,他卖力地演奏起来,却仍然像在据床腿,不过,多了一个叫自信的音符。真是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我当然不能告诉他拉得不好,我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那时候我的导师曾经无数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陈梓妍“我知道,他心理一定很受鼓舞。从不自信到有信心,其实很简单。” 高依菲“我在心里呐喊:孩子,加油!你拉得越来越好了!” 叶雨杭“有时,他会懊丧地停下来,我就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他的脸上就会重现光彩。” 曹雨晗【教学反思】“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思想内容而改变其表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改写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改换表现形式,如改换人称,改换叙述方法等。”虽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中没有提及“改写”一说,却并不能否定“改写”在小学生习作中的重要意义。六上三单元“人间真情”的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善于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环境等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把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本次改写作文,无疑让学生经历了一次轻松有效的单元习作前的“军事训练”。反思练笔的成功,笔者认为是“改写”这种作文形式在本单元人物描写习作中的巨大优势。优势一:改写不存在选材的困扰。改写是基于原题材的再创作,本次练笔只要求改换人称写原来的故事。小学生怕作文,往往是因为无内容可写。倘若你一定要他写,那他也只能无病呻吟。你给了他材料,让他“只换人称”,孩子觉得身上的担子立刻卸下了一大半,知道自己“有话可写”了。只是当时不清楚,一下笔,完全不是“我”改成“他”“她”改成“我”那么简单。又有新鲜感。优势二:改写有充分的阅读感悟。孩子最终写出来的成果肯定出乎自己的想象。他们大都不自觉地在作文中融入了课堂上的阅读理解。他们的作文生涩难读是因为心中没有真正要表达的情感,而当心中有感悟时,孩子是绝不会吝啬的。而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更会选择在某个恰当的地方抒发这样的感受。优势三:改写锻炼人物描写手筋。虽然只是变化人称,但是简单的变化背后实则蕴涵着大变化。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后,就要根据具体内容,增删一些文字和细节。如在这次改写中,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原先“我”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出现了,只能以神情和动作的面貌出现。而原先“老人”的神情和语言就应通过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展现了。也就是说改写除了改人称,实际上还互相交换人物的描写方法,填补了原文中人物描写的空白,锻炼了人物描写的手筋。改写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的基本功。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中不没有要求。让小学阶段的孩子全面学习改写的各种技巧和方法,那无疑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只是认为可以尝试小学生能轻松接受并能切实提高他们作文能力的“改写”训练,并探究与此相关的教学策略。一、“改写”关注阅读感悟,从“原文”循序本单元课文都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歌唱人间真情,赞颂人物美好的心灵,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堪称经典。成功改写,首先要让学生对原文所写的事件与人物情感了然于胸,因为改写后的文章不能出现与原文不一致的中心思想,所以“改”不是“乱改”,而是有原则的改。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这样写男孩的心理活动:“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着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在换老人为第一人称后,学生把它改写成男孩的神态描写:“忽然,琴声戛然而止,男孩已经转过了身,看见我,脸颊忽地红起来,手僵在空中,很窘的样子。” 曹雨晗尽管人物描写方法不同,但两者所反映出来的男孩“难为情”的内心感受则是一致的,改写就是要实现主题和情感的统一。 “改写”更是有章可循,有法可效的改。教师要带领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的精妙。如对穷人一课中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忐忑的心理活动一段以及渔夫决定收养孤儿时的神态、动作、语言一段以及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要细细研读。用心灵去倾听一课中对苏珊语言的描写,如“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等句子的赏析,都务必做到读熟、读懂、读透,充分体会一种描写方法在此处的重要作用,感受语言运用的自然、贴切。只有这样,才能在改写中,在人称变化后,自觉、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达到按需选用最佳描写手法的娴熟。二、“改写”要落实点评提炼,渐进到“创作”“改写”易改,学生喜欢。什么是改写?怎样改写?如果教师从“改写”的技巧和方法讲起,“改写”背负着枯燥的罪名走进学生视线,不知道结果会不会那样令人惊喜。“换老人角度重写故事”,孩子轻装上阵,他们理解的“改写”其实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当然,这种模糊不是“误打误撞”,而是指学生对“换角度改写”易于上手。而实际上大部分同学也都在作文中把握住了基于原文又符合老人叙事者身份的要求。这种作文形式使学生免去形式的条条框框,使师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人物描写方法的具体运用上,亦即锻炼学生人物描写的“手筋”上。当然,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也要有方法的提炼并形成相应的经验。怎样提炼?笔者认为也要让学生轻装上阵,将方法的提炼与学生实际作文中的成功描写具体整合。教学片段(心理活动描写技法辅导)(出示学生心理活动描写),请作者读:“我听见,这是典型的跋涉之音,不悠扬,甚至不流畅,就像行路上踩在泥泞上的艰涩的脚步声。可是这声音很执着 曹雨晗 师:曹雨晗文中的“跋涉”之音在原文中指什么?读读相关的语句。生1:就是第二段中的“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师:这是曹雨晗把老人听到拉提琴时“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所作的联想。他还把这种声音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生2:比作“踩在泥泞上的艰涩的脚步声。”从“艰涩”中了解到男孩拉得不好。生3:从“跋涉之音”、“执着”等词中我感受到男孩很喜欢拉小提琴,被家人比喻成“音乐白痴”还要偷偷地练。师:是啊,曹雨晗读懂了原文,并用老人的心理活动来展现原文中男孩在小树林中的表现,真精准啊!原文中没有老人的心理活动,在你的改写中有得意的心理活动描写吗?读给大家听!生4:于是,他卖力地演奏起来,却仍然像在据床腿,不过,多了一个叫自信的音符。“真是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我当然不能告诉他拉得不好,我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那时候我的导师曾经无数次对我说过这样话 师:陈梓妍安排老人将眼前的男孩与自己小时候学琴时的情形做比较,那种帮助男孩的愿望发自内心,为原文中老人善意谎言作出合理的解释。 师:老师为你们鼓掌!看来,很多同学都掌握了心理描写中写作技巧之一:直接刻画心理,刚才曹雨晗用的事“内心独白”的方式,陈梓妍则用了“思忆联想”的方式。采用这种方法,往往用“我感到”“她想”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如蒋欣蓉的这句“这个男孩缺少的就是最重要的自信!我一定要帮助他!”就是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出示:“漫步在熟悉的小树林里,耳畔是沙沙的足音,太阳柔和的光线洒在小树林里,翠绿的树叶泛着暖暖的光,晶莹的露珠野花上滚动,让这个早晨格外的清新与动人。” 蒋欣蓉师:喜欢这句吗?谈谈你的感受。生5:我觉得老人很享受树林的早晨。生6:我认为这个环境描写似乎与老人善意的谎言有一点关联。师:说说你的理解。生6:说不上来。师:在老人眼里,她觉得动人的是什么呢?生6:是阳光、树叶、露珠、野花。生7:还有这个男孩!生:6:我觉得这个环境描写还写出了老人的心情。师:这就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地感受,蒋欣蓉已经掌握了心理活动描写的另一个好方法。生8:老师,我的文章里也有这样的句子,我来读一读:“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来到这片林子里。这里真安静啊!我可以听见风划过白桦树叶扑簌簌般颤栗的声音,听到布谷鸟“布谷布谷”愉快又谨慎的歌声,听到不远处几只不甘心离去的青蛙“扑通扑通”跳进水中的声音。我是多么喜欢这安谧、神奇,日复一日又四季变幻的“大地协奏曲”啊!”将学生作文中体现技法的典型句段在课堂上品读,再归纳为描写方法,做到技法的学习“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虽然本次改写只要求“换角度重写故事”,但是六年级的孩子在作文时都会不自觉地根据要求较为慎重地删减课文。如在唯一的听众一课的改写中,所有的同学都把文中第1、9、10自然段做了删减的处理,因为这几段老人都不知情,更没有参与。而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在达到故事完整性的同时,追求更完美的表达。如:“开头:望着舞台上那个出众的少年,我陶醉在优美的小提琴声里。真不敢想象那就是那个将“锯子”声带进小树林里的男孩!我想,也许那个善意的谎言是我最成功的一次讲课” 陈梓妍“开头:刚走出家门,一阵微风迎面吹来。我知道,这将是一个愉快的早晨。” 高依菲“结尾:我闭上眼睛,靠在木椅上,静静地欣赏着这悠扬的乐声,心中充满了幸福” 蒋欣蓉“结尾:男孩的琴声越来越悠扬了,我想他一定经历了更多用心的练习。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悄悄打着节奏,仿佛浸润在柔和的月光里你地琴声能给我开来快乐和幸福。一次我由衷地告诉他,他看着我,脸上是灿烂的笑容” 曹雨晗“结尾:无论人生重来多少遍,我都会帮助这个孩子,做他唯一的听众。” 李彦青提笔“改写”处,已是“创作”时。学生在改写中所体现的智慧和追求完美的愿望为“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作文中我们追求这样简单的智慧和愿望,同时清楚自己在改写中有怎样的优势,在作文中积极运用。另外,以改写为抓手的人物描写方法手筋的训练要注意热度和密度。让学生在改写中尝到了“甜头”,了解了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后,要趁热打铁,选择适合的文章改写。如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苏珊的形象主要通过她的语言来刻画的。通过改写,让学生从苏珊的角度去描写故事,亦即透过语言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而挖掘了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活动,也就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人物。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也就可以展示学生改写成果的方式进行,边作文讲评边理解课文,一举两得。改写要和创作交替进行。通过改写,训练了某种方法,还应结合课文设计相应的练笔。如心理活动描写练笔设计:“在穷人一文中,作者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细腻,非常动人,你能否模仿课文写一个片段,描绘某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如神态描写练笔:“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老人平静的眼神能给了作者无限的力量。在生活中,你还想得起谁的眼睛?他(她)的眼神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学生片段描写两则“刚刚在走廊上打架的同学站起来!”许老师皱着眉头严厉地说。啊?我就是这群好汉中的一员,可我不想站起来,因为根据许老师平常的习惯,只要违反纪律,统统得抄一遍课文,我们现在正学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本学期最长的课文,要抄死人的余光发现已有8员大将站了起来,我到底要不要自首呢?按道理说,好汉做事好汉当,但是,金色的鱼钩太可怕了!这时,我前面的曹景基犹豫地站了起来。见鬼,他还举起了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