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doc_第1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doc_第2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doc_第3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doc_第4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格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迅渐被雅化。文化的根本性功能足以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现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6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7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8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 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 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 ( ) (3分)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东栏梨花苏 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3分)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5分)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东风不与周郎便,_。_,零丁洋里叹零丁。_,欲语泪先流。 君问归期未有期,_。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24分)香山看叶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 甲 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 乙 。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的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如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倒挂的金钟。蓝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10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内应填的内容是:(2分) 1)甲 ; 2)乙 11作者“香山看叶”,感悟到的是:面对生命的疼痛,人表现出的是 的,而树则是 的(4分)12文中说“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根据文意,你认为“伯牙”与“项羽”读懂了“枫叶之美”吗?请简要回答。(4分) 。13文中把虞姬比喻为“红叶”,两者之间应该有以下三点是相似的:(3分)1) 2) 3) 14文末最后一句“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理解,其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全文以拟人手法写树,“树”如同一个长者,引领“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B设问和反问相间运用,设问在文中总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短句在文中表达了深沉和悲愤的情感。D文中写高坡上挂着鲜红的果的柿树,意在揭示人为什么不如树的根本原因。16你读柿树(倒数第三段中关于描绘柿树的句子)感悟到怎样的哲理?(4分) 。第卷 表达题(共85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 创伤(chung) 揶揄 (y) 女工(gng) 赍志而殁 (j)B. 槟榔(bng) 跻身(j) 草屦 (j) 椎心泣血 (zhu)C. 渐染 (jin) 请帖 (ti) 转圜 (hun) 咎由自取(ji)D扇凉 (shn) 崴脚 (wi) 供销(gng) 鞭辟入里 (p)18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安详 山清水秀 指手画脚 秘而不宣B引申 责无旁代 秀外慧中 心心相印C雍容 百战不怠 没齿不忘 针贬时弊D坐镇 小题大作 手屈一指 焕然一新19.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1月26日上午正式亮相,引得台湾市民趋之若鹜,台北市立动物园开园1小时,就涌入约5000民众抢看。B.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他的故乡肯尼亚,人们更是载歌载舞,额手称庆。C.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一些新闻工作者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良知督促他们要站出来;另一方面,许多同行遭遇打击、报复的事实又让他们投鼠忌器。D.最近有网友曝料,春晚之后一夜成名的小沈阳原是孝子。近日,他豪掷140万为其父母购置了一栋三层的别墅,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 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C北京市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施行填报平行志愿。此举大大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受到考生家长的好评。D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增长动力,我国消费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1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3分)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相对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A B C D22. 阅读下面的语段,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和内容仿造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真诚的爱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爱意味着无须山盟海誓的承诺,意味着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人。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 ,_;_,_。23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这幅漫画揭示的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个道理。(6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但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请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参考答案1.D(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