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禹贡:战国时期所著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地理,被列入尚书。内容极为丰富,举凡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兼收并蓄。2、职方:周礼中的对于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之外,还记载有湖泊、男女比例、家畜、谷类以及其他物产的记述。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基础工程之一,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历时30年之久,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4、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最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5、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家,禹贡学会会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大学毕业前,他受顾颉刚之命,撰写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于 1937年出版,成为我国现代第一部公开问世的沿革地理专著。6、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顾颉刚全集。 7、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著作有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8、沿革地理学:主要是探索有关地理设置的沿袭和改革,不涉及人与地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沿革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别,沿革地理学只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9、孢粉学:是孢子花粉学的简称,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近数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古今植物孢子和花粉的形态、解剖、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史上和地理学上的分布规律。有两个分支,即古孢粉学和现代孢粉学。10、竹书纪年:是西晋初年从汲郡魏王墓里出土的大批竹简古书中的一种。由于此书本无题名,晋王朝的整理者以其所记按年编次而称之为纪年。此书因从竹简写定而又称竹书。记载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11、冈身:指长江口南岸过去海岸线在这里停留时期在海浪作用下堆积了大量泥沙和介壳残骸,形成高出地面的条条冈阜。12、生态难民:是在近五十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难民是指由于全球的生态状况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水资源危机和海洋环境破坏等等,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从而导致受这些状况影响的人们被迫离开自己长久的居住地而四处迁徙。13、河西四郡:汉武帝时期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夺得河西走廊,遂在祁连山下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四个郡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河西四郡。14、侨置郡县: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侨置州郡县,其原因是由于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到辽东和河西地区。当地政府为了安抚流民,安置世家大族,即就地按原来籍置的州郡县设置政区,给予不税不役的待遇,成为侨置州郡。15、土断:即以土为断,就是将侨州郡县经过一番整理,与当地原有的政区结合起来,使大批侨人服役纳赋。16、大索貌阅:隋朝按照户籍薄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的体貌核对,如有谎报年龄、诈老欺小以逃避课役的情况,一经查出,其保长、里正、族正都要流徙远方,鼓励民户互相检举,同时还规定堂兄弟一下都要分居,另立户籍,就叫折籍。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17、泛舟之役:晋惠公时期,晋国因灾荒向秦国购买粮食,秦国运输粮食的船队由渭水而下,经黄河、汾河直达晋都绛城,史称“泛舟之役”。18、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不仅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西汉都城长安以及秦都咸阳,更具有无以伦比的史料价值。又名西京黄图。19、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20、贝丘: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21、圩垸: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这种农田水利形式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22、界壕:又称金长城,因为金长城的主体不是城垣,而是宽深的壕沟,主要用深堑地方的马队。挖出来的土石不经过夯打砌筑,就堆放与壕沟内侧,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长垣,故也称为长城。二、简答题1、三个温暖期(1)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初为第一个温暖期(史前-西汉末)通过孢粉学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文献中记载的物候资料。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竹鼠、斑鹿和獐等动物的骨骼。安阳殷墟还出土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骨骼。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冬天的结冰期很短,梅树与竹类广泛分布。(2)公元600年到1000年为第二个温暖期(隋朝到北宋初年)长安连续多年冬天无雪;长安种植梅树和柑桔(3)公元1200年到1300年为第三个温暖期(南宋中叶到元代初年)历时很短,温暖程度没有以前明显特点: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2、三个寒冷期(1)从公元初到600年为第一个寒冷期据记载洛阳暮春下霜降雪;淮河结冰;南朝时在南京设有冰房;齐民要术记载杏花盛开和枣树发芽的时间较晚。(2)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为第二个寒冷期北方天气寒冷,已无梅花,北方人误将梅花当做杏花;太湖在公元1111年全部结冰;南宋都城杭州冬天多雨且延续到暮春。(3)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第三个寒冷期徐进之先生总结太湖、鄱阳湖、淮河等的结冰次数;东南沿海的荔枝树冻死;江南运河结冰。3、气候寒冷交替变化的原因(1)太阳周期活动(2)大气环流 (3)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1)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由于全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由北向南掀斜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左岸宽阔,右岸狭窄,左岸泛滥,平原上留下古河道遗址。(2)边界条件的影响河流的边界条件是指河床及其两侧组成物质和表现形态。长江两岸河漫滩的宽度决定了历史时期河道摆动的幅度,也就是说,河漫滩的宽敞越大,河道摆动幅度也就越大。河道侧蚀横向扩张速度大于下切纵向发展速度。(3)水沙条件的影响长江属于季风型河流,径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不同,由于洪水期和平水期的来水来沙条件不同,促使河床不断演变。5、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1)增长缓慢(2)大起大落和发展阶段性(3)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4)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这其中包括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地理环境:汉族位于中原地区,环境条件优越;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远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生产方式:汉族农业稳定,少数民族游牧或渔猎经济不稳定文化因素:汉族政治文明、文化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社会风尚等;宗教信仰、婚姻和生育制度、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它民族间的人口不平衡发展现象)6、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1)地理环境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候则是决定性作用。在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很弱时,总要趋利避害,寻找最适宜的环境。(2)社会经济人口的规模必然与农牧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相适应。单一密集的粮食生产使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回旋余地很小。(3)军事战争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直接杀伤、造成死亡或残废;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作为后援力量,畜力也被征召;运输粮食也需要大量人力、畜力;青壮年离家导致生育率降低。(4)政治制度法令政策;赋役制度;刑罚制度。(5)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7、人口迁徙的几种形式及其意义(1)自北向南:秦始皇征发数十万进入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开发较早,人口集中土地不足,再次南迁;战争: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2)政府强制性移民:统治者为了巩固中枢地位削弱地方势力,防卫边疆,控制少数民族,开发边远地区,强制手段将地方豪强、投降者进行迁徙。(3)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移民:移民实边。(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迁:匈奴、五胡乱华。(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鸦片战争前后,出现自发和有组织两种形式。意义:使不同民族得到交流、争斗、分化、合并,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融合也越来越巩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形成和扩大。8、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1)整齐划一,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2)中轴线纵贯全城,建筑对称分布。(3)以宫殿为主体,皇宫占据全程的要害位置,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延伸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条(4)宫殿居于高台之上,除了具有防潮的功能外,主要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9、形成都城的要素(1)自然环境:首要因素(2)经济因素:农业,粮食运输(3)军事形势:易守难攻(4)社会基础:地方势力10、古代都城萧条原因(1)土木建筑容易损坏:火。水。自然灾害,人为灾害(2)政治变化:王朝迁都,王朝更替(3)军事战争的破坏(4)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的衰弱(5)民族关系的影响:少数民族进攻导致王朝迁都11、黄河中下游农业发达的原因(1)地形平坦,易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