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鲍店煤矿六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概况1.1 采区位置及井上下对照关系 六采区位于井田的西南部(由原三采区、六采区合并而成)。地面相对位置:史家营、北风井南侧,韩家堂村东,平阳寺村北约200m处,前、中、后鲍店村东约200m以西。详见六采区位置示意图(图1)。图1 六采区位置示意图井下相对位置:东以采区煤柱为界与二采区为邻;东南以采区煤柱为界与八采区为邻;南部以平阳寺村庄煤柱为界;西至80m防水煤柱;北至矿北风井煤柱与五采区相邻;东北部以采区煤柱为界与一采区为邻。南北长约2770m,东西宽约1100m,面积约3.05Km2。采区内含2、3(3上、3下)、6层煤,其中主采煤层为3(3上、3下)层煤。地表受采动影响的村庄有六个,分别为前、中、后鲍店村,前、后韩家堂和史家营村,村庄占地面积约为0.46Km2。区内地表地势平缓,总体北高南低,地表高程为+40.1m+48.6。泗河自东北向西南在采区的中部流过,河流宽575700m,长1850 m,河流面积占采区面积1/3多,最大流量3382m3/s(1965.10),为一季节性河流。1.2 已有地质勘探工作该区自1964年至今,先后有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二三队、华东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第二勘探队、兖州煤炭生产建设指挥部地质队等勘探单位在该采区内施工地质钻孔9个,钻孔密度为2.96个/Km2,总工程量4085.27m。 在采区外围施工地质钻孔22个,总工程量9096.95m。钻孔情况详见地质钻孔一览表(表1、表2)。1990年12月,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三采区(现六采区北部)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报告于1991年5月通过了由鲍店矿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2003年12月,陕西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完成了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并通过了由煤业公司组织的验收。表1 六采区内地质钻孔资料一览表钻孔煤层名称底板标高/m厚度/m质量级别终 孔层 位终孔深度/m封孔质量封孔深度备注鲍192-235.000.90甲18上煤层底板下528.10封孔高度不够242 m以下已重新启封3-269.408.42(0.04)0.45甲6-308.330.56甲D532-215.321.40甲3层煤底板下295.39质量不明251 m以下已重新启封(底段8m未封基本合格)3-247.529.90甲6D402-271.481.503层煤底板下356.61封与否不明309.5 m以下3-300.688.406D582-277.810.553层煤底板下349.38质量不明311 m以下3-301.218.356鲍42-320.231.34甲18中煤层底板下592.60封孔高度不够330 m以下已重新启封3-354.618.40甲6沉缺D542-230.580.9015A煤层底板下440.77质量不明255 m以下3-262.488.806-297.380.55D522沉缺6层煤底板下438.21封与否不明338.4 m以下3-337.938.906-383.230.50鲍182-249.120.55甲18上煤层底板下517.33封孔高度不够254 m以下3-278.918.84甲6-317.360.45甲88-52-301.181.16合格18上煤层底板下566.88可靠全封3-328.308.40合格6-367.910.76合格表2 六采区外围地质钻孔资料一览表钻 孔煤层名称底板标高/m厚度/m质量级别终 孔层 位终孔深度/m封孔质量封孔深度备注D552-178.131.603层煤底板下259.02不可靠215.40 m以下3-210.489.506鲍202-255.441.03甲18上煤层底板下539.97封孔高度不够269 m以下已重新启封(封至194m水观)3上-283.645.87甲 3下-290.073.12(0.06) 0.12甲6-328.670.51甲 鲍302-151.270.93甲18上煤层底板下420.17封孔高度不够163 m以下3-180.368.93甲 6-218.830.50甲补212-246.050.10三灰375.26可靠全封3-279.439.466-323.070.602003-22三灰398.56可靠全封3-157.1188.70优质6-195.4880.45合格152中奥陶系455.80质量不明181.5 m以下3-152.428.606-191.240.7补772-147.931.10甲三灰287.59封与否不明3-182.738.60甲6-221.430.55甲D3523层煤底板下283.94不可靠255 m以下3-230.198.86优质6682-180.651.4甲3层煤底板下256.07封与否不明215 m以下3-207.768.40甲6D492-173.901.206层煤287.18不可靠212 m以下3-200.408.506-239.600.55D462-156.271.056层煤底板下271.14不可靠189.5 m以下3-181.528.506-219.420.80北风井2-243.291.203层煤底板下3-275.468.166钻 孔煤层名称底板标高/m厚度/m质量级别终 孔层 位终孔深度/m封孔质量封孔深度备注89-52-199.730.7218上煤层底板下477.38可靠全封3-230.528.306-271.010.452003-12-191.4771.03优质3层煤底板下289.29可靠全封3-219.8778.38优质6302-232.400.4518A煤层底板509.86质量不明3 -268.459.036-306.620.60D2826层煤402.54质量不明318.3 m以下3-309.358.606-348.850.60三灰-12-266.490.82乙三灰401.86长观孔未启封3-294.228.95甲6-332.880.60补132-278.630.80三灰400.80可靠180 m以下3 -308.308.626-347.600.38补122-322.311.58三灰447.54可靠全封3-353.708.846-393.120.60442-276.181.3318A煤层底板下554.92不可靠138.76 m以下启封不完全3-309.929.036-348.820.55补52-254.941.83三灰374.42可靠3上-265.494.403下-281.941.50(0.10)2.106-321.930.602252-211.181.2018上煤层底板下474.84封孔高度不够224 m以下3上-238.033.36(0.08)1.35(0.06)1.293下-243.050.53(0.05)2.82(0.03)0.496-281.440.531.3已有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六采区内无抽水试验资料,据80m防水煤柱之外2003-1水文钻孔第四系下组抽水,单位涌水量0.3141L/m.s,渗透系数0.81m/d,水质类型重碳酸盐钾钠型,2003年12月水位标高-79.98m。说明3层煤顶板砂岩富水性较差。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对六采区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反射系数法探测技术进行水文地质勘探。2. 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六采区相邻生产采区为一、二、五采区。一采区仅有1305工作面尚未回采,目前1307工作面回采完毕,1312工作面正在回采;二采区除了23上05-2N、23下05N尚未回采外,其余工作面均已回采完毕;五采区目前已回采5308、5309、5310三个区段的五个工作面,现回采的5307工作面因村庄搬迁暂时无法进行而停止回采。现将一、二、五采区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概述如下。2.1相邻采区及矿井实见地质情况2.1.1 一采区实见地质情况一采区位于井田北翼、工业广场西北,六采区的东北部。采区内的地质构造简单,以小型宽缓褶曲为主,发育有小南湖向斜。小南湖向斜轴向NE65,褶曲幅度50m,宽1000m。采区内有北翼总回风巷、北翼轨道和皮带大巷、部分回采巷道揭露。另外有鲍53等钻孔控制。该褶曲延伸至六采区。枢纽线基本为D57鲍14鲍53钻孔的连线,为宽缓开放型向斜构造。一采区断层不发育。除在3层煤底板岩石巷道中揭露少量小断层外,煤层中没有发现断层。一采区开采煤层为3层煤。3层煤结构简单、厚度稳定。 厚度8.059.20m, 平均8.70m,硬度f=3.13.9。3层煤伪顶比较发育,随采随冒,工作面分层开采时顶板难以管理,对回采有较大影响。老顶为中砂岩、细砂岩,岩石硬度大,稳定性好,局部地段老顶直接覆盖于煤层之上。1302-1、1304-1工作面开采时,曾揭露呈不规则状分布的古河流冲刷体,总体延展方向为近南北向,其宽度为0.32.0m,厚度为0.11.5m,赋存于煤层上部,为同生冲刷,分布于工作面的西部。2.1.2二采区实见地质情况 二采区位于六采区的东部,井田南翼、工业广场以西,采区内的地质构造以褶曲为主,发育有兖州向斜和鲍家厂背斜。兖州向斜轴向NEE,约75左右,幅度5080m,向东倾伏,枢纽线基本为补5151补10补18鲍59鲍60钻孔的连线,为宽缓开放型向斜构造,23022309区段工作面切眼均位于兖州向斜南翼接近向斜轴部附近。 鲍家厂背斜轴向NEE,约55左右,幅度3080m,向东倾伏,在二采区北部被大马厂断层切割,枢纽线基本为D53孔北200m鲍56鲍58孔北150m鲍8钻孔的连线,为宽缓开放型背斜构造。此外,采区内小型宽缓褶曲比较发育。地层产状受兖州向斜、鲍家厂背斜和大马厂断层的影响,变化较大,地层倾角218,平均倾角为7。二采区内断层比较发育。二采断层:落差H=4.2m,为正断层,位于2301切眼以南,为二采区与八采区的边界。大马厂断层:落差H=12.3m,为逆断层。这两个断层特别是大马厂断层对采区划分和工作面设计、回采具有很大影响。F6正断层,落差H=8m左右,位于二采区中部,对工作面设计和回采具有重大影响,2305和2306两个区段,被分为南北两段分别进行回采。二采区内落差H=3m的断层比较发育,层滑构造也比较发育,常见煤层“顶断底不断”和“底断顶不断”现象,而且在3上、3下煤层中断层发育不一致,常见“3上煤层断而3下煤层不断”、“3下煤层断而3上煤层不断”和“3上、3下煤层中落差不一致”现象。无论是断层还是层滑构造,大部分受兖州向斜和鲍家厂背斜的控制,其走向与背、向斜轴向基本一致或以小角度相交,为NEE向;另外还发育一组走向为NW向的断层。二采区内的断层,无论沿走向方向还是倾向方向,其延展性均较差。在二采区内,3层煤呈“Z”字型分岔形式赋存。在采区中北部,基本以鲍20鲍57鲍7钻孔连线为界,3层煤向东南方向分岔为3上和3下煤层两层,层间距0.7014.33m,平均8.98m,为二采区的主采煤层,均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3层煤,厚度8.5111.59m,平均9.37m,硬度f=3.13.9; 3上煤层,厚度4.206.77m,平均5.70,硬度f=3.5左右; 3下煤层厚2.814.52m,平均3.45m,硬度f=3.13.9。在采区西南部的3下煤层底部和东北部的3层煤底部,局部发育一层厚度为0.12.5m的高灰硬质煤,硬度f=4.14.9,有时相变为粉砂岩。3上煤层在采区西南东北方向,基本以补5鲍21鲍17168钻孔连线为界,向西北方向分岔为两层,层间距0.7030.91m,平均15.50m;上分层为2层煤,厚0.31.83m,平均0.80m,为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3上和3层煤的伪顶为炭质泥岩,厚00.2m,局部发育;直接顶为粉砂岩,厚2.0m左右,裂隙发育比较破碎,硬度f=46;老顶为中细砂岩,坚硬致密,硬度f=610。3下和3层煤的直接底为粉砂岩,厚1.0m左右,硬度f=46;老底为粉细砂岩互层,厚14m左右,坚硬致密,硬度f=68。3上煤层的直接底为粉砂岩;3下煤层的伪顶不发育,直接顶为粉砂岩,局部发育,老顶为中细砂岩,有时直接覆于煤层之上。2.1.3五采区实见地质情况五采区位于六采区的北部。南以北风井煤柱、防水煤柱、采区边界煤柱为界与六采区、一采区相邻;北至井田边界与杨村煤矿相邻;西至第四系防水煤柱;东以铺子断层为界与七采区相邻。采区内的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采区的东部总体受铺子断层控制,铺子断层产状为24375,落差H=083m,生产揭露该断层附近中、小型断层特别发育。另外,在背、向斜的轴部及两翼,也多发育小断层及裂隙。断层的存在造成工作面压力增大,煤层顶板易冒落,并造成5309、5310两个区段分为南北两个工作面回采,给工作面布置及回采带来很大的困难。断层以北东、北西向的两个正断层组为主,密集、分区发育特点明显,为张力及剪力所生成,多为追踪裂隙所生成,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延展性均较差。总体规律为东部复杂,西部相对简单。褶曲构造以小型宽缓褶曲为主,区内煤(岩)的产状受宽缓褶曲的控制。煤(岩)层总体走向近似北北东,倾向东,在走向方向呈波状起伏,局部走向发生变化,在采区的东南部,煤(岩)层走向为北北西,而在采区的东北部煤(岩)层走向为北东向。褶曲的存在给工作面疏排水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大南湖向斜位于五采区东南部断层密集区,轴线基本北西方向,向南东倾伏,过铺子断层延伸至七采区。五采区主采煤层为3层煤,煤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全区可采。煤层厚度7.509.73m, 平均8.62m,伪顶局部发育,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一般小于0.7m。直接顶为粉砂岩或泥岩,一般厚度06.4m。老顶为中砂岩、细砂岩,局部直接覆盖于煤层之上。2.2相邻采区实见水文地质情况2.2.1一采区实见水文地质情况一采区位于大马厂逆断层的上盘,小南湖向斜的核部。主要充水含水层为3层煤顶板砂岩,岩石裂隙发育,淋水普遍。揭露3层煤顶、底板砂岩出水点最大水量,分别为102.6m3/h、116m3/h。揭露第三层石灰岩出水点最大涌水量93.17m3/h。均分布于-430m水平以上区段。20022003年开采期间,实测正常涌水量为88.16121.03 m3/h,平均涌水量为96.07111.55 m3/h。自95年至今基本呈下降趋势,由175.5 m3/h,下降至2003年底96.07m3/h,目前已相对稳定。2.2.2二采区实见水文地质情况二采区主要充水含水层为3层煤顶板砂岩,厚为12m,富水性较差,以采后分散来水为主,工作面涌水量较小,一般515m3/h,较大为43.88m3/h(2309工作面)。工作面走向布置,受褶曲影响低洼处易积水影响生产。煤层顺槽之下大多布置有岩石集中巷,利用泄水孔上下沟通能够正常排水,排水条件较好。19882003年采区涌水量81.49136.39m3/h,平均118.55m3/h,基本稳定在118m3/h左右。2.2.3五采区实见水文地质情况五采区位于铺子断层的上盘,工作面主要充水含水层为3层煤顶板砂岩,厚度约12m,富水性中等,为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截止目前,该采区共发生10次突水,突水点的涌水量一般在150m3/h,最大涌水量为260m3/h,目前采区涌水量基本稳定,1998-2003年采区涌水量73.21-133.97 m3/h,平均涌水量109.3m3/h。以采后涌水为主,富水性不均一,局部富水范围涌水量较大,采动作用下涌水突然,来势猛,峰值大,危害严重。 地层兖州煤田属全隐蔽式华北型石炭二迭系煤田。采区分布范围内煤系地层东部上覆侏罗系,其余范围直接上覆第四系;下伏奥陶系石灰岩。主采煤层3层煤(仅在采区东南部分岔为3上和3下煤两层,层间距约03.17m)位于山西组的底部,2层煤位于山西组的中下部,6层煤位于太原组的顶部。现将采区范围内钻孔揭露的地层自上而下概述如下(详见采区地层综合柱状图)。3.1 第四系(Q)第四系,采区所在范围内均分布,由灰黄色、褐黄色、灰绿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及砂砾相互成层组成,以颜色、岩性、含水性等划分为上、中、下三组。上组和下组砂及砂砾层所占比例较高,含水性强;中组粘土层所占比例高,基本属隔水层。厚度158.05227.56m,平均厚度196.16m。与下伏地层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3.2 侏罗系上统(J3)俗称 “红层” ,侏罗系上统仅在采区东部存在,厚度084.01m,平均厚度51.68m。岩性以褐红色、棕红色、紫红色细砂岩、中砂岩为主,间夹紫红色泥岩,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泥质胶结,胶结疏松,易风化。底部局部分布一层砾岩层,厚度为03.94m,可作为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分界。与下伏地层二迭系呈不整合接触。3.3 二迭系下统(P1)采区内仅保存下二迭统的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上统遭受剥蚀。3.3.1 下石盒子组(P1xs2)最大残厚20.46m,由杂色铝质泥岩、粉砂岩、紫红色浅灰色石英粗砂岩组成,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石英粗砂岩或含砾砂岩,硅质胶结,岩性稳定,为本组与山西组的分界砂岩。下石盒子组在采区内普遍遭受剥蚀,仅残存于本区东部的局部区域(鲍19和88-5钻孔附近)。与下伏地层山西组呈整合接触。3.3.2山西组(P1sh)采区内均有分布。厚度80182.57m, 平均厚度88.14m,以灰-灰白色、深灰色粉砂岩和中砂岩为主,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及大量的暗色矿物、植物化石和炭屑,发育交错层理,并发育少量的剪裂隙。含煤两层,2煤层,厚度为01.50m,平均0.91m,局部可采,为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大部沉缺,仅在采区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可采。3煤层均赋存于本组的底部,全区稳定可采,为本区的主采煤层。3煤层厚度为8.309.90m,平均厚度8.71m,是主要可采煤层。3煤层在采区的东南角分岔为3上煤层和3下煤层(鲍20钻孔附近),面积约为0.015Km2 ,层间距为3.17m,3上煤层厚度为5.87m,3下煤层厚度为3.24m。与下伏地层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3.4 石炭系上统(C2)石炭系在本区仅沉积有上石炭统,包括太原组和本溪组。3.4.1 太原组(C2t2)厚度约175.75m,由浅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灰黑色泥质岩、粉砂岩及砂岩,夹8层石灰岩和22层薄煤层。三灰、十下灰岩为主要标志层,属海陆交互相沉积,是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两层(16上、17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一层(18上煤层),6煤层在本采区分布范围内属不可采煤层。16上煤层均厚1.33m,17煤层均厚1.23m。6煤层厚度为0.450.76m,平均厚度0.59m;16上煤层厚度为1.121.49m,平均厚度1.33m;17煤层厚度为1.051.41m,平均厚度1.23m。太原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呈整合接触。3.4.2 本溪组(C2b1)厚度约35.55m, 以石灰岩为主,间夹杂色铝质泥岩,偶夹不可采薄煤层。与下伏地层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3.5 奥陶系(O)奥陶系缺失上统,中、下统总厚740m,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间夹泥灰岩、钙质泥岩。 地质构造鲍店井田位于兖州煤田的中部,兖州向斜核部的中段,井田构造以褶曲为主。六采区位于兖州向斜的北翼,总体构造受兖州向斜控制,采区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以褶曲为主,断层较发育。地层产状变化较大,从南向北走向为27036070,倾向为36090160,倾角116,一般7。受断层影响局部区域地层倾角较大(在89-5孔附近和D35孔东南140m附近)。现将该采区地质构造发育情况阐述如下。4.1 褶曲采区内地层走向近东西向,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由南向北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级别、不同方向的褶曲,依次为鲍厂背斜、小南湖向斜等。现分述如下: 六采区主要褶曲控制情况一览表: 表3褶曲名称幅度(m)轴向()延展长度(m)两翼最大倾角()控制情况可靠程度小南胡向斜100150NE52240012D52、D54、D40、鲍18、2003-1、鲍4、D49、D35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控制可靠鲍厂背斜80130NE561600202003-2、D53、鲍18、鲍19孔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控制可靠1、小南湖向斜该向斜位于采区中部,轴部经后鲍村村西斜穿泗河,走向为NE52,核部标高-350-170m,在向斜两翼煤岩层倾角较大,西北翼倾角约12,东南翼倾角约8,基本上属于对称向斜,区内延展长度1800m左右,幅度100150m左右。2、鲍厂背斜该背斜位于采区东南部,前鲍店村位于轴线中部,轴部走向为NE56,向东北方向倾伏,背斜两翼倾角较陡,在前鲍店村西南方向背斜轴部较平缓,基本上属于对称背斜,区内延展长度300m左右,幅度80130m左右。轴向转折部位断层发育。3、次级褶曲除上述鲍厂背斜、小南湖向斜外,区内发育着多个次级褶曲构造。在鲍厂背斜南侧形成两个小型向斜背斜起伏,轴部走向基本平行于鲍厂背斜;在测区的西北角,即史家营西北角发育有一次级小背斜,轴部走向近NEE, 两翼倾角较陡,区内轴长400m左右,幅度1030m左右。4.2 断层据原有地质资料和三维勘探资料分析,地震勘探共查出断层24条,其中否定原二维资料断层11条,修改断层1条,新发现断层23条。按落差(H)大小来分,10mH50 m的断层5条,5mH10m的断层7条,H5m的断层12条;依断层的控制程度及断层的评级标准分为:可靠断层5条,较可靠断层10条。依断层性质分为:正断层18条,逆断层6条(断层情况详见表4)。另外不排除本采区内存有落差小于5m隐伏断层的可能。 煤层及煤质5.1 主要煤层赋存情况及构造形态依据钻孔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区内各煤层赋存深度由北东向西南逐渐变浅,煤层倾角一般为1016,煤层底板起伏明显,尤其是后鲍店村北部附近表现尤为突出。3煤层底板最低点位于采区东北角鲍4、D52孔附近,标高-354m;最高点位于采区西南角的平阳寺村北约200m处,标高-194m。在小南湖向斜和 -F2正断层之间,构造比较复杂,断层发育。其余部分构造相对较简单。区内煤层走向迂回曲折,较大的褶曲有小南湖向斜和鲍厂背斜,另发育有次一级的褶曲。 断层情况一览表 表4断 层名 称性质倾向倾角()落差(m)延展长度(m)位置可靠程度F1断层正NW-W607008420西北角可靠F2断层正E-SEE677510442西北角可靠F3断层正SE71760401400南部可靠F4断层正NW617005120东南角较可靠F5断层正SE-S7584018410南部较可靠F6断层正N7003140前鲍店村西北角F7断层正NW-W657506230中鲍店村较可靠F8断层正E-NE6575010305鲍店村东边缘较可靠F9断层正S60700880东部较可靠F10断层逆NE40505210后鲍店村的东边缘可靠F11断层正N6982010420中鲍店和后鲍店的交界较可靠F12断层正NW607003105895钻孔附近F13断层逆SE365309700895钻孔南部可靠F14断层逆SE40500365南部泗河中F15断层正NW637004215南部泗河中较可靠F16断层逆NW606804210南部泗河中较可靠F17断层正NEE607204110后鲍店村西边缘较可靠F18断层正NNW607003100中部F19断层正NW607003125东北部F20断层逆W304005245东北部较可靠F21断层正W607003185东北部F22断层逆N20300480东北部5.2 煤层六采区的开采对象是上组煤,即山西组的2、3(3上、3下)煤层和太原组的6煤层。3(3上、3下)煤层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可采煤层,也是本采区的主采煤层。2煤层属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6煤层属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仅有一个钻孔(88-5)煤厚为0.76m,为不可采煤层。2煤层厚度为01.50m,平均0.91m,局部可采,大部沉缺,为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仅在采区的中部和东部可采。3煤层厚8.359.90m,平均厚8.89m,硬度f=3.13.9,属半暗半亮型煤。煤层厚度稳定,结构简单,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以暗煤为主,夹镜、亮煤条带,发育内生裂隙;煤层底部灰份较高,煤质较差,煤层上部灰份较低,煤质较好;煤层局部发育有一层0.040.05m厚的炭质泥岩夹矸。3上煤,厚5.87m,硬度f=3.5左右,属半暗半亮型煤。3下煤,厚3.24m,硬度f=3.13.9,属半暗型煤。仅在采区的东南端分岔为3上煤层和3下煤层(鲍20钻孔附近),面积约为0.015Km2 ,层间距为3.17m。6煤层厚度为0.450.76m,平均0.59m,全区分布,零星可采,仅在(88-5)附近厚度大于0.7m,为结构简单厚度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六采区煤层基本情况一览表:表5煤层名称煤层厚度(m)结构层间距(m)煤层稳定程度可采性指数Km普氏硬度f煤层变异系数夹 矸可采情况层数岩性厚度201.500.91简单2煤层3煤层15.0525.5021.413上煤层-3下煤层3.173煤层-6煤层34.3538.8537.39不稳定0.377局部可采38.359.908.89简单稳定3.13.90.05502炭质泥岩、粉砂岩0.040.05可采3上5.87简单稳定13.502炭质泥岩粉砂岩可采3下3.24简单稳定13.13.902炭质泥岩粉砂岩可采60.450.760.59简单不稳定0.19402炭质泥岩不可采5.3 煤层顶底板2煤层:伪顶不发育;直接顶为页岩或粉砂岩,厚度2.729.15m,平均5.57m;老顶为粉砂岩。直接底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砂页岩或页岩,老底为粉砂岩。3煤层:伪顶局部发育,岩性为泥岩,厚度小于0.50m,直接顶为粉砂岩、砂页岩或页岩,富含植物化石,厚度2.203.34m,一般为3.24m,泥质胶结,裂隙发育,比较破碎,稳定性较差,硬度f=46,单向抗压强度39.2260.80MP;老顶为中、细砂岩,厚度15.5227.11m,一般为21.74m,泥硅质胶结,坚硬致密,比较稳定,单向抗压强度88.25127.48MP;直接底为厚度0.302.20m,一般0.70m的页岩或泥岩,粉砂岩,泥质胶结,裂隙发育,比较破碎,稳定性较差,硬度f=46,单向抗压单向抗压强度4060MP;老底为灰色粉细砂岩互层或细砂岩,厚度为厚度8.5618.77m,平均13.07m,泥钙质胶结,坚硬致密,裂隙不发育,比较稳定,其单向抗压强度约80MP。6煤层:本区内不可采,与3煤层层间距34.3538.35m,平均37.39m,不在详述。5.4 煤质采区内各煤层均是低变质的气煤,属气煤号。山西组的2煤层、3(3上、3下)煤层属低灰中灰分、低硫、低磷、高熔点、中高发热量煤层。太原组的6煤层属高硫煤。据矿井地质报告,各煤层的煤质指标如表5。各煤煤层质特征统计表 表5项 目2煤层3煤层6煤层3上 煤 3下 煤Mt /%2.50Ma,d/%原煤1.535.802.270.982.981.900.784.181.941.742.83 2.27 0.982.981.90精煤1.575.642.351.543.062.221.507.302.161.082.94 2.15 1.543.062.22Ad/%原煤9.5446.3218.849.4321.6813.987.7326.1913.359.3021.52 14.38 9.4321.6813.98精煤5.8014.348.094.568.306.083.839.206.014.677.20 5.75 4.568.306.08 Vdaf/%原煤38.3146.2940.0234.7540.6437.7238.7548.8643.0136.0538.72 37.64 34.7540.6437.72精煤37.6941.9939.6635.9841.2838.4540.1147.6243.3037.4439.63 38.15 35.9841.2838.45St,d/%原煤0.601.260.890.410.780.562.257.433.690.510.850.650.410.780.56精煤0.530.940.740.350.530.481.574.252.370.380.68 0.57 0.350.530.48Qb,daf/MJ.Kg-128.8333.8732.6630.0833.8533.2030.6334.9333.9232.6534.91 3.5530.8033.8533.20Qgr,d/MJ.Kg-116.5629.7825.6425.3730.2727.7421.1030.6128.0726.5227.07 26.77 25.3730.2727.74Cdaf /%81.8483.3381.6083.0583.33 Y /9.51011.59 10粘结指数4646564646煤质牌号QMQMQMQMQM 6 水文地质6.1六采区水文地质情况根据矿井勘查报告、相临采区及相临矿井水文地质资料,认为该采区开采2煤层、3煤层时,主要充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下组砂层、侏罗系上统砂岩(简称红层)、2、3煤层顶板(部)砂岩。现论述如下:第四系厚度呈东北部厚,向周围逐渐变薄;不整合于侏罗系上统和二迭系之上,按岩性、颜色、含水性划分为上、中、下三组。上组厚78.3484.68m,平均厚度81.51m,富水性较好;中组厚57.9658.32m,平均厚度58.14m,底界深度136.66142.64m,为隔水层;下组平均厚度52m,岩性主要为中砂、砂砾层,中间夹有薄层粘土层。六采区80m防水煤柱外2003-1水文钻孔第四系下组下段抽水,单位涌水量0.3141L/m.s,渗透系数0.81m/d,水质类型为HCO3-Cl-Na+Ca2+型,2004年11月水位标高-79.98m。据下-12第四系下组抽水,单位涌水量0.427L/m.s,渗透系数3.5m/d,水质类型为HCO3-Cl-Na+Ca2+型,2004年11月水位标高-76.91m。采区内3煤层顶板至第四系底界距离80171.19m,平均136.16m,为六采区2、3煤层开采重要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侏罗系上统砂岩 (红层),厚084.01m,平均厚51.68m,仅在采区东部存在,厚度变化较大,从中部向东逐渐变厚。钻孔冲洗液漏失普遍,漏失量0.51.6m3/h,据邻区99-1号孔抽水资料,红层下段(340390m)富水性小,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193L/s. m,渗透系数0.037m/d,水质类型SO42-Na+型。 从抽水资料看,含水微弱,补泄条件不良。采区内3煤层顶板至侏罗系底界距离84.16125.06m,平均98.94m,为间接充水含水层,对回采影响不大。3煤层顶板(部)砂岩,厚度8.4725.09m,平均厚18.11m,以中细砂岩为主,富水性中等。六采区内及附近无3煤层顶板砂岩抽水试验资料(临区补77水文钻孔资料不全,仅为参考资料)。6.2瞬变电磁法和反射系数法水文地质勘探成果简述六采区采用瞬变电磁法和反射系数法两种方法综合勘探,探测了区内3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性异常的赋存位置、形态,分析了断层附近的含水性;以及第四系下组富水性异常的范围和形态。(详见电法报告)6.2.1采区内第四系底部砂土的含水性在第四系底界上附近岩层在区内有4块明显的异常,分别在后韩堂村、前鲍店村、后鲍店村西侧的河道内、及-F21断层的北侧。其中后韩堂村、前鲍店村的异常为一封闭圈,另外两个为半封闭圈。6.2.2 3煤层顶板上附近岩层含水性采区内的3煤层顶板上50-120米内在区内有4块明显的异常,分别在后韩堂村、前鲍店村、后鲍店村西侧的河道内、及-F21断层的北侧。其中后韩堂村、前鲍店村的异常为一封闭圈,另外两个为半封闭圈。后韩堂村和后鲍店村西侧的河道内的异常从120米界面向下异常逐渐增大,前鲍店村的异常从120米界面向下异常逐渐减小。在3煤层顶板上10米界面附近岩层在区内有2块异常,分别在前鲍店村南和河道的北部,其异常均较小,说明附近岩层的含水性较弱。6.2.3 3煤层顶板下附近岩层含水性采区内的 3煤层顶板下20米界面附近有效异常有1处,在-F19断层的附近,异常范围较小,说明附近岩层的含水性较弱。6.3涌水量预计六采区处于兖州向斜次级单元后鲍厂背斜和小南湖向斜分布区。褶曲轴主要呈南东北西方向,向南东方向倾伏,地层走向蜿蜒曲折,区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受构造的影响,区内煤层产状变化较大,岩层裂隙比较发育,涌水量往往较大,应引起警惕,切实搞好排泄水工作。采区涌水以3煤层顶板砂岩为主,属分散来水,危害较小。正常区段与富水区段比较,涌水量差异显著。参照五采区涌水资料,考虑六采区在80m防水煤柱附近开采,利用比拟法,工作面走向布置,受褶曲影响低洼处易积水影响生产。预计六采区正常开采情况下正常涌水量80150m3/h,最大涌水量280m3/h左右(采区涌水量的大小与首采工作面的位置及开采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六采区、五采区开采要素对照表采区名称五采区六采区采区面积(Km2)2.43.05采煤方法3煤综放3煤层综放顶板砂岩厚度(m)10.219.7涌水量(m3/h)实测平均88.27 实测最大260.00预计正常80-150 预计最大2806.4存在问题、防治水措施及建议根据开采设计及目前观测孔的布设情况,对六采区第四系下组及采区煤层顶部砂岩水文观测孔应及时进行布设,以观测采动作用下各含水层的变化状态及补给情况,正确分析工作面涌水来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采区工作面的开采顺序,应按由深及浅的开采顺序,以观察研究煤层开采后覆岩裂隙发育高度及第四系下组水对回采工作面充水情况,降低第四系下组向工作面涌水的峰值,防止发生水害事故。必须加强六采区综放开采及分层开采条件下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过程及发育高度的探测研究,以合理确定浅部区防水煤柱高度和准确预计采区涌水量,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六采区接近煤层露头浅部区开采时,第四系下组水能够直接涌入回采工作面,应切实提高警惕,并做好开采安全性的论证工作,以确保回采安全。六采区钻孔情况见表1、2,对于封闭不良的钻孔,回采前必须进行启封处理,以消除钻孔导水隐患。根据地面电法对区内断层的导水性研究,只有-F3断层、-F5断层和-F21断层与前鲍店村南的富水区和-F21断层北侧的富水区有一定的关联,其余富水区基本与断层没有联系。张性断裂,其断层破碎带是良好的储水空间及导水通道,加之断层在形成过程中,会造成断层附近岩石的裂隙较为发育,当其裂隙相对富水时,在电性剖面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低阻电性异常。断层在形成过程中,会造成断层附近岩石的裂隙较为发育,且当其裂隙相对富水时,在电性剖面中会表现出明显的电性异常。另外,当断层垂向切割水平隔水地层时,破坏了地下水的原有赋存状态,会造成地下水的垂向水力联系,使断层不仅是沿走向的导水通道,而成为良好的垂向导水通道。建议矿方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对于与富水区有联系的及河道中发育的断层,应注意断层对现有隔水层的破坏程度,同时尽力避免人为“激活”断层,导致断层进一步发展,使其断层成为良好的垂向导水通道,造成不必要的地质灾害。另外,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由于顶板冒落,可能导致现未充水的断层及其附近的岩石结构的破坏,使断层成为导水通道,注意掘进过程中及回采前应对断层进行提前探测,预防水的涌出。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7.1瓦斯矿井主采煤层3煤层,从已有资料分析为瓦斯风化带范围,属低瓦斯区。勘探时期3煤层瓦斯成分鉴定成果 表6煤 层瓦 斯 成 分 ()瓦 斯 含 量 ()CH4CO2N2CH4CO23煤层1.0659.640.2327.7813.5798.710.0130.6450.0010.4772003年瓦斯等级鉴定: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0.417m3/min,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312m3/min,无高瓦斯区和异常区,为低瓦斯矿井。7.2煤尘爆炸性根据矿井生产期间井下取样,经有资质的抚顺煤科分院化验分析,主采3煤煤层尘爆炸指数为38.2641.16%,煤尘具有强爆炸性危险。7.3煤的自然发火倾向根据矿井地质报告,本井田各煤层均有自然发火的可能性。矿井生产期间,对3煤层取样做了自然发火倾向测试。鉴定认为:3煤层为易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层,一般发火期36个月,最短自然发火时间26天,矿井自燃危险等级为级。 7.4地温本井田范围内,未进行过钻孔测温工作。矿井开采未发现高温异常区,此外,以东滩煤矿钻孔测温资料进行类比,认为本区属地温正常区,矿井生产时,井下温度为2526,不会有高温热害发生,只需进行一般的通风降温即可。7.5地压鲍店井田的构造应力显现并不明显,主要应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停工留薪管理办法
- 2025年综合类-中医主治医师-中医儿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家居展厅设计管理办法
- 学校学生去向管理办法
- 学校空调使用管理办法
- 山东执业药师管理办法
- 央行信贷服务管理办法
- 天津水库收费管理办法
- 安徽审计业务管理办法
- 安徽招聘高层管理办法
- 糖化简介0623课件
- 火电厂各系统流程图课件
- 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课件
- DB3701-T 29-2022附件:智慧中药房建设与运行规范
- 大专毕业论文3000字格式12篇
- 人才盘点操作及应用(简版)
- 学校老师联系方式惠州市
- DBJ46-048-2018 海南省建筑工程防水技术标准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中英语3500词汇诵读加记忆
- 皮肤、斑的认识PPT课件
- 外研版九年级上册英语课文原文与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