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车辆跟驰模型 教学目的 掌握跟驰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车辆跟驰特性分析的方法 掌握线性跟驰模型的基本形式 推导过程以及构建方法 了解非线性跟驰模型 熟悉交通仿真软件中采用的跟驰模型的基本形式 掌握稳态流分析和加速度干扰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 线性跟驰特性分析 2 非线性跟驰模型 3 稳态流分析和加速度干扰教学难点 1 线性跟驰模型的构建 2 非线性跟驰模型 3 稳态流分析和加速度干扰 第5章车辆跟驰模型 5 1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5 1 5 2 5 3 5 4 一 跟驰模型 5 1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跟驰理论概念 是利用动力学方法 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 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行驶状态的一种理论 模型使用范围 用于研究人 车单元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分析车道交通流的特性 描述交通流的宏观特性 应用于交通规划 交通管理与控制 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功效 解决交通问题 二 跟驰状态的判别 5 1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目前常用判定跟驰状态的两种方法 1 基于期望速度的跟驰状态的判定方法 2 基于相对速度绝对值的跟驰状态的判定方法 5 1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有以下三个特性 1 制约性 2 延迟性 3 传递性 三 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5 2跟车模型 5 1 5 3 5 4 5 2 5 2跟车模型 一 线性跟驰模型 1 线性跟驰模型的描述 5 2跟车模型 2 假定条件 1 前导车采取制动行为 2 假设n车与n 1车制动距离相等 即d3 d2 3 后车 第n 1辆车 在反应时间T内速度保持不变 即 3 公式推导 由图5 1所示n车与n 1辆车的空间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过一些列推导 5 2跟车模型 变形为 式中 后车在时刻 t T 的加速度 称为后车的反应 敏感度 时刻t的刺激 即上式可理解为 反应 敏感度 刺激 5 2跟车模型 为了适应更进一步的情形 把上式修改为 式中 为反应强度系数 量纲为 5 2跟车模型 4 稳定性分析 稳定的两层意思 局部稳定性 是指前后两车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是否稳定 渐进稳定性 是前车向后面各车传播速度的变化 1 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 关注跟驰车辆对它前面车辆运行波动的反应 即关注车辆间配合的局部行为 短期行为 线性跟驰模型的二阶微分方程 5 2跟车模型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该微分方程 并推导出如下关系式 式中 C 表示车间距摆动特性的数值 该值越大表示车间距的摆动越大 该值越小表示车间距的摆动越趋近于零 同前 其值越大 表示反应越强烈 T 反应时间 s 针对C T取不同的值 跟驰行驶两车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0 C e 1时 车头间距不发生波动 e 1 2 车头间距发生波动 振幅增大 5 2跟车模型 如果跟驰车辆的初始速度和最终速度分别为u1和u2 则 式中 分别为头车和跟驰车辆的速度 s 车头间距变化量 后车在时刻 t T 的加速度 称为后车的反应 5 2跟车模型 因为 推导 即 跟驰车辆为了不发生碰撞 又为了使车头间距尽可能小 应取尽可能大的值 其理想值为 eT 1 5 2跟车模型 2 渐进稳定性 关注车队中每一辆车的波动特性在车队中的表现 即车队的整体波动特性 长期行为 据研究 一列行驶的车队仅当C T 0 5时才是渐进稳定的 即车队中车辆波动的振幅呈衰减趋势 二 非线性跟驰模型 5 2跟车模型 1 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5 2跟车模型 基本公式 式中 后车在时刻 t T 的加速度 称为后车的反应 第i辆车在时刻t的位置 第i辆车在时刻t的速度 T 反应时间 比例系数 单位是距离 时间 根据伽赛斯的推导 5 2跟车模型 式中 最大流量时的速度 畅行速度 表5 1列举了比例系数的实验结果 5 2跟车模型 2 基于速度的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事实上 反应强度系数不仅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而且还与车辆速度成正比 因此 可对反应强度系数作如下改进 5 2跟车模型 三 线性跟驰模型非线性跟驰模型比较 5 3跟驰行为模型 5 1 5 2 5 3 5 4 5 3跟驰行为模型 跟驰行为模型 交通工程角度 1 刺激 反应类模型 2 安全距离类模型 3 生理 心理类模型 4 人工智能类模型 统计物理角度 1 优化速度模型2 智能驾驶模3 元胞自动机模型 5 3跟驰行为模型 一 刺激 反应类模型 刺激 反应类模型 GM模型 是在假设车辆在22 86m 75ft 以内未越车或未变换车道的状况下 由驾驶动力学模型 DrivingDynamicModel 推导而来 并引入反应 t T 灵敏度刺激 t 的观念 1 概述 5 3跟驰行为模型 2 基本公式 式中 后车在时刻 t T 的速度 后车在时刻 t T 的加速度 前车和后车在时刻t的速度差 前车和后车在时刻t的距离 c m l 常数 5 3跟驰行为模型 3 基本假设 驾驶员的加速度与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 与两车的车头间距成反比 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 4 模型特点 优点 缺点 1 GM模型形式简单 2 物理意义明确 3 作为早期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 4 许多后期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都源于刺激 反应基本方程 1 GM模型的通用性较差 5 3跟驰行为模型 二 安全距离类模型 1 概述 安全距离模型也称防撞模型 CollidionAvoidanceModels 简称CA模型 寻找一个特定的跟驰距离 即如果前车驾驶员做出了一个后车驾驶员意想不到的动作 当后车与前车之间的跟驰距离小于此特定跟驰距离时 就有可能发生碰撞 2 基本公式 式中 前后两辆车之间的距离 第i辆车在第t时刻的速度 待定常数 5 3跟驰行为模型 Gipps安全距离模型的基本形式 式中 车辆n的驾驶员所愿意采用的最大加速度 车辆n的驾驶员所愿意采用的最大减速度 车辆n 1的效用尺寸 其值等于车身长度加停车间距 车辆n的驾驶员认为车辆n 1会采用的最大减速度 5 3跟驰行为模型 3 基本假设 试图寻找一个特定的跟车距离 当前导车驾驶员做了一个让后车驾驶员意想不到的动作时 认为在两车间距小于这个特定的跟车距离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发生碰撞 4 模型特点 5 3跟驰行为模型 三 生理 心理类模型 1 概述 生理 心理类模型即是驾驶员通过分析视野中前车尺寸的变化 感知前后车相对速度的变化 根据公认的感知阈值 选择适当的操作使对相对速度的感知不超过这个值 2 基本形式 5 3跟驰行为模型 Michaels感知界限值模型 w 观察目标的宽度 R 观察者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视角 式中 5 3跟驰行为模型 3 模型特点 从建模方法上更接近实际情况 也最能描述大多数我们日常所见的驾驶行为 由于驾驶员的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 所以生理 心理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阈值模型的缺点在于模型的参数较多 子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对于各种阈值的调查观测比较困难及其通用性比较差 5 3跟驰行为模型 四 人工智能类模型 1 概述 该类模型主要是基于模糊逻辑 通过驾驶员未来的逻辑推理来研究驾驶行为的跟驰模型 2 基本形式 1 如果适当 则 式中 两车之间的距离 隶属于第i个模糊集的第n辆车的加速度 隶属于第i个模糊集的相对速度 使用规则进行仿真的时间间隔 取为1s 跟驰车期望追上前导车的时间 取为2 5s 5 3跟驰行为模型 2 如果不适当 则每增加或减少一个等级 将增加或减少0 3m s2 3 模型特点 与传统GM模型相比 该模型具有局部稳定性 两个因素可能导致模型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 该模型认为能够精确地得出为0 3m s2 已经从线性模型中得知对加速度的影响非常小 5 3跟驰行为模型 五 优化速度类模型 1 概述 为了解决GM模型在停车启动过程中过大加速度的问题而建立 其本质上与GM模型具有相同的形式 2 基本形式 优化速度模型的表达式为 式中 敏感系数 优化速度函数 即根据车头间距优化出驾驶人期望的速度 5 3跟驰行为模型 两类典型的优化速度函数为 优化速度函数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5 3跟驰行为模型 六 智能驾驶模型 1 模型方程 该模型由两项构成 包含自由状态下的加速趋势和考虑与前导车碰撞的减速趋势 5 3跟驰行为模型 七 元胞自动机模型 1 基本理论 物理学方面 数学方面 计算机方面 元胞自动机被视为描述连续现象的偏微分方程的对立体 是一个时空离散的数学模型 元胞自动机被视为新兴的人工智能 人工生命的分支 元胞自动机的含义存在不同的解释 生物学方面 元胞自动机被视为生面现象的一个抽象 元胞自动机被视为离散的 无穷维的动力学系统 5 3跟驰行为模型 1 基本概念 图5 5元胞自动机构成示意图 5 3跟驰行为模型 2 基本形式 STCA模型可用如下运动规则表述 如果 则v以概率p减1 式中 车辆速度 车辆最大速度 车辆车头间距 车辆的位置 5 3跟驰行为模型 3 模型特点 Textinhere 缺点 Textinhere 优点 对交通系统的描述实践了用 种离散化模型描述离散化问题的思想 避免了流动比拟下确定性方程的严格假设及求解离散化对真实信息的损失 模型的假设与实际的驾驶行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如何将元胞自动机模型与交通实际联系起来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5 4跟驰模型仿真示例 5 1 5 2 5 3 5 4 5 4跟驰模型仿真示例 采用跟驰模型的仿真软件主要有VISSIM CORSIM PARAMICS FLOWSIM等 一 VISSIM软件 1 Wiedemann 模型 VISSIM的交通流模型是一个基于时间的 离散 随机的微观模型 它以驾驶员 车辆 单元为基本实体 5 4跟驰模型仿真示例 1974年维德曼 Wiedemann 提出以行为阈值划分跟驰状态 并建立了一个行为阈值模型 BehavioralThresholdModel 图5 6跟车模型 Wiedemann维德曼 1974 5 4跟驰模型仿真示例 Freedriving Approaching Following Braking 基于Wiedemann模型把驾驶员的行驶状态分为四种类型 5 4跟驰模型仿真示例 2 Wiedemann74模型 模型适用于市区内的一般道路驾驶行为 模型的形式为 式中 d 停车时的平均车辆间距 安全距离附加部分 安全距离倍数部分 随机因子 0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河工厂透水砖施工方案
- 音响配套采购方案范本
- 新媒体运营内容策划方案详解
- 跨河施工方案审查意见书
- 完整街区改造方案范本
- 加油站安全教育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冷链消毒施工方案设计
- 厌氧塔制作施工方案
- 新安全法修正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腹泻患者的临床护理
-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DNDC模型使用手册
- DL∕T 2487-2022 电力燃煤机械名词术语
- 起重机械生产单位质量安全总监-特种设备考试题库
- JBT 9189-2016 水基材料防锈试验方法 铸铁屑试验
- 藏餐培训前台课程设计
- JJF 1064-2024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
- 《春江花月夜》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本)
- 19S406建筑排水管道安装-塑料管道
- 《福建省泰宁县》参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