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张洪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以美怡情、以美启真、以美导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美学家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一) 欣赏自然美,陶冶学生爱美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散文,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形象,展示无穷魅力。如草原“一碧千里”的鲜明流畅,让学生领略草原的“畅旷美”和鲜明的“层次美”,使人心胸开阔,满目生辉;可爱草塘“清流图”的神秘恬静,让学生领受小河色调的“柔和美”和“对比美”,给人鲜明、振奋美的陶冶;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让学生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山水“清秀美”和“映衬美”,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品析,结合图片的展示,把学生带进优美的境界里,使他们精神愉悦,产生一种美的享受。以火烧云一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形象思维,再造想象,使火烧云的景象在学生脑海中构成一副神奇瑰丽的图画:既有层次变化之美,又有神奇变幻之美;既有动态之美,又有形状变化之美。使人陶醉,产生遐想,充满迷恋与向往,从而达到以美怡情,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究,进一步深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二)体会文章思想内容美,培养审美理想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生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把“文道统一”起来。那么,课文怎样通过美来揭示生活的“真”,让学生领会生活的美呢?如养花,老舍先生先写为什么养花,是因为花能给人一种自然情趣之美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接着讲种什么花,好种易活的,会自己奋斗而不娇贵的花,体现作者一种朴实平淡生活的追求美,也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对人生不求过分雕琢的自然之法;再讲养花需要摸门道,需要辛勤劳动,领会劳动过程的苦乐美,体会一种价值的实现是艰辛劳动的付出;最后讲养花有成果时与人共享,有灾害时与人共悲,体现的是作者对劳动成果的赞赏、珍惜之美。“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升华了劳动品味,是一种劳动之美。创造美的劳动价值观,人生观,给人一种无穷回味之美,感染学生,提高审美理想。生活是复杂的,而美无处不在,如娘牙山五壮士的“豪壮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美”,再见了,亲人意味深长的“隽永美”,通过美的生活感染和领悟,提示生活的真,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美好人生。所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体现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领略古诗文的美,获得情性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一)品词析句、激发想象,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先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感情与诗人的感情起伏相合拍,指导学生把握“感情紧张亢奋时,节奏趋于急;感情轻松平静时,则趋于缓”,让学生在吟咏中通过节奏声调变化掀起感情波澜。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以达到熟读古诗,在熟读古诗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在蔚蓝的天空中,两只黄鹂鸣叫于翠柳间和门口停着自东吴来的船的近景图;高处一行白鹭飞上青天和西边山岭上千年积雪的远景图。同时让学生在吟咏后,通过想象画面,动手画图,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包含近景图和远景图的春景,并着重指导学生按诗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来给春景图上色,从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从色彩、声音、动景、静景中感受春天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会诗人无穷的意境,最终达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二)领会诗意,体验诗的意境美赫士列特说过“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情感性正是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沸腾感而写成的,因而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草木,是生命力所在。如古诗泊船瓜洲,在教学时,要从欣赏诗中的景物美入手。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古诗,并大体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读一读,讲一讲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让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物形象时,再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领会诗情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可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你会怎样想呢?并让学生大胆想象诗人“绿”字曾用过哪些字?再采用比较的手法讨论为什么用“绿”比用别的字好?在学生讨论比较中体会到:“绿”字确实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绿”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在古诗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应寓于形象中,寓于感情中,只有这样,古诗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才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朗读中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一)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曾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二)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学观潮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 “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更容易理解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学生长期的认知活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