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城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综合强化试题(一) 命题:王磊光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落笔/落照剥削/瘦削不堪靡靡之音/风靡一时B.刹那/古刹累赘/果实累累强弩之末/强人所难C.佣工/佣金散步/自由散漫解甲归田/解囊相助D.殷红/殷切风姿绰约/绰绰有余擢发难数/数典忘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 顶梁柱 讳疾忌医 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用括号内的词语来替代的一项是( )A.梁文道在常识序言中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微言大义)B.他的作品很一般,却动不动就搬出某某名作家吓唬人,无非是想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己罢了,并不能说明他的作品好。(狐假虎威)C.按照康德的理论,道德品质和钱,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不过康德说的是在思想上、原则上,而在实际上却仍是息息相关的。(休戚相关)D.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了,往日的风光不再。当然,烂船也有三斤铁,日本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日本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意能望其项背者几何!(点金成铁)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B.我第一次接触他时,他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现在都大学毕业而且工作两年了。C.后勤主任不无骄傲地说,新教师宿舍已经建好了,下个月就可以入住。D.讨论会上主任又提了几个建议,可是他没有听取主任的建议,从大局出发,对这套方案加以修改。5.填在下列横线处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照处如同白昼一样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放着烟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二、(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中庸”辨义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6.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 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辨。8.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正确理解“中庸”的内涵,我们就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B.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个极高境界,只有孔子那样的圣人才能真正达到这种“中庸”。C.孔子认为要达到“中庸”须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点,其内涵相当于今天所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论语对教育学和伦理学有启示意义,但由于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西方人对它评价不高。9.文章提到哪几个关于人要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请作简要概括。(3分)三、(9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 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固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余姚、昆山。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血被体被:覆盖 B狱竟狱:官司 C.益自韬晦韬晦: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D炎武自负用世之略自负:自以为了不起11.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在明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 ( ) 敦促就道,再辞以免;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荐辟皆以死拒;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 C.顾炎武参加过鲁王军队,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转而经商,最终累致千金。 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清修明史,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顾炎武认为做学问的前提是做人,清廷征他修明史,他誓死不从。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朱彝尊固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3分) (2)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4分) (3)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1分)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3分)体现的思想情趣: (3)(4分)如何体现的: 15.填空。(6分)(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杜丽娘是戏剧 中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2)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3)屈平正道直行, ,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我 在台湾 张晓风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也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16.(6分)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17.(4分)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18.(4分)请指出文中倒数第三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9.(4分)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的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D.文本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辨色彩。五、(18分)20.(4分)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21.(4分)请根据所学古诗文的有关知识,对出其下联,不要求平仄。(1)遥望白日依山尽 (2)建党九十年兴盛世,龙腾虎跃 22.跟诗相比,词里的倒置语序要多得多。试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改写下面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A、B两句任选一句。)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改写:千古江山,孙仲谋之英雄事迹,已无处可觅。效果:先说“英雄”后说孙仲谋,更能突出词人的敬仰之情。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火扬州路。改写 句: 效果: 23.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2011届高三语文综合强化(一)参考答案1.A (A项“落笔/落照”都读“lu”;“剥削/瘦削不堪”都读“xu”;“靡靡之音/风靡一时”都读“m”;B项“刹那”“古刹”读“ch”;“累赘/果实累累”都读“li”;“强弩之末”读“qing”,“强人所难”读“qing”;C项“佣工”读“yng”,“佣金”读“yng”;“散步”读“是sn”“自由散漫”都读“sn”;“解甲归田/解囊相助”都读“ji”;D项“殷红”读“yn”,“殷切”读“yn”;“风姿绰约/绰绰有余”都读“chu”;“擢发难数/数典忘祖”都读“sh”。因此答案应为A。)2.B (A项中“天象”应为“天相”。“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说幸运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C项中“侯”指“爵位”。“问侯”中的“侯”是指气候,天气冷暖,问这些以表示对人的关心,不是问官位;D项中“粗制滥造”是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不是“胡乱地制造”。因此,答案应为B。)3.B (A项,“卑之无甚高论”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C项,“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D项,“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点金成铁”比喻把别人的好文章改坏了。答案为B。)4.B (A项错得比较明显,属于语句歧义错误;C、“新教师宿舍”有歧义;D、“从大局出发,对这套方案加以修改”有歧义。)5.A (第1句着力于写月亮、月光,第2句也应紧承上文语意。B、C两项“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既不合事理,也难以和上下句连贯。D项前一分句与上文承接自然,但“好像都在燃放着烟火”不合情境,且“五彩缤纷”与横线前后语句在语意上不协调。答案应为A。)6C(是社会大多数人这样看。)7.B(A原文意思是“对中庸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C“感到绝望”的说法太绝对,这种说法也与原文提到的孔子的具体实践相矛盾。D原文中是黑格尔认为“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8.C(A太绝对,思想与实际不能等同。B只用孔子那样的圣人能达到不当;D黑格尔对其有消极评价,不代表整个西方。)9.(1)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答出1点给1分,两点给3分。答案全面但未分点者,扣1分。)10.D ( A、B、C三个选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均正确,D项中“自负”的意思应为自己怀有,因此答案为D。)11.B (题中要求选出明亡后表明三人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选项,句明显不是,句是王夫之不臣服于吴三桂的表现,排除含有两句的选项,答案应为B。)12.C ( A、B、D三个选项对黄宗羲和顾炎武相关事迹的表述均符合原文,C项说顾炎武“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的表述不当,因此答案应为C。)13.(1)朱彝尊本来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适”“书”各1分) (2)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荐辟”、“交口”、“行”各1分) (3) 我看他每天追随圣人,而离开圣人的言行更远了。(“从事”、“去”各1分)14.(1)野袅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袅眠岸”“老树着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5.(略)16.(C、D)17.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找到恰当的生活位置),生命就有意义。(2分)说明一切的爱就是“同在”的缘分;将“我在”的可贵精神升华到人与人之间、民族、国家的层面上。(4分)18.第一问,可以看出我极具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性格。第二问,列亚当的例子应是表明作者意识到人无完人,人应该追求美好,也应敢于担当自己的罪责。19.进一步诠释“我在”的内蕴,即在这个世界上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让生命有意义;总结上文。20.(1)要注意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21.示例:下联:俯察黄河入海流 下联:改革三十年结硕果,莺歌燕舞 22. 第三册教参P59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他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以避免。过了不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范本总结
- 单招职测考试题及答案
- 合伙企业试题及答案
- 培训活动总结
- 知识题库-电厂燃环检修岗位入职考试题及答案
- 保安员防诈骗知识培训课件
- 围养殖治理措施方案(3篇)
- 金属材料-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风险审批绩效方案(3篇)
- 保安员基本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护理》课件
- 江苏淮安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GB/T 23480-2025电火花小孔加工机床精度检验
- 2025-2030国内中成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DB32T 4972.1-2024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预警
- 银行合同签署管理制度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宣教
- 民丰县盼水河铅锑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检验员考核标准
- 2025-2030咖啡豆和胶囊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餐饮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