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备课内容集体备课时间中心发言人因事请假参与人员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速度表示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的变化规律、乘法的估算。二、学情分析:口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二.上表内乘法一二;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四.上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三.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四.上两位数乘三位数。到本学期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整数乘法已基本结束。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三、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9课时教学第1课时 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及47页练习六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涉及的内容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是的数乘一位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例题,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是的数乘一位数。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重点: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准备: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 口算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104= 3050= 132= 412= 820= 204= 115= 4102=学生口算这些题,并说一说口算的方法。2、回答。你是怎样计算132= 412= 115= 4102=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口算题,掌握口算的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索新知:1、 创设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学生自由发言。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自己观察一下速度?马车约10千米/时 自行车约16千米/时 汽车约80千米/时特快列车约160千米/时 磁悬浮列车约40千米/时飞机约800千米/时请学生自己试读上面的速度,并指名读,教师指导读法。并说说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2、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3、探讨口算方法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口算算式:163 16030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先和同位说说自己是怎么口算的,然后指名说。上面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4、尝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口算方法解决根据情景图提出的其他问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口算乘法的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184= 243= 252= 146=1305= 2380= 1506= 713=自己选择两题互相交流口算的过程。2、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172 3103 1804 243 128 145 3602 156 2603 175设计意图运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63 =48 1603 =480 想:103 =30 1003 =300 或163 =48 63 =18 603 =180 4810=480 30+18=48 300+180=480五、教学反思:第2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4748页,练习六4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3、结合口算乘法复习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4、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材分析: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各种形式的练习,有提高学生口算熟练程度的练习,有蕴涵函数思想的填空练习,还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口算乘法的一般方法,已经能够熟练地口算乘法,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练习,进一步熟练口算的方法,形成口算的一些技能技巧。教学时,注意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 基本口算练习:1、课本第47页第4题。学生口算,指名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设计意图这是一组提高学生口算熟练程度的练习,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二)指导练习:课本48页第5题。8 3 ( ) 60 4 ( )16 3 ( ) 180 4 ( )32 3 ( ) 240 4 ( )学生先独立口算、填写,然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作些孕伏。(三)解决问题 1、一个计算器24远,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远,钱够吗?学生讨论:怎样算? 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每棵树苗16远,买3可送一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理解题意,大胆思考。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三)动脑筋: 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 ) 220+230+240+250=( )( )(四)教材第48页“思考题”。 1、 读题,理解题意。 2、 自主尝试。 3、 讲述解答过程。教学反思:第3课时: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及练习七的1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教材分析: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教材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教学准备:情境图、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最想到哪里去旅游?如果我们从济南到青岛,乘火车要用3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请大家算算,从济南到青岛大约有多少千米?学生讨论,然后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我们乘汽车去北京要用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请大家算算去北京有多远?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14512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1、 怎样计算14512你想怎样算出得数?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请用估算的同学说说怎样估算。然后请同学想想用笔算应怎样计算,可以结合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来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后,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班交流。2、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指名几个学生板演:14512其它学生思考:这类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集体讨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师生共同小结方法。3、做一做: 4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计算,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三、实践与应用:1、 3 2 2 1 4 5 6 7 9 2 8 6 2 4 2 7 1 3 3 52、 小医生: 1 3 4 1 5 2 2 4 6 1 6 2 3 3 4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第4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七5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笔算技能,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4、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归纳能力。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各种形式的练习,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练习、有变式练习、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探索实际规律的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2476=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写竖式时,三位数在上面,两位数在下面,计算起来比较方面。(二)变式练习:练习七第7题: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把他改正过来。学生先自己检查计算题错在什么地方?然后改正过来。强调:在平时的计算中,要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三)解决问题:1、 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是怎样计算的?通过计算,学生总结出:总价=单价数量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2、练习七第9、10题。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四)拓展提高 1、下面的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1311= 1233= 1455= 1566=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现规律。2、12111= 13411= 15811= 16711=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积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五)教学反思 第5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使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分析:教材以本单元第45页的主题图中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的运行为题材,引入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一方面使学生体会计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又一次铺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时,先教学两个因数末尾都为零的乘法,再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另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重点: 1、竖式的写法。 2、0的处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火车?学生自由谈话,在谈话中导入新课。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导入新课。小精灵聪聪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它们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6030= 10630(二)学生探究学习1、学生分小组学习。怎样计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16030= 10630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16030=,可以口算:先算163得48,再在后面添两个0。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样写竖式: 1 6 0 3 0 4 8 0 0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己计算一下10630,全班交流展示出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总结出10630的简便计算方法。 2、学生交流:积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3、做一做: 2 2 0 1 6 0 3 6 0 5 8 0 4 0 6 0 2 5 1 2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5090 4080 3230 1905 70140 30030 2140 25302、计算。 39013 30550 18050 2402220830 20640 29020 46040(四)课堂小节: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教学反思第6课时:行程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部分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了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教材列举了两例加以说明,并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 教材从这一单元的开始口算乘法就是以各种交通根据的速度为具体情景教学的,所以对速度同学们并不陌生,不过没有把这个概念概括出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些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采访同学,从家到学校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大约行了多少时间?你们能知道第一个同学家到学校有多远吗?(学生猜)我们数学一定要实事求是,刚才我们只是猜的,具体是不是呢?我们还要实际算一算,那现在我们能计算出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样我们就能算出来?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公共汽车 每小时行驶30千米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速度”指的是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速度”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 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表示速度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速度表示法:225米/分 30千米/时 15千米/时 60千米/时 速度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速度表示:路程/单位时间 请同学们算出刚才几个同学家到学校的路程,分组算出得数后汇报。你还知道其它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你能算出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25米,不知道他骑的时间,所以没法算出行的路程。 出示例3: (1)一量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802=160 22510=2250 2、 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上题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 路程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 怎样求路程? 教师讲解: 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中,都是求行的路程,所以学生对于求路程并不陌生,所以,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探究,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三)分层练习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2、 速度 时间 路程 225米/分 8分 120千米/时 10小时 340米/秒 12秒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3、 练习八中的8、9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注意层次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四)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路程/单位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 速度=时间 路程 时间=速度(五)教学反思: 第7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时,主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出示: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学生计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先和同位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出示: 62= 204= 620= 104= 6200= 54= 学生先口算这两组题目。 为了便于学生表述规律,复习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 2 = 12 因数 因数 积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第一组和第二组题目。 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重点讨论: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 学生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举一些两个因数都扩大,或都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缩小的例子,请同学们判断积有什么变化。 2、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125= 60 145=70 1220=( ) 14( )=210 4520=900 4510=( ) 452=( )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根据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 2520= 25( )=1500 25200= 25( )=200 252000= 25( )=50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九第1、2、34题 指导学生练习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五)教学反思:第8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60页例5及对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同学们去秋游,购票需要准备多少钱的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因为购票和其它的问题有不同,估算的时候,钱数要多于实际,否则就不够了,教学时,要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结合实际理解估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估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估算,但今天学习的乘法的估算与以往的估算有区别,就是只能估多不能估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估算,然后结合实际让学生理解这种估算的特殊性,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列式:49104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动直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探究新知 1、 估算同学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你能不用计算,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独立的估算。 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把49估成50,104估成100,50100=5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厂机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Bifenazate-d5-生命科学试剂-MCE
- 消防设施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趋势分析-洞察及研究
- 消防船舶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消防维保课件
- 许昌消防知识培训课件会
- 2025年新版动物繁殖学试卷及答案
- 消防知识普及培训教材课件
- 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中心城区主干路网市政工程(10#市政道路)
- 2025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风电项目开工管理办法
- 供热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真题-英语(全国一卷) 含答案
- RocketMQ分布式消息中间件:核心原理与最佳实践
- 绿色矿山服务合同协议书
- T/CIE 170-2023企业级固态硬盘测试规范第6部分:环境适应性测试
- 院感各类应急预案培训
- 2025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c类真题及答案
- 浙江省G5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