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锦屏.doc_第1页
中华民国时期锦屏.doc_第2页
中华民国时期锦屏.doc_第3页
中华民国时期锦屏.doc_第4页
中华民国时期锦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元明清时期建置沿革锦屏县名始于清代,因原治地铜鼓四周青山如屏,秀丽似锦而得。据1972年县敦寨水泥厂出土的磨制石斧和2006年茅坪镇阳溪出土的陶瓷器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锦屏地区即有人类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属荆州武陵郡镡成县。三国前期属蜀吴角逐之地,后期归吴。晋与汉同。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析武陵、牂牁二郡置东牂牁郡,县地属东牂牁郡平阳县。南梁属武陵郡龙标县。隋代同梁。唐贞观时随龙标改属巫州,武则天时又改属沅州,代宗大历时再改属溆州。天宝时于亮司地置羁縻亮州,属黔州都督府。五代时属诚州“十洞”地。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于铜鼓置铜鼓寨,属靖州。南宋大观元年(1107),于湖耳地置隆州,遥属绍庆府。唐宋两代,县地均为朝廷羁縻统治。1972年,今钟灵乡大官舟村出土75公斤唐宋时期铜币,可知时县地与中原地区交往已甚频繁。长官司元至元二十年(1238),朝廷始在县地推行土司制度,置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隶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至治二年(1322)。废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以其地置亮寨、湖耳、新化、欧阳、龙里5个长官司。亮寨长官司治于今敦寨镇亮司,湖耳长官司治于今铜鼓乡嫩寨村湖耳司,新化长官司治于今新化乡新化司村,欧阳长官司治于今新化欧阳村。明洪武三年(1370),沿元置湖耳、亮寨、新化、欧阳4蛮夷长官司。四年(1371)置龙里蛮夷长官司,治今隆里乡龙里司村。五年(1372)置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治地初置今彦洞乡彦洞村,后移至今钟灵乡钟灵村。诸蛮夷长官司初隶湖广辰州卫,后改属靖州卫。十八年(1385),因黎平吴勉起义故,诸蛮夷长官司尽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治地同前。同时新置湖耳、欧阳2副蛮夷长官司,与正长官司同治所辖之地。诸长官司均属思州宜慰司,十一年(1413)至宣德九年(1434)改隶新化府,新化府废后改隶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湖耳、欧阳副长官司与其正长官司分地而治。湖耳副长官司治今铜鼓镇新寨村高寨,欧阳副长官司治今黎平县高屯镇中黄村。雍正后,朝廷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县地诸长官司遂相继被削弱实权而成为黎平府属的地方基层单位。清道光后至民国初年,诸长官司先后废除。新化府明永乐十一年(1413),析思州宣慰司,置新化府,治于今新化乡新化所村,属贵州布政司,与黎平府同以五开卫为捍御。下辖湖耳、亮寨、新化、欧阳、龙里、中林验洞、赤溪湳洞7蛮夷长官司和新化、隆里、平茶3守御千户所。辖地域为今铜鼓镇铜鼓、乐安、岔路、敦寨镇山洞等村以外的锦屏县全境和剑河县南明、蟠溪两乡镇及湖南省靖州县平茶乡。宣德九年(1434),因地狭人少,无设府必要而裁,其属蛮夷长官司归黎平府,守御千户所归五开卫。开泰县入清以后,明代所置的卫所制度废驰。卫所所驻屯兵已全然土著化,无军事能力,加上黎平府行政上隶属贵州已久,而在黎平府境内的五开、铜鼓两卫及所属所屯仍隶属湖南,行政管理甚为不便。清雍正五年(1727),云贵总督鄂尔泰、贵州巡抚张广泗等在贵州“改土归流”和武力开发黔东南,为便于行动,是将五开、铜鼓两卫裁撤,以及五开卫建开泰县,以铜鼓卫建锦屏县,并由湖广改隶属黎平府。开泰县与黎平府同城而治,所辖区域为原五开卫所属的内外十六所:前所、后所、左所、右所、中所、中左所、中右所、铜鼓所、平茶所、平屯所、新屯所、新化所、隆里所、中潮所、黎平所。除新化所、隆里所在今锦屏境内、平茶所属今湖南省靖州县外,其余13所俱在今黎平县内。道光十二年(1832),兼辖锦屏乡。同时,土司实权进一步被削弱,成为基层政权组织,今锦屏县原属亮寨、新化、欧阳、龙里、中林验洞、湖耳长官司的敦寨、新化、隆里、钟灵、偶里、平略、启蒙、固本、河口及铜鼓镇的铜坡、江口、高柳、嫩寨,三江镇的排洞、潘寨、卦治等俱归属开泰县管辖。民国2年(1913),县移治铜鼓,3年(1914)改置锦屏县。锦屏县和锦屏乡清雍正五年(1727)废铜鼓卫,以其辖地建锦屏县,治于今铜鼓乡铜鼓村,隶黎平府。下辖乐安屯、岔路屯、空洞屯、寨王屯、山洞屯、金竹屯、溪头屯、大永屯、罗槐堡、纠坡堡、枫香堡。然亦受理邻近湖耳司和“三江”等地讼词。道光十二年(1832),亦因地狭人少故,县裁,以其地改置锦屏乡,隶开泰县,以开泰县丞分驻。黎平府东北路清康熙至雍正时期,今王寨(即县城)、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瑶白、高坝、皮所等九寨和茅坪、归弓、得脑、平鳌、张化等寨先后归附黎平府,被划属府属经历司管辖,清后期称府属东北路,亦称北路乡。中华民国时期锦屏民国2年(1913)废黎平府,移开泰县至锦屏乡治地铜鼓,并升锦屏乡为锦屏分县,仍隶开泰县。3年(1914)1月,废开泰县及锦屏分县,复锦屏县,隶贵州省黔东道。以原锦屏乡和湖耳、亮寨、欧阳、龙里(部分)、中林验洞等正副长官司地、平茶千户所地及黎平府直属东北路14寨(归弓、得脑、平鳌、张化、王寨、茅坪、平秋、石引、高坝、皮所、鄙胆、黄门、小江、苗白)和直属于黎平府开泰县的苗光11寨(上苗光、中苗光、堂东、番鄙、摆尾、践踪、苗馁、中仰、苗吼、格翁、鄙亮)暨由天柱划入的平金、亮江、银洞、乌坡、合冲、令冲6寨为基本行政区域。3月,将县城由铜鼓迁至王寨(今三江镇)。初更名为“三江县”,因与广西省三江县同名,遂复用今名。是年,锦屏与黎平会勘两县县界。以亮司、龙池、地灵、阳艾、西洋店、果垢、高表、美罗、江口等处为界:北属锦屏县,南属黎平县,4年(1915)秋与天柱县会勘两县黄哨山段县界。按黄哨山脊水倒茅流为界:南属锦屏县,北属天柱县,并立石制界碑于山顶。锦屏县恢复后,将清末的团练和总甲改为团防局充基层行政组织。时全县有5个区团防总局,18个团防分局。第一区团防总局驻王寨,辖王寨、茅坪、九寨、卦治、平略、偶里6个团防分局。第二区团防总局驻铜鼓,辖大同、秀洞、高寨、铜鼓4个团防分局。第三区团防总局驻敦寨,辖敦寨、中林2个团防分局。第四区团防总局驻平茶,辖平茶、善理2个团防分局。第五区团防总局驻瑶光,辖瑶光、边沙、固本、文斗4个团防分局。团防分局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保、甲、牌数已无据可考。民国12年(1923)黔东道废,锦屏直隶贵州省,根据经济、人口标准,锦屏被厘定为二等县。19年(1930),以区团防总局区域设自治区,全县共有5区。初,5区以东、南、西、北、中名之,后改称一、二、三、四、五;以团防分局区域设自治乡镇,全县计有17乡1镇。同年又将乡镇规模划小,百户以上的街市设镇,不满百户者设乡,百户以上村落设乡,不满百户则几个村落联合设乡。全县乡镇增为58个。第一区辖王寨镇、环城乡、茅坪镇、卦治镇、平略镇、偶里镇、皎村乡、寨早乡、彰化乡、平秋乡、石引乡、黄门乡、瑶白乡、高坝乡、娄江乡、高盎乡、扒洞乡、小江乡、六寨乡。第二区辖铜鼓镇、高寨乡、花桥乡、大同乡、稳江乡、铜坡乡、高柳乡、乌坡乡。第三区辖敦寨镇、亮司镇、龙池乡、洞湳乡、钟灵乡、羊艾乡、者寨乡、培寨乡、笋屯乡、映寨乡、九南乡。第四区辖平茶镇、官团乡、四湘乡、善里乡、银寨乡、冷水塘乡、地匡乡、板团乡、沙堆乡、侯官乡。第五区辖瑶光镇、固本乡、培亮乡、玉荷乡、宰格乡、边沙乡、文斗乡、巨寨乡、腊洞乡、加池乡。乡镇下改保甲为闾邻。民国24年(1935)春,奉贵州省政府令,县下推行保甲联防。并乡镇建联保,联保下设保甲。全县共有17个联保,93个保,967个甲。第一区辖王寨、卦治、茅坪、九寨(驻平秋)、平略、偶里6个联保。第二区辖大同、秀洞、铜鼓3个联保。第三区辖敦寨、亮司、钟灵3个联保。第四区辖平茶、善里2个联保。第五区辖瑶光、边沙、固本3个联保。24年(1935)贵州省划分11个行政督察区,锦屏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黎平),并被新定为三等乙级县。26年(1937)锦屏被调属贵州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27年(1938)再被厘定为二等县。同年调整县内行政区划:撤消第二区,改原第三区为第二区,原第五区为第三区。原第二区所属铜鼓、花桥、江口、嫩寨、纠坡、当团6保划归新第二区;大同、秀洞、稳江、密洞、龙霭、铜坡、高柳7保划归新第一区,原第一区属之寨早、高盎、高真、彰化、亚杆、归遂、扒洞、新寨、南包等划归第三区。29年(1940)锦屏被下调为二等乙级县。同年裁区公所,扩大联保规模,原17个联保并为12个;三江联保、九寨联保、平略联保、偶里联保、边沙联保、瑶光联保、固本联保、大同联保、铜鼓联保、敦寨联保、中林联保、平茶联保。31年(1942)撤销联保建设乡镇,乡镇下仍设保甲。是年省政府将黎平县新化、隆里2乡12保124甲划入,全县计有1镇,13乡,117保,1323甲(详见下表)。32年(1943)锦屏再被调升为二等县。以后至1949年未有变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镇远军分区司令员曾宪辉率部和平进驻锦屏并接管县政权。1月26日,锦屏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镇远专管区。县下设3区13乡1镇。第一区驻县城,辖三江镇、九寨乡、平略乡、偶里乡、大同乡。第二区驻启蒙,辖启蒙乡、固本乡、瑶光乡、隆里乡、钟灵乡。第三区驻敦寨,辖敦寨乡、铜鼓乡、新化乡、平茶乡。乡镇下仍沿留保甲。各乡镇区域仍依民国31年(1942)所划。因交通不便和县势未定,瑶光乡暂由剑河县代管。同年3月13日,原国民党锦屏县残余武装发动叛乱,锦屏县人民政府撤出锦屏。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第二次进驻锦屏。1951年1月1日,锦屏县人民政府恢复,隶镇远专管区。县下仍设3区13乡1镇,同时从剑河县接回瑶光乡。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行政组。1952年10月,因“飞”和突出锦屏县境,行政管理不便,将铜鼓乡属纠坡、细弯、罗槐、土地坪、枫香、金山寨、上四弯及大同乡属元贞等地划归湖南省靖州县。1953年3月实行民主建政,将区下乡镇规模划小。全县乡镇由14个增至50个:第一区辖城关镇(驻城关四街)、龙埂乡(驻赤溪坪)、卦治乡(驻卦治)、小江乡(驻江西街)、茅坪乡(驻茅坪下寨)、平金乡(驻平金)、大同乡(驻大同)、稳江乡(驻稳江)、秀洞乡(驻秀洞)、平秋乡(驻平秋)、高岑乡(驻高岑)、黄门乡(驻黄门)、彦洞乡(驻彦洞)、高坝乡(驻高坝)、番鳌乡(驻寨欧)、蔡中乡(驻寨霞)、皎云乡(驻皎洞)、平略乡(驻平略)、寨早乡(驻寨早)、彰化乡(驻报腊)。第二区辖新建乡(驻边沙)、新华乡(驻归故)、和平乡(驻腊洞)、胜利乡(驻八受)、兴隆乡(驻八瓢)、固本乡(驻江口)、民主乡(驻瑶里)、新民乡(驻宰格)、裕和乡(驻裕和)、河口乡(驻河口)、中塘乡(驻韶霭)、文斗乡(驻文斗)、隆里乡(驻隆里)、钟灵乡(驻钟灵街)、高坪乡(驻平寨)、娄江乡(驻地娄)。第三区辖敦寨乡(驻敦寨)、铜坡乡(驻铜坡)、九南乡(驻九南)、亮司乡(驻亮司)、龙池乡(驻龙池)、铜鼓乡(驻铜鼓)、花桥乡(驻花桥)、岔路乡(驻岔路)、新化乡(驻新化所)、新义乡(驻欧阳)、平茶乡(驻平茶街)、新四乡(驻新四)、善理乡(驻善理)、营寨乡(驻营寨)。1955年5月27日,根据国务院(55)号批复,将第三区的平茶、新四、善里、营寨4个乡划属湖南靖县。是年,将县内第二区的钟灵、隆里、高坪、娄江4个乡划归第三区。1956年5月,将县内46个乡镇合并为33个:第一区并龙埂乡入三江镇、稳江乡入大同乡,并番鳌、蔡中2乡为偶里,并黄门乡入彦洞乡。全区有三江镇、茅坪镇、平金乡、大同乡、秀洞乡、卦治乡、小江乡、平秋乡、高岑乡、彦洞乡、高坝乡、平略乡、偶里乡、皎云乡、寨早乡、彰化乡。第二区并新建、新华2乡为启蒙乡,并民主乡入固本乡,中塘、裕和2乡入河口乡。全区有启蒙乡、和平乡、兴隆乡、胜利乡、固本乡、新民乡、河口乡、文斗乡。第三区并亮司乡入敦寨乡,花桥、岔路2乡入铜鼓乡,新义乡入新化乡。全区有敦寨乡、铜鼓乡、九南乡、龙池乡、新化乡、隆里乡、钟灵乡、娄江乡、铜坡乡。同年5月,划黎平县八龙乡属美貌、习门、高雪3个自然村入锦屏县兴隆乡;9月,锦屏、剑河两县代表协商,将剑河县平岑乡属九勺、平然2个自然村划归锦屏县黄门乡,新寨村划归锦屏县高坝乡。1957个1月,区名称改序数为所在地名:第一区为三江区,第二区为启蒙区,第三区为敦寨区。2月,县下撤销区、乡(镇)建制,实行划片管理。全县划为17个片:城关、大同、茅坪、平秋、彦洞、平略、偶里、启蒙、固本、裕和、瑶光、隆里、钟灵、敦寨、铜鼓、新化、九南。片下行政村与农(林)业合作社并存。1958年1月,撤片恢复原区、乡(镇)建制。将原属启蒙区的隆里、中林、娄江3乡划归敦寨区。4月,划黎平县属八瓢小寨,上八里归锦屏县兴隆乡。同时同年10月,县下实行人民公社化。乡(镇)改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政村改为生产大队,村民小组改为生产小组。同年12月29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厅议字92号)通知,撤销天柱县,其地并入锦屏县,治王寨。同时,扩大人民公社规模:改区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为管理区、生产大队为工区、生产小队为工组。时全县有10个人民公社,100个管理区。三江人民公社辖三江、茅坪、平金、大同、秀洞、小江、卦治、稳江8个管理区。九寨人民公社辖平秋、高岑、黄门、彦洞、高坝、平略、偶里、皎云、寨早、彰化10个管理区。启蒙人民公社辖启蒙、和平、兴隆、胜利、固本、新民、裕和、河口、文斗9个管理区。敦寨人民公社辖敦寨、铜鼓、龙池、九南、新化、隆里、钟灵、娄江、铜坡9个管理区。天柱人民公社辖城关、润松、乐寨、联山、联合、社学、溪口、坪集、岩门、渡马、雷寨11个管理区。邦洞人民公社辖邦洞、永乐、光野、三观、新陶、织云、铁山、坪地、高车、八阳、八界、阳寨12个管理区。蓝田人民公社辖椤和、联村、合平、锁坪、瓮洞、大段、柳溪、集金、注溪、碧雅、凤鸣11个管理区。远口人民公社辖远口、高扬、远洞、岩鼓、中和、菜溪、鸬鹚、坌处、清浪、大冲、抱塘11个管理区。白市人民公社辖白市、新舟、汶溪、北岭、金鸡、江东、兰溪、兴隆、双河、大样10个管理区。高酿人民公社辖上花、章寨、甘洞、石洞、帮寨、都岭、登鳌、黄桥、水洞9个管理区。1961年8月18日,根据国务院秘书厅(厅秘字第55号)通知,天柱县析出。天柱县析出时,将其原属坌处公社的阳豆溪、宰大溪2个生产大队拨留锦屏县茅坪公社。同时,县下改人民公社为区。管理区为人民公社,工区为生产大队,工组为生产小队。1962年,将寨早、彰化2公社并入平略公社,皎云公社并入偶里公社;1966年将黄门公社并入彦洞公社,高坝公社并入平秋公社;1967年,将稳江公社并入大同公社。至此,全县有30个公社。1968年11月,再撤销区建制,扩大人民公社规模,原30个公社调整合并为14个:三江、茅坪、大同、平秋、彦洞、平略、偶里、忠东(启蒙)、东风(固本)、卫东(河口)、敦寨、铜鼓、新化、钟灵。1970年4月恢复区和30个公社建制。是年,彰化、寨早、皎云、红(黄)门、高坝、稳江公社分别从平略、偶里、彦洞、平秋、大同公社析出,全县复有36个公社。1981年11月,九寨区析出平略、偶里、皎云、寨早、彰化5个公社建平略区,治平略。九寨区移治平秋。是年,更高岑公社为魁胆公社,红门公社为黄门公社,兴隆公社为地茶公社,和平公社为巨寨公社。1984年2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为村民小组。8月,改茅坪、敦寨、启蒙、平秋4乡为乡级镇,改原三江镇为区级镇。1990年底,全县有5个区、1个区级镇;31个乡、4个乡级镇;5个居民委员会,207个行政村;14个居民小组,1477村民小组。根据省政府要求,1992年初,县下撤区并乡建镇,三江、敦寨、平略、启蒙、九寨5个区撤销,36个乡镇合并成三江、敦寨、启蒙、平秋4个镇和大同、铜鼓、钟灵、平略、偶里、固本、河口、彦洞8个乡。以原三江镇、茅坪镇和卦治、平金、小江5乡镇合建三江镇,以原大同、秀洞、稳江3乡建大同乡,以原铜鼓镇和铜坡乡合建铜鼓镇,以原敦寨镇和龙池乡、九南乡、新化乡合建敦寨镇,以原钟灵、隆里、娄江3乡合建钟灵乡,以原平略、寨早、彰化3乡合建平略乡,以原偶里、皎云合建偶里乡,以原启蒙镇和巨寨、胜利、地茶4乡镇合建启蒙镇,以原固本、新民两乡合建固本乡,以原河口、文斗、裕和3乡合建河口乡,以平秋、魁胆、高坝3乡镇合建成平秋镇,彦洞、黄门两乡合建成彦洞乡。因距新建的乡镇驻地较远,原新化、隆里、茅坪3乡镇民众极力要求恢复乡镇。1992年12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992)291号批复,原新化乡属新化所、新化司、新化寨、欧阳、映寨、密寨6个村从敦寨镇析出,组建新化乡;原隆里乡属的隆里所、王家榜、龙里司、华寨4个村从钟灵乡析出,组建隆里乡;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茅坪上下寨、阳溪、新建、宰大溪5个村从三江镇析出,恢复茅坪镇。根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发展小集镇,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三板溪电站开工建设实际,20002001年,经省州政府批准,县政府先后撤销铜鼓乡、平略乡建制,建立铜鼓镇、平略镇建置。20032004年,县政府实施异地搬迁扶贫政策,从平秋镇、彦洞乡两地迁入新化乡新化所村,共90户404人,移民点地名称“新园”。增设两个组,为新化所村第20、21组。另外,县政府在铜鼓镇岔路村设移民新村(点),从云照村山体裂缝危房户、电站移民户和其他地方迁移至此居住,新设1个组。因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2004年县政府撤销河口乡文斗河边村,将平略镇中寨、陡寨两村合并新建三板溪村。2006年底,全县下属7镇8乡,205个行政村。2007年11月,县内乡镇行政区划实行调整,撤小村并大村,将原212个村(居)民委员会合并建立147个村(社区)委员会。其中村民委员会140个,城市社区居委会5个,农村社区两个(排洞、赤溪坪)。合并后的村(社区)委会比原来少65个。三江镇原有24个村(居)委会,合并后有6个社区,12个行政村:飞山社区、码头社区、步行社区、风雨桥社区、排洞社区、赤溪坪社区。皇封溪村(包括原皇封溪、甘寨村)、小江村(包括原江西街、新寨、翁寨、坪地村)、平金村(包括原平金、亮江、银洞村)、圭腮村、潘寨村、龙塘村、龙啦村、合冲村、令冲村、乌坡村、卦治村、菜园村。敦寨镇原有18个行政村,合并后有12个村:敦寨村(包括原敦寨、山洞村)、亮司村(包括原亮司一、二村)、者屯村(包括原者屯、地步村)、龙池村(包括原龙池、罗丹村)、九南村(包括原九南、竹山坪村)、色界村(包括原色界、云亮村)、培寨村、平江村、笋屯村、帮寨村、雷屯村、三合村。平略镇原有19个行政村,合并后有11个村:平略村(包括原平略、果从村)、溪口村(包括原南堆、高朗村)、林星村(包括原林星、五星村)、寨早村(包括原寨早、归朝村)、打岩塘村(包括原讲略、留纪村)、八洋村(包括原地芽、甘乌村)、岩寨村、永宁村、岑梧村、三板溪村、平鳌村。启蒙镇原有24个行政村,合并后有13个村:边沙村(包括原边沙、西洋店村)、便晃村(包括原便晃、流洞村)、地茶村(包括原地茶、八里村)、八瓢村(包括原八瓢、鹏池村)、魁洞村(包括原魁洞、高表、果垢村)、巨寨村(包括原巨寨、三合村)、腊洞村(包括原丁达、玉泉村)、华洞村(包括原华洞、中华村)、归故村(包括原归故、甘塘村)、八受村(包括原八受、苗埂村)、者蒙村、雄黄村、地稠村。平秋镇原有19个行政村,合并后有15个村:高坝村(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