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12年高三历史综合练习答案.doc_第1页
浦东新区2012年高三历史综合练习答案.doc_第2页
浦东新区2012年高三历史综合练习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浦东新区2012年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DCCB 6-10 CCBDB 11-15 AABDA 16-20DCACB 21-25 DCBBB 26-30 ABCDD31C-AB 32 D-AB 33.D-BC 34A-BC 35 D-AB二、非选择题36(14分)(1)春秋时代社会巨变(1),其最深刻的变化来自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国力竞争决定于经济实力,各国推行耕战政策,(1)农人地位更加重要(1)。(2)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礼崩乐坏(1);农业发展,工商活跃(1),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1),为商人凭借经济势力,跻身仕途提供了较多是机会(1)。(3)(2分)中国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可以保障农业发展(劳动力),保障政府的财源和兵员,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持否定和蔑视态度。(1分)肯定:董含从传统士大夫立场出发,坚持儒家社会道德,有利于弘扬正气,抑制社会腐败,纯化社会风俗,维系社会稳定,有其积极意义。(2分)但他看不到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仍坚持本末秩序,维护传统的农耕道德,并以此来否定财货,轻视商人,其认识已经落后于时代。(1分)37(13分)(1)罗马帝国时期(2分)。(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入侵的日耳曼人建立了诸多王国(法兰克王国),罗马的隶奴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度相互影响和作用,催生出法国的封建制度(2分)。原先的罗马贵族和日耳曼征服者上层,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5世纪末基督教会也成为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2分)。8世纪的采邑改革,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促进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11世纪前后,封建制度基本确立(2分)。(3)较早开办世俗教育,创办大学,为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1分);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2分);法国大革命以及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法国民法典,使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它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也可)(2分)38(8分)赋分参考:观点(1分),依据(3分),评价(4分)。如:(观点)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分)。(依据)在董看来,自此“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 3分)。(评价)中国自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1分)。此后,中国所面临的外来侵略日益增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分)。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出发,他担心的不仅是对外国威的丧失,更在于对内难以控制人民。(1分)董宗远的看法,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大夫阶级,在经历鸦片战争的刺激之后,对社会危机的忧虑。(1分)39(11分)(1)新航路开辟,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2)政治:英国发生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确立了君主立制和议会至上原则(2分);思想: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1分),洛克提出分权学说(1分)。(3)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分);站在了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型(1分);占有广阔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分)。 (4)大国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回答大国发展多是经济、政治和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2分)40. (8分)(1)自由平等守信等(任二,2分)(2)法律、宗教、启蒙思想等(3分),具体回答罗马法、法国民法典等,基督教圣经,霍布斯、洛克、卢梭具体主张也可以;回答近代西方政治理论和制度也可给1分。(3)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日益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的壮大(1分),在启蒙思想家的诠释和推动下(1分),通过社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确立了新的国家和社会管理制度而获得的 (1分)。(回答具体国家的史实,没有概述的得2分)41(21分)(1)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2分)。(2)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并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2分)。(3)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等(2分)。(4)(15分)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1315分)如:辫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具体要求:观点准确(3分); 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5分);论证论述充分(4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3分)。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812分)如:辫发折射着政治、生活和观念等变化,具体要求同上,但略低。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只进行单一维度一般性分析,未深入分析或分析较肤浅。(37分)如:蓄发体现着顺从(专制),剪辫子喻示革命。具体要求同上,但较低。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范文1】“剪辫子”现象辫子源于满清习俗,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奴役的象征。“剪辫子”现象是教育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土崩瓦解的基础上的。体现了20世纪初人们追求民主、自由的决心。在当时的主题背景下有其历史必然性。然后,从历史的进城来看,这股潮流并未取得预料中的效果。剪辫子以促进社会习俗变革,宣扬进步思想在清政府统治危机逐渐加深的前提下逐渐成成为人们的共识。先是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专制统治与工业化强国的较量中一败再败,是孙中山等革命人剪辫子来表达革命决心。剪辫后“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也体现了落后的辫子已不符合社会潮流。辛亥革命后,全社会沉浸在专制王朝被推翻的喜悦中。袁世凯为篡夺胜利果实,迫不及待地宣布剪辫来赚取社会好感。中华民国成立后,更是颁布法令“不剪辫者以违法论”在社会激起了一股剪辫风潮。然而,在浩浩荡荡的宣扬民主自由的风光背后,却是这些措施留于表面与形式的问题,看上去更像是清王朝撇清关系而不是真的宣扬民主。果然,人们只知剪辫而不知为何剪辫。在宣传力度不够,人们还不知民主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强行剪辫,必然会受到一定阻力。剪辫激起民变、无辫者被杀害等报道层出不穷。而即使是真的剪辫的民众,更多的也只是响应国家号召或是跟随潮流,他们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没有一场类似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根本挥之不去。不要说缺乏教育的社会平民,就连当初风光无限剪辫的袁世凯,作为“以为各界之倡”的人,却又很快复辟帝制,而像袁世凯这样头上无辫,心中有辫的人在当时绝不是少数,正如辜鸿铭所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剪掉“心中的辫子”远比剪掉头上的辫子来得重要,任何成功的改革或革命,都是建立在思想基础之上的。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都极大程度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人民的“理性”觉醒,自由与平等已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首先改变的就是思想,进行文明开化,提倡教育,宣扬四民平等,故而改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恰恰与日本相反,先变器,再变制到最后才想到改变人心,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与革命实施的曲折。综上,剪辫子现象只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在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个必然产物。在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对抗中,中国被迫做出了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带着极大的被动性,故而留于表面不够彻底。因此,要想实现次真正成功的改革,就应该从思想上彻底变革,不要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却留下了“心中的辫子”。【范文2】浅谈中国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自中国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之后,辫子便成了满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象征。到了近代,随着满清政权一步步走向覆灭,越来越多的人剪去辫子,这一举措先后发生在不同人群的身上,揭示了中国在近代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究其深意,辫子的剪去与否,其实代表了传统东方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成为近代中国文明演进的一个缩影。对于站在时代前端的有识之士来说,剪辫子这一举动无疑代表了他们对于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反抗。这一心态大多始于清政府开展的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自救活动的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靠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道理是无法实现富强的目标,于是改用民主革命的方式。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危险,剪去辫子流亡海外以继续革命。在这一举动背后所反映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全盘西化之后被国人普遍接受的社会现状。而孙中山流亡海外时期继续宣传革命,剪辫子的举动虽是形势所迫,但也表现了革命派推翻封建统治的坚定决心。然而,同样是剪辫子,袁世凯的动机却与孙中山大不相同。他在1911年12月31日剪去辫子,似是为了成为提倡建立民主政体的表率,但探寻他的本意,再联系当时时值武昌起义后和中华民国建立之前的时代背景,再加上此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意图复辟的野心,所以不难发现此实乃收买人心之举。由此可见,剪辫子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汇中竟被少数人利用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中国在向民主政体的转型过程中充满了以顽固势力的抵抗为代表的曲折。但此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和主旋律,并不会因为暂时遭遇曲折而长久陷入停滞或倒退,所以象征封建统治的辫子被视为“旧染污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法令,并规定“不遵者以违法论”。从此,以这一法令为代表,中国维持了千年的封建政体终于走向覆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以辫子为代表,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变迁。尽管体制已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已经完成。国人的思想转变仍旧是转型过程中充满曲折的一部分。1912年2月19日,申报报道的因勒令民众剪辫而引发的血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尽管封建政体已被改变,但封建正统思想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是以辜鸿铭称其学生们每人在心中都有“无形的辫子”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儒家正统思想作为禁锢国人思想的统治工具。所以千百年来,等级秩序已成为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观念。而正因为这种现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抵制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的新文化运动才会作为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伸和勃兴。至此,中国向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