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变法(教学案)【知识疏理】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纵容兼并”、农民反抗不断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政治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边患危机分析:“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原因1.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2.科举取士人数增加3.“恩荫”推恩授官;募兵(编制流民、挑选禁军)、养兵制(边防囤兵)的弊端1)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2)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开支 积贫分析:“积贫、积弱”原因教训:要精兵简政(1) “三冗”、岁币 (财政危机) 积贫(2) 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边患危机) 积弱农民起义的不断(政治危机)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2、“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1)皇帝:宋仁宗 改革者:范仲淹 中心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2)结果:失败 (3)原因: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4)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二、改革过程 1时间:1069 皇帝:宋神宗 改革者:王安石 中心主张:富国(理财) 2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4主要内容: 措施内容作用富国均输法 市易法青苗法 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强兵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育才改革科举制度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改革学校制度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5、结果(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实力增强(2)最终失败: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失败原因: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根本原因:没有改变_和_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三、改革评价: 1.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2.变法不足: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 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 的统治为出发点, 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历史地位(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重难点分析】1.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变法成效积贫局面的改变措施成效局限作用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市易法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变措施成效作用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保证兵源。增强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部分消除了冗兵现象。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典型例题】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随堂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13分)(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7分)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2.(2010温州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引自梭伦的诗材料四: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作用。(2)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在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答案:(1)注重土地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制约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2)梭伦改革:中庸,缓和矛盾,取得了广泛的支持;王安石变法:偏激严厉,急功近利,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3)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渐进性;要尽量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3.(2010黄埭中学高三教师调查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l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摘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4分)【答案】(1)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3分)措施: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3分)(2)裁汰绿营,采用西法练兵。(2分)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2分)4(24分)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所示,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2分)(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8分)(4)美国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加强中央权力的问题,请问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8分)4(24分)答:(1)百分比(2分):769(或答“约77”) (2)问题(4分):军队数量不断上升,军费开支庞大; 根源(2分):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商鞅变法(4分):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明治维新(4分):废藩置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4)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4分),确立中央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4分)5、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1分)(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9分)(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5、(1)内容:推行均田制。(1分)(2)商鞅变法的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1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1分) 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2分)王安石变法的规定:农田水利法。(1分) 方田均税法。(1分) 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分)(3)信息:改革遇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1分) 措施:巧设计迁都洛阳。(1分)启示: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究策略与方法。(任意两点得2分)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上疏材料二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的机会有: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2)材料三中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3)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哪个皇帝的支持?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答案:(1)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财政危机严重;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官僚机构重叠,官员人数多,出现冗官局面;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2)冗官增加,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2分);(3)皇帝:宋神宗(1分);措施: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2分)7、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5)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答案:(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5)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8、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四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答案:(1)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4)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9、(2009年江苏高考第25题)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 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王安石变法(学案)【知识疏理】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 、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 严重统治者“纵容兼并”、 不断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政治危机、 和 的威胁(民族矛盾)边患危机分析:“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原因1.统治者“ 权”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2. 取士人数增加3.“ ”推恩授官;募兵(编制流民、挑选禁军)、 制(边防囤兵)的弊端1)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2)给 、 大量银绢;(岁币)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开支 积贫分析:“积贫、积弱”原因教训:要精兵简政(1) “三冗”、岁币 ( 危机) 积贫(2) 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北宋实行“ ”的政策(边患危机) 积弱农民起义的不断(政治危机)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2、“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1)皇帝: 改革者: 中心主张:以 为中心;(2)结果:失败 (3)原因: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4)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 、 的序幕。二、改革过程 1时间: 年 皇帝: 改革者: 中心主张: (理财) 2目的:挽救危机, ,巩固和加强 3性质:在不触动 的前提下,对 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 的改革 4主要内容: 措施内容作用富国均输法 市易法青苗法 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强兵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育才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5、结果(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 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 的兼并势力兴修水利,促进了 发展军事实力增强(2)最终失败:标志: 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失败原因: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变法触犯了 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 ,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根本原因:没有改变_和_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三、改革评价: 1.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 ,加强了国家的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 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 ,客观上有利于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 家。2.变法不足: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 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 的统治为出发点, 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历史地位(1)王安石变法是 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 ,但客观上有利于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重难点分析】1.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变法成效积贫局面的改变措施成效局限作用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发展,政府 增加。促进 。增加财政收入。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 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 ;增加政府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市易法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变措施成效作用保甲法加强了农村 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保证 。增强 ,一定程度上改变 的局面。巩固 秩序。增强 。部分消除了冗兵现象。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加强了 ;精简军队加强 ,节省了不少军费;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 。 变法都得到了 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 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 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 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 ,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 ,部分调整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 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的改革。(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 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典型例题】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为解决北宋中期 目的解决 (直接目的),维护 (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 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 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 、 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 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随堂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13分)(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7分)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 2.(2010温州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引自梭伦的诗材料四: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作用。(2)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在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3.(2010黄埭中学高三调查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l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摘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4分) 4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所示,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2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 (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8分)(4)美国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加强中央权力的问题,请问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8分)5、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1分)(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9分)(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上疏材料二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的机会有: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2)材料三中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3)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哪个皇帝的支持?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7、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清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液反应和急救措施
- 知识管理(KM)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橡胶鞋材生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短视频内容创作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柜台银行服务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影海报电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渔业养殖的气象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品品牌国际化战略咨询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环保产业园区绿色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报告
- 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 晚期胃癌患者护理查房
- IATF16949质量相关知识专项考试试题及答案
- 妇产科腹腔镜手术相关护理综述课件
- 航空发电机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教科版(2017版)科学五年上册《机械摆钟》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 公差配合课件
- 招标代理机构入围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标)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全部课件(含19课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