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后测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45分钟 命题人:缪丽华(本测试包括15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2道非选择题,共55分。)1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2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3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4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5下表反映了()技术门类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西方发明1825年1835年1876年1881年上海1876年1871年1882年1882年重庆1934年1886年1912年1906年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B火车C电影 D电灯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A服饰 B建筑C通讯 D婚礼8“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上海世博会上这句流行语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航空事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9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10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束缚了人们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A B C D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1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14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时间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万两)1909年设邮政分局4081918年设电报局5111923年设拥有100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9771936年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222户1 021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1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材料二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1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3分)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材料二 火车 1940年的上海外滩(照片) 民航客机(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11分)(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测试题答案1C解析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2C解析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C解析根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民族危机加深,与西方的矛盾加深,故A项错误;中国跨入铁路时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4C解析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5B解析根据材料中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6A解析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7C解析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8A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9B解析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10B解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11D解析“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12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13A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B项背离材料,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4D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万两”增长到“1 021万两”,符合通讯发展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D项正确。15D解析由“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16(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2)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等信息归纳。第(2)问注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来归纳。17(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方面: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