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doc_第1页
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doc_第2页
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课文。(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背诵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词运用丰富的想像所创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感受咏月诗词所抒发的借月思念之情。(2)在反复朗读中激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完整领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语言美。【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想像丰富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同学们小时候都背诵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吗?(齐背静夜思是啊,皎洁的月光勾起人们多少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啊,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去感受作者缠绵动人的思念之情。导语二:同学们,你一定凝望过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吧!又白又圆又大的月亮使你想到了什么?是小时候听的神话“嫦娥奔月”,还是长大以后渐渐滋生的“月圆人团圆”的情怀?你想不想了解在诗人的笔下,中秋节又是怎样一幅景象?让我吟唱着水调歌头去十五夜望月),感悟那我的思念是圆的思想感情吧!导语三: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但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的。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二)自读感知蔓体把握1走近作者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有王司马集。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21岁中进士,做地方官,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诗和词笔力纵横,气势奔放,舒卷自如,自成一家。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被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抚养大堰河对艾青的疼爱胜于父母,这使他从小感染了中国农民的淳朴与忧郁。1928年夏初级中学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春天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无产阶革命思想的影响。2宇词栖绮)天涯海角官阙苏辙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中庭:即庭中,庭院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因呢?3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后两句写望月思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前两句写景,描写的景物有庭院、月光、鸦鹊、露水、桂花树。后两句凝望,抒发了入骨的相思之情。l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l.重点词句感悟:地白、树栖鸦、无声、湿桂花、落等词表达的意境(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随堂指点。(点拨)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两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无声”两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和感觉,仿佛那秋思是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的。2诵读感悟,合作交流问题探究课件或投影以下问题。(1)(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谁的?当时他的处境如何?(2)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3)上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下片中作者又是怎样排解矛盾的?(点拨】这首词是写给弟弟苏辙,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抑郁寡欢。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讨论交流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词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点拔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词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如:(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词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词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3)在下片的开头,词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词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圜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在体会到这一点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豪迈之语。3品读欣赏(1)从词句中挑选出精彩的句子作重点分析,指导学生欣赏,感悟作者的感情。(点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各抒己见】谈谈你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句意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3)思想论坛如何看待作者的生活观?你的人生观如何?4课内小结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中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恩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水调歌头)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第二课时(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由此比喻你联想到什么?(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揣测作者这句话丰富的内涵,并体会比喻的巧妙。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形象的语言中包孕许多东西,使读者产生许多联想,中秋月亮是圆的,隐含着其他时候的不圆。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你想起了什么?读者必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诗句。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诗句的意蕴深沉有力,拨动心弦。2内容讨论如何理解“谁能把月饼咽下”隐含的意思及深沉魄感情。(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体会诗人强烈的责任感。(点拨)作者由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人间应该团圆时却骨肉分离,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领悟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