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树的季节课文介绍每到春天,老师就会带领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因为植树能够美化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一的学习,学习协作精神。2.通过课文二的学习,学会对一次活动的简单叙述。3.掌握9个生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认识2个生字。掌握和熟读21个生词。4.学习并掌握本课句型可能补语的用法。5.能用汉语简单介绍植树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教学重点:1、会写9个生字,并掌握读法、写法和用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可能补语的用法。课型、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本课时以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为主,通过听录音和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大概内容。老师一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习并掌握生字“植、劳、慢”和词语“参加、劳动、慢、洒、桶、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二、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三、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科书四、教学步骤1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2.听录音。听生字、生词、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录音各一遍,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培养语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同时对生字和词语有初步的认识。3.检查预习情况。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9各生字:植、劳、慢、洒、苗、冒、扛、使、挡。全班集体检查并纠正错误。4.学习生字“植、劳、慢”。植:zhi 左右结构,木字旁,指栽种。例:种植、植树。比较:值劳:lao 上下结构,草字头,指劳动,劳苦。例:劳动、劳作。比较:捞慢:man 左右结构,竖心旁,表示速度。指走路、做事等费得时间长。例:缓慢、慢慢的比较:漫5.学习词语“参加、劳动、漫、洒、桶、苗”。参加:动词,表示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例:参加劳动。例句:我参加了植树劳动。劳动:名词,表示体力劳动。例:集体劳动。例句:我们要热爱劳动。慢:形容词,表示从缓。反义词:快 例:慢慢地例句:你慢点儿走。洒:动词,表示使水或其它东西分散的落下。例:洒水车。例句:他把水洒在地上。桶:量词。例句:他提了一桶水。苗:名词,表示初生的种子植物。例句:小树苗长大了。五、小结1、学生自己做本课小结。(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例:阿依古丽,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内容呀?) 2、老师总结学习的内容。学习了3个生字:植、劳、慢。学习了6个词语:参加、劳动、慢、洒、桶、苗。六、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预习课文一,并读熟。2、书面作业把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各写5遍。七、板书设计参加:can jia例句:我参加了植树劳动。劳动:lao dong例句:我们要热爱劳动。慢:man例句:你慢点儿走。洒:sa例句:他把水洒在地上。桶:tong例句:他提了一桶水。苗:miao例句:小树苗长大了。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1. 本课以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为主,通过读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一的内容。2. 学习生字“洒、苗、冒”的读法、写法和用法。3. 学习词语“浇、冒、热、醒、扛”的读法、写法忽然用法。4. 学习课文一,理解并掌握课文一的主要内容。5. 学习并掌握可能补语的用法。二、 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三、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科书四、 教学步骤1. 复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学习过的生字和生词,练习组词和造句。2.导入新课。请大家说一说,植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3听录音。听生字、生词、课文一录音各一遍,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使学生对课文一的内容有初步了解。4学习生字“洒、苗、冒”。洒:sa 左右结构,三点水,使水或其它东西分散的落下。例:洒水。比较:酒。苗:miao 上下结构,草字头,指初生的植物。例:树苗。比较:瞄冒:mao 上下结构,目字旁,表示向外透,往上升。例:冒出。比较:帽5学习词语“浇、冒、热、醒、扛”。(联系动作或卡片讲解)浇:动词,表示水或别的液体落在物体上。例:浇水、浇花。例句:他在给花浇水。冒:动词,表示水,烟向外透,往上升。例:冒烟。例句:他跑的浑身冒汗。热:形容词,表示温度高。反义词:冷。 例:热水。例句:夏天一到,天气就热了。醒:动词,表示睡眠状态结束。例:睡醒。例句:春天一到,大地就苏醒了。扛:动词,表示用肩膀承担物体。例:扛米。例句:他扛着一袋米回家了。6. 听录音,跟读课文一,纠正学生发音。7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8. 学习课文一,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他们一起参加了什么活动?(植树劳动)给小树苗多浇水好不好?(不好)他们为什么要和小树苗照相呢?(他们想和小树比一下,看谁长得快)9.学习并掌握可能补语。句型结构:主语+动词+(得)+可能补语+其它例:这么多的书,你能拿得动吗?这桶水你能提得起来吗?五、 小结学生自己做本课小结。(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例:艾山,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内容呀?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了3个生字“洒、苗、冒”,五个词语“浇、冒、热、醒、扛”,并学习了课文一。六、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背诵课文一,预习课文二。2.书面作业。把本节课所学的生字、生词各写5遍;抄写课文一中你喜欢的句子(不少于三句)。七、板书设计他们一起参加了什么活动?给小树苗多浇水好不好?他们为什么要和小树苗照相呢?八、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一、 教学目标1.本课以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为主,通过读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能够用汉语表达课文内容。 2.学习并掌握生字“扛、使、挡”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3.认读和学习2个生字“浇、洪”的读法和写法。 4.学习并掌握词语“高大、使、懂得、风沙、挡住”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5.学习课文二。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三、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科书四、教学步骤 1.复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学习过的生字,练习造句。2.导入新课。 以我们的校园为例,说一说多种树、多种花的好处,再举反例说明破坏树木的坏处。3学习生字“扛、使、挡”。扛:kang 左右结构,提手旁,指用肩膀承担物体。例:扛东西。比较:江。使:shi 左右结构,单人旁,表示派遣,让,叫,致使等意思。例:使用。 比较:便。 挡:dang 左右结构,提手旁,指挡住,抵挡,遮蔽。例:挡住。4认读生字“浇、洪”。浇:jiao 左右结构,三点水,表示让水或别的液体落在物体上。 例:浇水、浇花。比较:挠。洪:hong 左右结构,三点水,表示大,指洪水。例:洪水。比较:哄。5.学习词语“高大、使、懂得、挡住”。高大:形容词,表示又高又大。 反义词:低、矮例:身材高大。例句:他爸爸长得很高大。使:动词,表示让,叫,致使。例句:他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懂得:动词,表示知道。 同义词:明白。例句:他懂得了这个词的意思。挡住:动词,表示拦住,抵挡。例句:交警挡住了他的汽车。6. 学习课文二。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二录音,然后回答问题。他们去植树时天气怎么样?他们把树苗种在哪里?他们为什么喜欢植树?7. 学生跟录音读课文二,然后请学生读课文。8.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五、 小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生字“扛、使、挡”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学习2个生字“洪、浇”的读法和写法。学习并掌握词语“高大、使、懂得、挡住”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学习了课文二。六、 作业布置a) 背诵课文二,熟读本课的生字和生词。b) 抄写生字、生词各5遍。c) 抄写文中你喜欢的句子。(不少于三句)七、 板书设计高大:gao da 反义词:低、矮例句:他爸爸长得很高大。使:shi例句:他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懂得:dong de同义词:明白。例句:他懂得了这个词的意思。挡住:dang zhu例句:交警挡住了他的汽车。八、课后反思: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本课时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学过的内容。2.复习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能用汉语表达。3.做课后相关练习。二、教学方法 练习法、课堂讨论法。三、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科书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同学们,美化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多种树,多种花,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2.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第二题“读一读,换一换”,巩固句型。先由小组朗读,再全班集体朗读。各小组自己造句,然后进行造句比赛。3. 做课后练习三“读一读”,锻炼学生朗读和汉语发音能力。4. 完成课后练习“写一写,练一练”,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5. 学生分小组学习,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