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静参赛论文.doc_第1页
樊静参赛论文.doc_第2页
樊静参赛论文.doc_第3页
樊静参赛论文.doc_第4页
樊静参赛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的思考与尝试【摘 要】本文作者从一线科学教师的角度谈到如何进行科学课堂教学前的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并通过教学实例阐述了教师在科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犯的对学生的认知程度估计过高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过低等认识错误,以及例举了教师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作出的尝试和有效的“课堂预设”的几个教学案例。明确教师只有站在为学生终生发展考虑的立场,站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教师的尝试才能最终收获硕果,科学教学才能增强实效性,并在逐步发展中完善提高。【关键词】科学课程标准;学情分析;课堂预设; 2004年9月,随着武汉市综合课程初中科学课的实施,科学课的教学迈出了艰难的步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潜下心来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刚刚起步的综合学科,学情分析与课前预设第一步应是:一、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依据学生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取新体验的需要;获取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确立了三个目标维度,它规定了学习科学所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参考依据。二、依据科学课程标准,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1、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如何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或任务;分析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即理清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分析如何确立并突破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2、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于该知识的认识广度与深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1978年)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表示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由学生当前能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而且是按概括水平的高低组织起来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得到补充或修正。因此,认知结构既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我们在科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极容易犯这样的这样的认识错误:一是对学生的认知程度估计过高;二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过低。兴趣和好奇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每当我们讲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知识点时,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来听讲,哪怕是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会兴致勃勃。但是讲到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接触过的课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分散到其它地方去。比如在大气压强的一次授课中,我列举了一些大气压强在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谈到为什么用吸管喝牛奶时无论是吸气还是往牛奶袋中吹气都能喝到牛奶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很激烈,都积极参与了讨论,因为这几乎是他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事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有很强的求知欲,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讲课的时候能感觉到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的听讲和记录,从课后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课堂上我所讲授的知识点,就连平时不太好学的体育生也能将其中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另一次课在讲到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谈到在火车站台候车时乘客为什么要站到黄线以后这个问题,本以为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火车站,根本就不知道还有黄线这个说法,而且不仅仅是一两个。这个意外情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已经窄到超出了我们想象的程度。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讲解大气压强与高度之间的关系时,高山上为什么水温不到100C就会沸腾的情况。很多学生长这么大根本就没有出过武汉,也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教师怎么能联系情境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明显感觉到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听,因为老师所讲授的是他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内容,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学生却有着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次课的内容是利用3个道具,玻璃杯、海绵、水来做验证影响压强的因素这个实验。正常的做法是:将杯子正立在海绵上,当杯子空放和装满水后放置,分别观察两种情况下海绵的形变程度从而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这个结论。但是学生给我的做法是:将海绵浸入水,然后将杯子正立在海绵上,分别量得空杯放置和装满水后放置海绵被挤出的水重来得到上面结论。学生思考的实验方案让我觉得震惊!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讲解了书本上自动饮牛器原理,一个学生在学完大气压强知识后竟然独立讲解了自动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3、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合理的教法与学法从关注教学效率的角度讲,“怎么教”自然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而“教什么”和“怎么教”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良好的教学内容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联。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怎么教”也要求作出努力来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针对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学法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在每节课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三、“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的尝试:(一)学情分析基础上的尝试: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科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科学就是实验、参观、制作等一系列有意思的活动组合,但由于考试的压力,我们不可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活动上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就会逐步消失。我由此想到,获取知识并不应该以扼杀兴趣为代价,有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想象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此,我们在走入科学这节启蒙课对学生提了这样几个要求:准备一个科学摘抄本,将平时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或是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与科学相关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可以是摘抄,可以是画图,也可以是他们能够想到的任何方式。这一措施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延续,也符合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开设理念。另外,在学习之余,抽空观看走进科学、动物世界等电视栏目,有意识的将感兴趣的内容做好记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累积自己的知识含量,为今后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除此之外,在寒暑假布置走出课堂,学习科学的有关作业:让学生分组去参观各类科学场馆(包括各级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动植物园),将参观所得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远不止我们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二)有效的“课堂预设”实例一:摩擦的利和弊课堂顺向性学习改为逆向思维的练习在教学过程我发现,顺向性学习会出现思维定势,而逆向思维的练习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猜想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在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要即时鼓励学生的合理猜想,然后通过推理,验证探索猜想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这节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大家思考,”如何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点醒了一些同学,他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实例二:水的性质问题的层层深入1、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2、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分组进行,组间交流;学生会有“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等多种描述,教师在指导不断规范学生的表达。规范指导,重建概念;3、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点,应用科学家的观点,抽象出“液体”的概念。科学观点,抽象概念;4、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形成科学认识。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为水的性质密度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实例三:由“神奇的鸡蛋”引发的教学教师出示一只神奇的鸡蛋(剥了蛋壳的生鸡蛋)会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进而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鸡蛋壳与稀盐酸的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测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理论依据:CaCO3+2HCl=CaCl2+H2O+CO2。顺势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证明气体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装置及方法并进行交流(用燃着的火柴;用澄清石灰水;用紫色石蕊试液等),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该气体。实验结束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或实验过程中的成败,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出检验二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澄清石灰水)。随后提示,利用小小的鸡蛋可作许多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实验展示: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易剥落(利用热胀冷缩);一只瓶口直径略小于鸡蛋直径的瓶子将剥去外壳的熟鸡蛋吞入(利用大气压的性质);把一只去壳的熟鸡蛋浸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在缓缓沉入杯底.再向清水中缓缓加入食盐,这时鸡蛋就会逐渐上升,最后露出水面,使之成为一个会“游泳”的鸡蛋,(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旋转根据鸡蛋停稳的先后次序可迅速鉴别生,熟鸡蛋(利用惯性,摩擦和阻力)等等.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现象和原因。这样一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科学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只有站在为学生终生发展考虑的立场上,站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与课堂预设,我们的尝试最终才能收获硕果,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增强实效性,并在逐步发展中完善提高。【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科学(7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