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doc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doc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doc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doc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二次作业讲评( 2002年05月31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课堂作业讲评2002年4月28日 第二次作业与第一次作业之间相隔不到一个月(同在今年4月),大家的学习态度有了天壤之别,其差别之悬殊令人瞠目。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和印象,那就是“感动”:大家的努力让人感动,就像“格兰仕”喊出的口号一样。要仔细分析这两次作业的区别,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家对作业都“认真”对待了,这正是我们要求大家做作业的本意。二是大家在做作业时开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了,我自己认为对于平时练习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大家认真的结果是什么呢?我几乎从一开始就感到了“震惊”,连看了十多份,居然没有一份作业是90分以下的。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有四点:一是即使最低分也高达86分,而最高分则突破了95分的心理线,高达97分,而且还不止一两位,有三位之多;二是在第一次作业中成绩不好的同学,这次全都大幅度地有所提高,比如,第一次因作业内容“雷同”而不及格的三位同学,这次全在90分以上,而且还有两位取得这次作业的最高分,占2/3。三是上次交上来的作业是47份(花名册上的人数为54人),这次交来的有51份。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更愿意希望这是同学们对我们老师的一种信任和支持,他们认为,老师没有糊弄他们。剩下的还有三位同学,两次作业一次都没交,我不清楚他们是否已经放弃了,退学了。四是上一次成绩在90以分以上的六人中,成绩并不突出,没有一人拿到这次的最高分,而且还有两人由于在填空和选择题上丢了分,其分数有所下降。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两次作业成绩的简单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优秀(90分以上)6人44人良好(75-89分)30人7人及格(60-74)8人0不及格(60分以下)3人0如果我们再将90分以上的这个大集团再以95分以界作一个细分,就可以看到,95分以上的有15人,90-94分的有29人,90分以下的有7人,仍然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呈橄榄形的理想格局。在感动之后,冷静地一想,还有三点是应该引起大家都注意的。首先,第二次比第一次进步,这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大家对第一次作业的成绩都不满意,都有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和动力,而且,大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大家逐渐地适应了学习的环境和要求,也就是说,大家都开始进入了“学生”的角色,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次,第二次比第一次在分数上提高这么多,是否就说明大家的成绩提高了这么大一步?我看未必。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次并没能真正体现出大家的真实水平。我自己认为,作业的分数保持在这个水平,并不太特别,仅仅是有一点“偏高”。但在大家特别在意(认真)的时候,也属正常。第三,成绩虽好,进步虽大,但我并不能完全满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最重要的就是不少同学并没有真正在自己答题,除个别同学仍有不十分明显的抄作业现象外,更普遍在于不能做到走进书本再走出书本,进去了就出不来,无论大题小题,总也离不开教材。当然,可以值得夸耀的也在于:始终有人敢离开书本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登上文坛之前,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郭沫若与郁达夫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3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41929年茅盾读倪焕之一文关于“时代性”的阐述已经开始接受“新写实主义”的概念。这部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绍钧)。5小说骆驼祥子的男女主人公是祥子和虎妞。6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7茅盾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处身其中他无法不受“红色30年代”文艺思潮的浸染,其明显标志是对“五四”的重新思考和“检讨”。8赵园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9闻一多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中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10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11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认为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12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13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后,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在女神之后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14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药有精彩的描写。15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7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8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篇小说。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的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20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祁天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离婚中的张大哥。在这次作业中,填空题全对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不乏大家共同讨论的情况,对于平时作业,这是可以允许的。但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第1题,出现了两种答案(沈雁冰、沈德鸿),由于这是因为命题的模糊性造成的,所以两个答案都算对。当然,如果题目改为“茅盾早在他1928年登上文坛之前,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当时以-的名字而著称。”就不会出现歧义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有的同学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仍然填上了“沈德鸿”而放弃了“沈雁冰”,这似乎也说明大家对题目的要求理解得还不太够?只看见了“原名”二字,而没有考虑到后面的主干内容。二是第9题,虽然只有一个同学将“闻一多”写成了“郭沫若”,肯定是他(她)看见了女神就本能地想到了郭沫若,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粗心,没有认真地审题。三是第14题,居然有好几位同学都将药写成了娜拉走后怎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有人没动脑筋,人家错了,自己也就在劫难逃了。四是第16和18题,对郭沫若笔下的几位女性形象还没有弄明白,搅成了一锅粥。也还有人将郭沫若40年代创作的屈原看作是50年代 以后的作品。出错的同学虽然不多,但问题却是很严重的,因为这是上一次作业已经涉及的问题,是不应该再错的。惟一的解释只能是上次就没有真正掌握,不是人云亦云,就是没过脑子。五是第17题,不少同学以为是四世同堂或这部作品 的第三部饥荒。从后几题出现的比较普遍的错误看,我认为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补课补得不够,对当代文学的知识特别是我们现在学习的这几位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情况缺乏了解。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B )。A鲁迅B茅盾C老舍D胡风2鲁迅小说在艺术格局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在以下作品中,采用“类散文体”的作品是(C )。A 伤逝B风波C故乡D明天3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将郭沫若称为“流氓+ 才子”的批评家是(C )。A茅盾B田汉C鲁迅D夏衍4老舍写于193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这部小说是(B )。A二马B猫城记C离婚D牛天赐传5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C )。A野草B随感录C热风D坟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B )。A在酒楼上B孤独者C肥皂D伤逝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B )。A郭沫若的女神B胡适的尝试集C俞平伯的冬夜D康白情的草儿8郭沫若女神中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的(B )。A晨报副刊B时事新报学灯C京报副刊D民国日报觉悟9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抗之声。这篇小说是(D)。A故乡B孤独者C祝福D长明灯10在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形象中,赵景纯出自作品(B )。A二马B赵子曰C离婚D老张的哲学单项选择题错的极少,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错在什么地方,而在于不少同学在答题时还缺乏自信,犹犹豫豫,改来改去,最后也许是在参考其他同学的答案后作出最后选择的。当然,我们说了,在平时练习时这是允许的,但我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由此养成一个“优柔寡断”的习惯,不相信自己判断力,长久以往会越来越没有自信。二是担心只听了人家的意见,自己照着做了也就做了,什么都没记住,分数是自己的了,可知识仍然是人家的。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选对一空得1分,全对得2分,多选不得分。1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三部诗剧是(A )(B)(C )。A女神之再生B棠棣之花C湘累D凤凰涅槃2鲁迅小说铸剑的设高潮是对于“三头相搏”的描写,这三个头的拥有者是(A)(B)(C)。A眉间尺B大王C黑色人D宴之敖者3老舍的前三部小说是在英国完成的(A)(B)(C)。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离婚4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完成的(A)(B)(D)。A狂人日记B孔乙己C阿Q正传D药5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A)(B)(D)。A曾沧海B吴荪甫C方罗兰D赵伯韬多项选择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由于命题的疏忽造成的。第2题的答案D本应为“宴之敖”(鲁迅的一个笔名),而“宴之敖者”则是作品中“黑色人”的名字,所以造成了答案C与答案D重叠,估计给许多同学人为地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深表歉意。当然,在作业时选择这两者中的任意一个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但我想,也许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从此之后,大家对铸剑中的“三头相搏”以及黑色人就是宴之敖者等文学常识,肯定刻骨铭心,是再也不会忘的了。在这一大题中,错得比较多的是第5题,由于大家对作品不熟,或者是读作品的时间已经久远而又没有再温习,对曾沧海和方罗兰两个人物出自什么作品不清楚,也没有认真仔细地读教材,虽然教材在第59页提及方罗兰的名字时,无法判断这个人物是否出自子夜,但在教材第56页上则讲到吴老太爷、曾沧海、冯云卿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形象。当然,我们出这类题目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大家细抠教材,而是希望直接阅读原著。类似考核作品阅读的题目,在考试中肯定也会有的。也许,这可以作为一个教训让大家来记住。还有一个教训也应该告诉大家:有一位上次作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也许是过于认真,也许是过于谨慎,居然在前三个题目上只留下空白就交了上来。我相信她不是不会,而是忘了,三个题,六分啊,说实话我真不忍心下手,但为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也为了让她留一个教训,下次考试时可再不敢这样“马大哈”了,我还是下手扣了她六分,她也就没有机会比上次成绩好了。我在这里特意讲出来,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因此吸取这个教训,无论如何不能让卷子上的题空着。你不伤心,我不伤心,题目也会伤心的。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例,简要说明在阅读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时,怎样才能防止陷入“两极阅读”的偏颇?回答这一题目,首先应解释什么是“两极阅读”,然后,再说明如何才能不陷入“两极阅读”的偏颇,比如,教材中介绍的“三步阅读法”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概占半数左右)的同学仅仅回答说,最好能采用“三步阅读法”,才能避免“两极阅读”的偏颇。虽然,大多把“三步阅读法”作了详尽的解释,仍然不能算完整的回答。我认为,大家不是不知道“两极阅读现象”,而是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要求。当然,如果题目上再增加一问:“什么是两极阅读现象”会更好一些,但是,文学性的题目常常会比较讲究“艺术性”,需要答题者自己去理解。虽然有的同学对题目理解得很好,但是,却不会表达,说“在阅读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时,我们要防止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不要陷入”也有的同学虽然谈到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有“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两种阅读法,但仍然没有再进一步,直接说出什么是“两极阅读”的偏颇:文学史评价高的作品,大家并不一定喜欢。2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祁老人的孙子,受过现代教育,为什么还说他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回答这一题目,首先应解释什么是“老派市民”,说明所谓“老派市民”主要指他们的思想特征,而不是指的年龄,然后,再说明祁瑞宣的思想特征与“老派市民”的相同之处。虽然大家都例举了许多祁瑞宣属于“老派市民”的理由,有的还举出了具体作品中的一些例证,但主要都是直接从教材上摘抄下来,因此,既显得千篇一律,又没有完全针对题目来回答。问题也算是回答了,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总觉得不那么令人满意。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首先应说明鲁迅对传统的态度,然后,再例举鲁迅曾全盘否定传统的情况,最后再说明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在这个题目的回答中,我有一个令人高兴的发现,大家基本上可以比较自如地回答问题了,而不再简单抄书。也许,这正是这两个月来大家用功的结果。4有人认为,茅盾从最初提倡“为人生”文学起,就怀抱着强烈的功利欲求。对此应怎样看?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可以首先说明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否带有“强烈的功利欲求”,然后,再说明你对“有人”的看法的看法。但大多数同学仍然有本事把它做出一个“标准答案”来,看来,他们都把教材中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了,并没有说明自己对此是怎样看的。虽然对于简答题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对于这种题目还是应该“用自己的话”来说。大家其实都已经谈到了茅盾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却没有在这“责任”二字上进一步展开。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有个别同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不同意说茅盾提倡“文学要表现人生”就是有功利目的,却不能自圆其说。应该说,这主要在于他(她)对什么是文学上的功利主义并没有真正理解,想为茅盾辩护,却没说到点子上,不敢说新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特点,也不敢说中国文学在80年代中期逐渐远离政治以前,带有功利性的文学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那一时代主流文学的重要特征。其实,我们的要求也没这么高,要谈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非得针锋相对,非得“抬杠”,非得“反其道而行之”。五、分析题(两题中任选一题,40分)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狂人日记或鲁迅的其他作品加以分析。也许,真的是大家对鲁迅有了比刚学习这门课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许,大家对鲁迅专题是这学期的“重中之重”有深刻的印象,不敢怠慢,总之,在这两个题目中,绝大多数都还是选择了这一题。而且,大多数都做得很好。做得很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目前阶段的情况来说,我认为那就是多了一点自己思想,少了一点照本宣科。我们来看几篇作业的开头,就能体会到大家似乎都有了一点“如鱼得水”的自在感:其一:“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其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惟一。的确,鲁迅对封建制度下的旧文化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有时把话说得很绝,甚至偏激。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描写,我翻开历史一查”其三:“梁实秋在关于鲁迅的一篇文章中说: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于胸,一吐为快的确,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相比,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对传统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文章还不成熟,还有些幼稚,但他们就像急于想可以自己走路的孩子,开始大胆地离开父母的双手,自己一摇一晃地迈步了。这是值得欣喜的。2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研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关于“子夜模式”,主要有一些什么样的分歧?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些分歧的?在这学期不是大重点的茅盾的题目也有人选,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其实,换一个题目做一做,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有的同学为了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至于冒太大风险,采取了“双保险”的方法,将两个题目都做了。这很好,我两道题都判,而且是哪一题的分高,我就记哪一题的分。在选择茅盾这一题的不多的几位同学中,还有一位同学也得到97分的最高分,这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实,就题目本身在而言,这一题比上一题更简单也更容易,因为,它的问题都很明确,前两问只是一种情况介绍和意见归纳,很像一种客观性试题,是可以拿到高分的,而后一问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又是可以因为“出彩”而拿到高分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拿到97分的同学是回答的。一开头,他(她)很平稳,也很老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宏观研究的展开,以前很少涉及的茅盾思想研究,包括世界观、文艺观、伦理观和美学思想的研究全面 拉开,许多尚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