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_第1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_第2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_第3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_第4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治疗中风病 前 言 中风病作为高发病率 、 高死亡率 、 高致残率的疾病 ,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的世界问题 。 我国为中风的高发国家 , 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人 , 估计每年有 200万人新发中风 , 约 150万人死于中风 。 中风已成为我国的第二致死原因 , 第一致残原因的疾病 。 给国家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立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 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 “ 醒脑开窍 ”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再论中医学中的“神” “ 神 ” 的概念 :中医的 “ 神 ”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 “ 神 ” ,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功能活动能力。广义之 “ 神 ” ,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 “ 神 ” ,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无一不是神在发挥其作用的。 神的功能 神不仅主持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为身形之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的运行,形体的运动也无不受到神的控制,在神的统一调节下进行着规律性活动。 神的作用:既向内,又向外,协调脏腑,调整形神,通关窍,泽肌肤。 神的生理与病理示意图 神 脑主神明,脑藏神 素问 脉要精微论 曰“头者,精明之府”。 类经 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为精明之府。” 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以上说明:脑主神明,为精神、意识、思维、聪明之府。 清代王清任在 医林改错 中专门叙述了脑的功能,在“脑髓说”中,第一句就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唐 孙思邈曰: “ 头者,诸阳之会 ” 。 十二经之阳会聚于头,五脏六腑之清阳也汇聚于头脑。 头脑为阳气之所聚,故为一身清窍在上。 脑为诸神之聚,脑藏神。 综上所述,说明脑司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脏腑功能和肢体活动,人体精神意识藏之于脑,从脑发出,以认识世界,维持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调情绪,促进形体和精神健康。 脑主神明,脑藏神 传统认识“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源于 灵枢 邪客篇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 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素问 宣明五气篇 “心藏神 ”。 可见,皆未涉及神由心所主,而 “心藏神”是与“心主身之血脉”紧密相联的,即是由“心藏脉,脉舍神”而达到的。也就是说,心脏由于主持全身气血的运行,而气血又与神的生成和功能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心脏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而达到调神的作用。 脑与心的关系 脑是整体的元首,而心是在脑作用下具体行其生理功能的内脏之一。所谓心藏神,是藏心脏自身之神,即血脉之神,为五脏神之一,并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脑神与心神不同,“头为身之元首”,总摄众神,也包括心神。 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血为心所主,因此,心血的充盈与否,与神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故在调节和影响脑所主宰的神的功能活动方面,较之其他脏器更为重要。 中风病基本病机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痰浊、肝风、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但 是,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体质均出现共同的临床症候既僻遂。石学敏院士认为既然有共同的病证表现必定存在共同的病理机转。经过多年的临床体验,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 ,导致 “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发为中风。 故提出 “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 是形成中风的总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示意图 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 房室劳累 外邪刺激 外伤扑击 对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的修正 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是急性期 “ 平肝潜阳、镇肝息风 ” ;稳定期及后遗症为 “ 疏通经络 ” 。取穴方面多 沿用 “ 风取三阳 ” 、 “ 治痿独取阳明 ” 的理论,以取阳经穴为主。 石学敏院士设立的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则以阴经穴为主;以督脉穴为主,以 “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为主; “ 疏通经络 ” 为辅。 值得强调的是,醒脑包括醒神、调神的含义。而“醒脑开窍”即是“醒神开窍”,之所以不以“醒神开窍”名之,主要是因为“神”由脑所主,由脑所藏,命名为“醒脑开窍”,即在“醒神”的基础上增加了定位的含义,又避免了传统认为“心主神明”而带来的干扰,故所谓之“醒脑开窍针刺法”。 对“醒脑开窍”针刺法配伍腧穴的操作进行量学规范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和操作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古代医家对针刺手法虽有论述,但欠规范操作,医生难以掌握。石学敏院士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首创 “ 针刺手法量学 ” 理论。 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 4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改变 了历代针刺忽视计量的状态,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 、可操作性 。 捻转补泻手法 “ 4大要素 ” (1)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医生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 ,离心者为泻。即左侧捻转的方向为顺时针 (相对病人而言 ),右侧捻转方向为逆时针为补,具体操作为捻转时加作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一捻一转连续不断。至于捻转泻法与补法正相反。任督二脉腧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这一临床研究,较之及近代 “ 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 ” 等论述更加具体化、规范化。 (2)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即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 1 2转,其频率为每分钟 120次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 1转以上,频率在每分钟5O 60次为泻。此观点的提出使古人 “ 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 ” 的论述,从宏观进入到有数据可循的量学范畴。 (3)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 1min 3min。这一参数是经过对正经 361穴,经外 5O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 (4)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 3h 6h,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为找出针刺治疗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问,经 5O余病种的逐一勘测,提出每个穴位在治疗不同病种中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如针刺人迎穴治疗脑血管疾病,施术 3min,其脑血流图改变最为明显,施术后 6h其脑供血开始衰减,因此对此疾病应该 6h蓄积 1次治疗。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组方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 主方 1. 处 方 主穴: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 人中 (督脉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 )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 主方 辅穴: 极泉 (手少阴心经 )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 (手太阴肺经 ) “主方 ”适应症 “ 主方 I”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人中二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 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证、闭证、惊悸 、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人中为主穴,注意了整体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同,进行临床辨证辅穴随证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 操作方法 内 关 Neiguan (PC 6)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 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 合 泻法,施手法 1分钟; 人 中 Renzhong (DU 26)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 阴 交 Sanyinjiao (SP 6)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度角斜刺,进针 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次为度 极 泉 Jiquan (HT 1) 原穴沿经下移 1寸,避开腋毛,直刺 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 3次为度。 尺 泽 Chize (LU 5) 屈肘成 120度角,直刺 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 3次为度。 委 中 Weizhong (BL 40)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 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次为度。 “ 主方 ” 适应症 “ 主方 ”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诸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质性的心悸、遗尿、阳痿、遗精等,三穴相配既可宁心安神,又减少了针刺人中穴的疼痛之苦。 印堂 (Ex-HN3) 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上星( Du23) 百会 (Du20) 选 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刺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 90度,转速 120-180次 /分,行手法一分钟。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 主方 内关、三阴交穴及付穴,配穴手法同主方 。 中 风 病 配 穴 中风病配穴 吞咽障碍: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 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 1分钟;针向结喉,进针 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 1分钟; 手不能握固: 合谷针向 三间穴 进针 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构音障碍: 上廉泉 针向舌根 1.52寸,用提插泻法; 构音障碍: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 12毫升; 足内翻: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 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中风病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1) 便秘: 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3) 尿失禁、尿潴留: 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 共济失调: 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颈 椎 夹 脊 穴 (5) 复视 :针天柱、晴明、球后 (6) 癫痫: 针大陵、鸠尾 (7) 肩周炎: 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 血管性痴呆: 针百会、四神聪、 四白、太冲 太 冲 (9) 睡眠倒错: 针上星、神门 表 1 9005例中风病人疗效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XNKQ” Therapy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死亡 总有效率 Total cases Recovery Obvious improvement Improvement No improvement Death Total effect (%) (%) (%) (%) (%) (%) 9005 5337 2085 1453 40 90 8875 (59.27) (23.15) (16.14) (0.44) (1.0) (98.56) 表 2 病种与疗效 Table 2 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Categories and Curative Effect 病种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死亡 总有效 率 Category Total cases Recovery Obvious improvement Improvement No improvement Death Total effect (%) (%) (%) (%) (%) (%) Cerebral 3007 1775 811 464 11 36 3030 hemorr- (57.04) (26.36) (15.08) (0.36) (1.17) (98.48) hage Cerebral 5928 3582 1274 989 29 54 5845 infarction (60.42) (21.49) (16.68) (0.49) (0.19) (98.59) 表 3 中风合并假球麻痹疗效分析 Table 3 Therapeutic Analysis of Apoplexy with Complication of Pseudobulbar Paralysis 总例数 Case 痊愈 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