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重点1-11课.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重点1-11课.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重点1-11课.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重点1-11课.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重点1-11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中访友学习重点一、教材解读1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它们”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你”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3、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4、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我们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学习中,我们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5、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学习本文要重在朗读,让我们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我们可以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我们的朗读中体现。6、没有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二、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2)对词语的理解。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三、学习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栀子花、清爽、邀请、俯身、梳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依然如旧、叽叽喳喳、奥秘、嗅到、恩泽、犬吠、汩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四、自学建议1作者用山中访友为题的作用是什么?答: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解题后,可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自己的阅读期待。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答:作者在山中拜访了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朋友。3、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答: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所以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4、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先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 “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交流。)答:从下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2、山雨学习重点一、教材分析山雨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雨前主要写雨声,写它来得突然;雨中主要写雨声和山林的绿,写山雨带来的音乐美和色彩美;雨后主要写鸟声和雨珠,主要表现山林的幽静。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第5、6、7自然段,写雨中的山林,是全文的重点。这三个自然段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描述了雨中山林美景。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二、学习目标1、能认会写下列词语:轻盈、歌谣、清晰、琴键、轻捷、优雅、宛若、干燥、啼啭凝聚、水洼、余韵、水淋淋、丝丝缕缕、飘飘洒洒、奇妙无比、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了解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景及其特点。背诵全文。3、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三、词语解释 轻捷:轻快敏捷。 宛若:仿佛,仿佛。 优雅:优美雅致。 宣纸:安徽宣城,泾县出产的一种高级纸张,用于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飘飘洒洒:飘舞着落下来。 融化:这里指不同的色彩合成一体。 丝丝缕缕:一丝一丝,一条一条,连续不断。 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啼啭:鸟婉转地叫。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调色板:画家绘画时,用来调和各种颜色的木板。四、重点句子理解。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答:这句话是写雨声,从“神奇”可以领会到山雨来得突然,没有任何迹象。 2、“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答:这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把“雨丝”比作“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又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答: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雨中山林绿的喜爱的情感。 4、“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化开” 答:宣纸,一种适宜画中国画和表现中国书法的纸。这句话,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表现对山雨后的山林的绿的强烈印象,表达作者喜爱山雨的情感。五、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六、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七、写雨诗句集萃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6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3、草虫的村落学习重点一、教材解读1、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2、文章的结构: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3、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4、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是学习本课的重点。二、重点句子的理解。“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答: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答: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答: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答:“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答: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答: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三、对词语的理解。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灌木:一种比较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静谧:安宁而平静。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四、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渗透、傲然、寒暄、娇小、蜥蜴、围拢、攀谈、劳倦、烘烤、两簇、迷惑、蕴藏、翅膀、野灌丛、红鸠鸟、花色斑斓、左冲右撞、庞然大物、驻足痴望、悠悠忽忽、庞然大物、行色匆匆、左冲右撞、意味深长”等词语。2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五、学习建议1初读课文时,要在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把握。本文共11自然段,第一层(第1自然段)是总起,交待了这次奇异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第二层(第29自然段)叙写了奇异游历的全过程,其中第2自然段是对游历的概述,“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3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这里的“角色”很多,有英勇归来的黑甲虫,有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村民,有好像南国少女的小圆虫,有庞然大物蜥蜴,有一群作为音乐演奏者的黑甲虫,还有负责气象观测的、忙于建筑设计的各种分工不同的虫子第三层是末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作者正是在这种严谨的结构中,有条不紊地按照游历过程,对草虫的村落和草虫的生活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并融入了自己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因此,初读课文时帮助学生梳理层次,分清两个场景和活跃在两个场景中的多种角色的不同表现。这样,方能在整体上把握好课文内容。2细读课文时,可以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体悟课文,思考揣摩。可先注意作者观察到的小虫的活动及环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3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课文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也许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4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读后会让每一个人深受感动。因此导读本文的一个重点,应是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在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中引起共鸣,培养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更要在品读课文思情并茂、形神俱美的文字中感受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和那种向往大自然的童趣。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5要注意的字:“静谧”的“谧”,字音是“m”,注意不要念成“y”,写的时候要注意右边部分不能写成“益”。“烘烤”一词和“火”有关,都是“火”字旁,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巷”字提醒学生第8笔是横。“悠悠忽忽”等词的理解,建议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词典解决。六、体悟草虫“村落”的含义。1、我们知道草虫的村落很热闹、很奇特,作者把它描绘成和我们人类居住的村子一样,你体会到这一点了吗?答:我体会到了。它确实像我们居住的村子,那里有街道,有住宅,那里的人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情感。 村落中的甲虫们会生活,会把自己打扮成南国的少女。它们会劳动,能找到很多的食物。它们还会创造,创造出的音乐像灵泉一样美妙,太像我们人类了!2、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觉得它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简直没有两样。其实这个草虫的村落,本来是个怎样的地方?答:我觉得它其实就是杂草丛边小甲虫的一个个洞穴,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蚂蚁的洞穴。3、就是这么一些杂草丛边的小洞穴,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个热闹而奇特的村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我体会到作者对甲虫的喜爱,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小生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七、体悟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1、你从哪儿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答:我是从“灵泉”“音韵”这几个词语体会到的。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要抓住“灵泉”“音韵”这几个关键词体会)。我又从“此时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体会到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感受。他说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甲虫叫声的喜爱之情。2、平时,你听到过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吗?感受怎样?答:我听到过青蛙呱呱的叫声,初听觉得吵,静下心来听觉得还是很美的;我听到过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它让我感受到勤劳者忙于奔波的节奏;我听到过蟋蟀的叫声,我觉得还是挺好听的。3、作者说自己听到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答:我感受到作者对甲虫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的眼里,小甲虫不仅会生活,而且会创造,它们会创作出美妙的音乐来,所以我体会到作者不但喜爱甲虫,还对它们非常佩服。4、索溪峪的野学习重点一、教材解读1、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2、文章的结构: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3、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二、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答: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答: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答:“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答:“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这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三、对词语的理解。1、索溪峪:湖南省张家界著名景点的名称。峪:山谷。2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如: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3倩影:美丽的身影(多指女子)。4绵亘: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如:大别山绵亘于豫、皖、鄂三省的边界上。5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也作亭亭玉立)如:路旁那一株株白杨高耸、挺拔、婷婷玉立,分外醒目。6窈窕淑女: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淑女,美好的女子。7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如:同学之间切不可搞恶作剧的把戏。8荡涤:洗涤。如:这里的山光水色,足以荡涤胸怀。9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10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11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12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13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14意念:念头,想法。如:上课时,我只有一个意念:好好听讲。四、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恶作剧、索溪峪、庐山、雕琢、赋予、胆颤、磅礴、攀缘、嚼着、煮熟断壁悬崖、不拘一格、年过花甲、拔地而起、摇摇晃晃、一峰独秀、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旁逸斜出、敢弄倩影、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崛起巍巍、抱伙成团、相对相依、亭亭玉立、窈窕淑女、拦腰截断水花四贱、怦怦直跳、飞腾跳跃、难以言状、嘻嘻哈哈、亲亲热热、返璞归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五、学习建议1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紧扣课题,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注意在学习时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要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如,第3自然段时,可以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称作“山路哥哥”“石头弟弟”的用意,这样的描写使索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童趣十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可由第二自然段扩展开去,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4在基本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之后,要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六、品味山的天然美、野性美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分几方面来写山是“野”的?(动笔画一画)答:作者是分三方面来写的,分别是“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2、请选择喜欢的一方面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答:(1)我们选择的是第二方面:山是“磅礴”的。“磅礴”是气势盛大、雄伟的意思。那里山多得不得了,有高有低,连绵不断,所以有一种磅礴的美。生:我俩选择的是第一方面:山有一种“惊险”的美。我从“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这三个词读懂了山的惊险,尤其是悬空的巨石在山顶上摇晃着,我想见了一定让人感到害怕。(2)那儿的山,名字也很特别,“一线天”“百丈峡”,听着让人觉得害怕。我猜“百丈峡”的峡谷一定很深!这“一线天”“百丈峡”这么高,这么险,人工显然是无法修饰的,所以我认为那里的山确实很天然,很有“野性”。3、山不但有种惊险的美、磅礴的美,它还美得那么“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读这部分的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答:这儿作者写山像“热恋情人”“窈窕淑女”,写出了山形态各异,变化多端。从“直插云天”“横拦绿水”,这两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山的那种不拘一格的美,读句子时我能想象到:可能这边的山是直插蓝天,那边的山可能就是小溪缠绕,绿树倒映,反差特别大。4、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答:因为索溪峪的山会“旁逸斜出”,会突然“崛起”,变化极多,很有自己的特点。七、难段讲析课文第5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在索溪峪畅游,连人们也变“野”了。这里的“野”,是不受约束的意思。全段共三句。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一个长句从四个方面具体讲人变“野”了:文静的城里姑娘边走边啃玉米棒儿,老叟(老头儿)在石块间蹦来跳去,遇到山溪一行人赤脚趟水而过。最后总写一句人们的“野”:在这幽美的环境中,人们全然没有了久居闹市惯有的庸俗之气,恢复了原本质朴的状态了。这一段说明,大自然能改善人的心境、陶冶人的情操。八、篇章学习本文先总叙再分叙(先概括后具体),最后讲自己的感受。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文总起,点出索溪峪的特点:“野”。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从山、水、野兽和游人四个方面分写索溪峪的“野”。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的感受。本文写索溪峪的山和水时,用了一些打比方和把物当人写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九、语文大观写山水诗句集萃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日积月累一”学习重点一、解句: “日积月累一”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目的是让我们积累优美诗句,感受清新而有情致的大自然,了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字面上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轻一代。第二句:“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造物即造物者,指天。整句诗的意思为: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第三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意思是: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第四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讲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让我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第五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陈与义从汴京去襄邑途中作的诗句。意思是: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住东飘去。第六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是: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反复朗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的特点,说说自己从哪里体会出特点的。如,从“落红”“春气暖”“满天云”这些词,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也能感受到诗人在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读懂诗句的意思后,可把诗句背诵下来。学生如果对诗句感兴趣,可以鼓励他们搜集原诗读读背背。二、相关链接(原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清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张维屏(清代)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月夜刘方平(唐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秋夜洛城闻笛李白(唐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襄邑道中陈与义(宋代)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詹天佑学习重点一、教材解读1、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文章的结构: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3、文章的写作方法: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着重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讲修路过程时,着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4、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分段段意】第一段(第1节):概括讲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主持修筑成了京张铁路干线。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第二段(第2、3节):讲计划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以及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国内外的反应。第三段(第46节):讲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第四段(第7节):讲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和后人对詹天佑的纪念。【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写作特点】全文按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时,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二重点句子解析。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答:“还没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实则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他们的话里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答: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答: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答:这是一句设问句。首先提出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接着用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来回答。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答:“回击”,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曾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句子点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与首句呼应。三、对词语的理解。1、干线:交通线、电线、输送管(水管、输油管之类)等的主要路线(跟支线相对),课文指铁路的主要线路。 2、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3、要挟:利用别人的弱点,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例:在帝国主义的要挟之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4、周密: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文中詹天佑就是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5、经纬仪:测量角度用的仪器,由绕水平轴旋转的望远镜、垂直刻度盘和水平刻度盘构成。天文、地形和各种工程测量上广泛应用。6、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7、藐视:轻视、小看。课文指帝国主义者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例:对困难要藐视,不能被它吓倒。8、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文中指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9、杰出:才能出众。例:鲁迅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10、施工:建筑房屋、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等。11、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例:今天的会议由李主任主持。)12、交通要道:人或车船等往来的重要道路。例:通往港口的交通要道发生了堵车,交警们正忙着维持秩序。13、过问:参与这件事,参加意见。例:这件事用不着他们来过问,我们自己会解决。14、勉励:劝人努力的意思。例:受到老师的勉励,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15、高山深涧:高山深涧指山很高,山间的水沟很深,形容山势险要。涧:山间流水的沟。16、悬崖峭壁:悬崖峭壁形容山势险峻。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峭壁:陡直的山崖。例:尽管一路上有不少悬崖峭壁,战士们还是按时赶到了伏击地。17、勘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等进行勘探和测量。例:他每天起早带晚地寻工买料、勘测地皮,忙得不亦乐乎。18、精密:精确而周密。例:这架精密的仪器是从国外进口的,使用时要多加留意。19、狂风怒号:猛烈的风大声吼叫。20、标杆:测量的用具,用木杆制成,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