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2014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奉贤区高三历史期终试卷 2014.1.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2.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卷 选择题(共75分)DACB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下列能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图片是2某政权“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句话评论的是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C西欧庄园制 D英国君主制3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关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自由民是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4“公元前5到4世纪,他们表述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所说的美的概念,而且首先思索了政治自由的问题”。文中的“他们”当指A希腊人 B埃 及 人 C罗马人 D巴比伦人5考古显示,西周时期的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战国,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6右图为西汉末年郡国形势图,黑色区域代表当时的封国。此图表明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B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C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D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7某历史教科书描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个办公机构构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机关:秘书处负责制定政策,内阁审议,国务院执行”。其中的“国务院”指A门下省 B中书省C尚书省 D礼 部8右图为“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9清代档案史料记载:“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此圣旨的撰拟者当是A中书省 B内 阁 C军机处 D礼 部10自秦汉至宋元,下列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变革总体趋势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中央权力的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1一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A英法百年战争时 B宗教改革时C中世纪城市复兴时 D德意志统一时12“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新的时尚”的核心是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C理性主义 D唯美主义13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当是A君主体制 B联邦体制C共和制度 D立宪制度14孔子作春秋,不欲载之空言,主张通过具体史事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这一传统为后来史家所继承。这表明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A求真求实 B批判现实C鉴戒陶冶 D保存文化15“从1850年至1873年,中国受到了其长久的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反叛,其产生原因是以前的紧张局势产生的反叛同来自外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的混合”。文中的“反叛”当指A义 和 团 B太平天国C革 命 军 D北洋军阀16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 B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C清政府主动追随世界潮流 D清朝统治者内心依然唯我独尊17一部记述近代英国社会的书中写道:“其乡绅之会,则各邑士民所推选者,议国大小事,每年征赋若干,大臣贤否,筹画藩属国事宜,斟酌邻国和战,变置律例,舌辩之士尽可详悉妥议奏闻,”。其中的“乡绅”应指A议员 B首相 C贵族 D资本家18近代西方某场运动中首次出现了“左派、右派、女公民 、公民的爱国心、嫌疑分子、断头台”等流行词汇。据此推断,这场运动应是A英国革命 B独立战争 C法国革命 D十月革命19我国历史上某宪法规定: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以法院遵律司法”。这部宪法当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20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粱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是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 报 D新青年21在一场内战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内战是A光荣革命 B法国革命 C南北战争 D倒幕运动22日本某历史著作提到:日本为了快速跨出南进步伐,控制南太平洋,声称不惜与这两国一战。文中的“两国”是A美国与英国 B中国与苏联C俄国与德国 D英国与荷兰23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24“此时此刻,为了自卫,只有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起来合作迎战,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条小命”。文中“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携手迎战的是A同盟国 B协约国 C法西斯 D恐怖主义251950年代初期,欧洲某城市中,一位住在英国占领区的居民,一大早先通过检哨站,到苏联占领区上班。下班后,经常要绕到美国占领区购买日常用品,然后搭电车回家。这个人最可能生活在A维也纳 B华 沙 C柏 林 D布拉格26一位政治人物呼吁:全国各党各派要放弃成见,停止内战及一切敌对行为;团结一致,抵御外侮,集中力量来奋斗救国。这种情况最可能出现在A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将领的招降公告 B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的登基宣言C九一八事变以后毛泽东的抗日声明 D抗战胜利后将介石对共产党的谈话27下列口号中出现最早的是A“扶清灭洋”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C“民主、团结、和平建国”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28右图为国庆35周年(1984年10月1日)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标语。这一标语表达了人们对A结束文革的期待B改革开放的拥护C祖国统一的企盼D市场经济的肯定29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3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 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定的最主要目的是A确保司法至上 B提高法官地位C保障司法独立 D体现司法权威3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下列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爱朝廷即是爱国家 B不爱朝廷也可能是爱国家C朝廷与国家并非一回事 D合法政府方能代表国家33关于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出版的某历史著作提到:“肯尼迪赢了!苏联政府退让,同意拆除飞弹基地并移回苏联”。而1971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写到:“我们告诉美国人我们同意拆除飞弹,前提是总统要保证不会入侵古巴。最后肯尼迪让步了。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一大胜利”。两份资料对究竟谁是最后获胜方的看法不同。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A两份资料中都呈现了美苏两国同意拆除飞弹的讯息B两份资料没有相同的讯息,可见两份数据均为造假C两份资料的论点不同,但都有他们各自论述的目的D两份资料都对己方不利的事实采用刻意回避的态度34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似C生活水平相似 D历史渊源紧密35某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文中的核心观点是,新文化运动A发掘出了传统文化的新亮点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肯定倡导白话文的历史作用 D是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卷 非选择题(共75分)36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共12分)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3分)(2)你如何看待这段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9分)37“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 (共11分)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4分)(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4分)(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38“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共14分)帕尔默在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中写到:“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叙述从16世纪至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过程。39“公理战胜强权”(共13分)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1)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2)简述中国与这一事件的关系。(3分)(3)“公理战胜强权”了吗?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国际形势发展史实说明你的判断。(8分)40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共25分)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4分)(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15分)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终考试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第卷 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2345678910BABACBCCCA11121314151617181920AABCBBACCD21222324252627282930DADCCCABDD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3分1分0分31C B、DA32D B、CA33CA、DB 34A B、DC35DA、C B第卷 非选择题(共75分)36(1)改变北宋初年因制度改革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困局,以理财为目标,推行变法。(3分)(2)答案1:能依据材料辩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9分)一方面,变法确实存在问题,如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话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王安石变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不能仅凭这一话本材料就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一则材料略显片面,须有其他史料印证。答案2:仅从一个方面提出看法,并阐述理由。(4分)答案3:仅提出看法,未阐述理由。(2分)37(1)答案1:能依据材料准确提炼出马戛尔尼要求的信息。(4分)要求派专门商务监督常驻中国管理对华贸易;要求中国划出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答案2:未根据材料只是笼统作答。(2分) 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要求中国开放对外贸易。(2)答案1:依据材料,准确而深入剖析乾隆拒绝英使理由,逐条回应。(4分)拒绝英国派遣商务监督的理由:中英贸易属朝贡贸易,中国是天朝上国,英国无权要求平等的通商权利,这违背天朝体制;拒绝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的理由:这一要求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坚决捍卫国家的权益,不能做出让步。答案2:对乾隆拒绝英使要求提出合理解释,但未能逐条加以回应。(2分) 乾隆虚骄自大,不重视对外贸易;乾隆思想过于保守,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3)答案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其内涵,并能流畅表达。(4分)说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其对中华文化充满景仰;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表明双方都极其固执而自信,导致双方沟通无果而终:乾隆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提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答案2:能对这句话的内涵做出初步的解释。(2分) 如指出由于中英两国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彼此互不理解。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尾声,商业扩张成为其基本国策;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并不重视对外贸易。38内容水平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12分)15、16世纪之交,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逐渐掌握了世界市场的主导权。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相继发生革命,最终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了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引领了欧美各国的工业化浪潮,最终欧洲确立了经济上的领先地位。随着工革命进行,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建立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19世纪中期,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完成统一、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较连贯(1分);水平3:仅罗列史实(0分)39(1)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2)中国假如协约国一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