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导学案编写人: 编写时间:2014-09-10 编审:语文组 班级: 姓名: 小组名: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预习填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世家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班固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2、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纪传体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马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 两都赋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1、校正字音 稍迁至栘中厩( ji )监; 数( shu )通使相窥( ku )观; 以状语( y )武; 既至匈奴,置币遗( w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 m )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nzh )归汉; 置煴( yn )火,覆武其上 拥众数万,马畜( ch )弥山; 故使陵来说( shu )足下; 何以汝为( wi )见;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1、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小组合作,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梳理文言常识。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使、语、引、食、发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倒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第三课时一、合作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研读3-8段,文中几次写匈奴劝降苏武,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一共三次第一次是卫律对他威逼利诱遭到了他的辱骂第二次是单于想利用恶劣的环境想让他投降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不屈不挠第三次是李陵以情动人现身说法劝其投降“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原文)面对这些人苏武显示出了一个民族的高尚气节(1)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剑斩虞常”,结果吓到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复举剑拟之”,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武不为动”。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说自己“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2)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来维持生命,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手握象征国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3)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3、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二、拓展探究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苏武的性格特征上,用了什么方法?一、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作用: 突出主题: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二、 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三、 从环境描写入手刻画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劝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投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力量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任务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更好地表现了苏武的性格、人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四、 利用次要人物对比映衬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